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PHI

鎖定
《PHI》是一部由[美] 朱利奧·託諾尼所著書籍,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文名
PHI
作    者
[美] 朱利奧•託諾尼
原作品
A Voyage from the Brain to the Soul
譯    者
林旭文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月1日
頁    數
316 頁
定    價
69.0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11485728
副標題
從腦到靈魂的旅行
叢書系列
“意識與腦”—當代意識神經科學經典譯叢

PHI內容簡介

朱利奧·託諾尼是當今最富獨創性、最具影響力的神經科學家之一。託諾尼探索意識的方式與其他人不同:由伽利略來講述自己探索意識的旅程。伽利略曾為科學客觀性開闢了道路,在本書中他又致力於使主觀經驗成為科學的一部分。 [1] 
伽利略的旅程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嚮導。第一部分的嚮導是一位科學家,貌似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明白了為什麼腦中有些部分很重要、有些部分不重要,為什麼睡眠時意識會逐漸消失。第二部分的嚮導是阿爾圖裏(伽利略聽覺不靈敏,嚮導的名字其實是艾倫·圖靈)。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知道了如何通過一種科學理論將第一部分學到的知識統一起來。這種科學理論將意識與整合信息(即Φ)聯繫起來。第三部分的嚮導是一個留有鬍子的男人,這個人只能是查爾斯·達爾文,不會是其他人。在他的陪同下,伽利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意識如何在歷史文化進程中不斷進化、發展、深化。意識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是我們存在的根本。 [1] 
在《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之後,沒有一本書能夠像這本書那樣,將科學、藝術與極富獨創性的想象交織在一起。本書行文優美,內容引人入勝,將會改變我們思考自身與世界的方式。 [1] 

PHI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前 言
開場白
第1章
伽利略之夢 2
第一部分
證據:自然實驗
第2章
導論
地位的變化 14
第3章
大腦
大腦皮層—丘腦系統產生意識 21
第4章
小腦
小腦神經元的數量多於大腦,但不產生意識 32
第5章
兩位盲人畫家
感覺輸入與感覺通道對意識的產生不是必需的 41
第6章
閉鎖的腦
運動輸出與運動通路對意識的產生不是必需的,它們也不足以產生意識 50
第7章
失去記憶的意識
負責視覺、聽覺、記憶、語言、行為的腦回路對意識的產生不是必需的 61
第8章
分裂的腦
腦分裂成兩半,意識也會分裂成兩半 68
第9章
矛盾的腦
腦的不同區域缺乏交流,意識會分裂 77
第10章
着魔的腦
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同時猛烈發放,如癲癇發作時,意識會消失 86
第11章
睡着的腦
大腦皮層神經元同步運作,如在無夢的睡眠中,意識會消失 92
第二部分
理論:思想實驗
第12章
導論
意識之謎 102
第13章
伽利略與光電二極管
不起眼的光電二極管能和伽利略一樣區分亮光與黑暗 108
第14章
各種各樣的信息
可能的經驗的數量超乎想象 113
第15章
伽利略與相機
數碼相機傳感器可選擇的狀態可能比伽利略還要多 122
第16章
整合信息:多與一
高於各部分的單一實體對信息進行整合,產生意識 131
第17章
伽利略與蝙蝠
經驗的特性恐怕不能從物質中獲得 145
第18章
看到黑暗:解構黑暗
黑暗不是存在於虛空中,看到黑暗需要條件 153
第19章
黑暗的意義:建構黑暗
許多相互關聯的機制規定了不是黑暗的內容,這是建構黑暗的基礎 164
第20章
亮光宮殿
經驗是由整合信息形成的一種形狀 174
第21章
感受質花園
宇宙大部分是黑暗的,但運用適當的儀器會發現,
最大的恆星離我們的距離比我們認為的要近 186
第三部分
意藴:意識的宇宙
第22章
導語
火花與火焰 194
第23章
夜幕降臨之一:死亡
如果意識是整合信息,它會隨着人的死亡而消失 197
第24章
夜幕降臨之二:痴呆症
痴呆症患者的意識是分裂的 205
第25章
夜幕降臨之三:憂傷
如果意識的特性是由整合信息構成的一種形狀,
那麼意識可能會變成唯一真實的、永恆的地獄 214
第26章
黎明之一:意識的減弱
意識可以脱離語言與思想而獨立存在 223
第27章
黎明之二:意識的進化
動物也具有意識 229
第28章
黎明之三:意識的發展
人即使在出生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識 235
第29章
白晝之一:探索意識
研究自然可以發現新的感受質 242
第30章
白晝之二:想象意識
藝術與想象能夠創造新的形狀 252
第31章
白晝之三:發展意識
隨着意識的發展,經驗世界逐漸形成,經驗世界是一與多的綜合體 265
收場白
第32章
伽利略的最後三個夢 276
結束語
第33章
研究問題 292
致謝 299 [1] 

PHI作者簡介

朱利奧·託諾尼(Giulio Tononi)神經科學家、精神病學家,威斯康星大學睡眠醫學教授、意識科學講座教授。
他的研究成果除了發表在一些重要雜誌上,還在《新科學家》、《每日科學》、《科學美國人》等雜誌上發表。同時,《紐約時報》、《經濟學家》等報紙刊物也對他的研究成果做了報導。他與傑拉爾德·埃德爾曼(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共同撰寫了《意識的宇宙:物質如何轉變為精神》。 [1] 

PHI叢書信息

“意識與腦”—當代意識神經科學經典譯叢 (共4冊), 這套叢書還有 《貪婪的大腦》,《意識與腦》,《觸碰神經》 [1] 
參考資料
  • 1.    PHI  .豆瓣網[引用日期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