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Q熱立克次體

鎖定
Q熱立克次體,是Q熱的病原體。Burnett等人於1937年證明其病原體是一種立克次體,並命名為貝納柯克斯體,亦稱Q熱柯克斯體。
中文名
Q熱立克次體
外文名
Q fever Rickettsia
別    名
Rickettsia burneti
中文別名
貝納柯克斯體

Q熱立克次體生物學分類

Q 熱立克次體,是 Q 熱的病原體。 Burnett 等人於 1937 年證明其病原體是一種立克次體, 並命名為貝納柯克斯體, 亦稱 Q 熱柯克斯體。以前將其歸類於立克次體目的立克次體科, 現歸類於軍團菌目的柯克斯體科。

Q熱立克次體生物學性狀

形態為短桿狀或球狀,無鞭毛,無莢膜。大小為(0.4~1.0)μm×(0.2~0.4)μm,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可在雞胚和鼠胚細胞,豚鼠和乳兔腎細胞、人胚纖維母細胞等多種人和動物培養基內繁殖。革蘭氏染色陰性,有時亦可成陽性,常用Gimenez法染色呈鮮紅色,Giemsa法呈紫色或藍色。專性細胞內寄生。在雞胚卵黃囊中生長旺盛,能在多種原代或傳代細胞中繁殖。
對於大多數理化因素,Q熱立克次體的抵抗力要強於立克次體及無芽孢細菌,在乾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個月,−56℃能活數年。耐熱,需100℃至少10min才能殺死。10g/L石碳酸溶液或甲醛溶液滅活需24h。在乾燥蜱糞中可保持活性一年半左右。對脂溶劑和抗生素敏感。

Q熱立克次體鑑定及檢測方法

Q熱立克次體是立克次體家族中目前已知唯一含有質粒的病原菌,現已發現4種質粒型(QpHI、QpRS、QpDV和QpDG)和無質粒型。QpHI為36kb,QpRS為39kb,QpDV為33.5kb,QpDG為51kb。每種質粒各有其特異序列,其DNA大部分是保守的。
Q熱立克次體存在着抗原相的變異現象,因此適應不同宿主而表現出兩相的抗原性,其中主要是脂多糖變異。I相立克次體毒力強,含有完整的抗原組分,具有光滑脂多糖I∶II相含粗糙脂多糖II,為弱毒株 [1] 

Q熱立克次體環境與污染源

人類Q熱的傳染源主要為家畜,特別是牛,羊。所以我國Q熱的暴發流行多發生在屠宰場,食品加工廠、皮革廠、農牧場等單位。資料表明除牛、羊外,其他家畜作為傳染源的可能性也值得重視。犬可能因吞食病畜胎盤等或被野外蜱類叮咬而感染Q熱。
參考資料
  • 1.    環境保護部.國家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名錄——生物分冊.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