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Quaoar

鎖定
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現比冥王星更遠的距離有一顆體積約為冥王星一半的星體。這是繼1930年發現冥王星之後,72年來發現在太陽系的最大星體。稱為「Quaoar」的這顆星體以近乎圓形的軌道繞行太陽,公轉週期是288年,而它的體積比我們瞭解的小行星體積都來得大,主要的組成則是冰和岩石。
Quaoar 跟冥王星一樣都位於凱伯帶(Kuiper Belt)內,凱伯帶距離太陽約為30~50 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約為1億5千萬公里,即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這個地區也是短週期彗星的起源地,短週期一般是指週期短於200年,哈雷彗星就是其中之一。
外文名
Quaoar
發現者
美國太空總署NASA
主要的組成
冰和岩石
距離太陽
30~50 個天文單位
在凱伯帶中已經發現7萬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星體,冥王星和新發現的Quaoar都是凱伯帶中的大型天體,凱伯帶如此遙遠,而且即使最大的冥王星直徑也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二而已,那麼研究凱伯帶中的星體對我們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凱伯帶中的星體幾乎是太陽系最早形成時所留下的遺蹟,所以它保留了太陽系最早的訊息。第二、大部分的天文學家都相信凱伯帶是短週期彗星的誕生地,地球在形成初期曾經遭遇到許多隕石、彗星的撞擊,而彗星上藴含豐富的冰,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水可能是從這些彗星撞擊地球而來的,而且最新發現在凱伯帶內的星體除了冰之外還有一些有機物,這些星體在太陽系剛形成時是有機會進到太陽系內部,或許地球上的生命與這些凱伯帶的物體有密切的關聯。
因為這些因素,讓我們對這些遙遠且體型小的星體充滿了興趣,如果順利的話,第一艘針對冥王星及凱伯帶內小星體進行研究的宇宙飛船將於2006年發射,預計2015年能到達冥王星,到時候更多的數據將讓我們對自己的起源有更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