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atador

鎖定
非國際五大唱片體系,包括了環球、華納、科藝百代、博德曼與新力,但後兩者已經合併,其市場規模與比例都須重新估計的都算。
中文名
鬥牛士
外文名
Matador
性    質
獨立音樂廠牌
發起人
Chris Lombardi

Matador名詞解釋

獨立音樂廠牌
鬥牛先鋒Matador Records
獨立廠牌絕非是五大不要的次等品暢貨中心,相反的,它的必要,除了它們往往是潮流的發源地、帶動者(已經被Post到不知伊於胡底的Grunge風潮,起源地之一正是當今愈發擴展廠牌風格因而愈來愈重要的西雅圖名廠Sub Pop;至今仍不斷被複制的整個曼徹斯特風潮,又怎麼能漏掉Factory的貢獻?還有Drum’n’Bass、Techno及Breaks等舞國大軍,誰不是獨立起義?)之外,更重要的是那種把音樂當音樂的基本態度(無論那是民謠、電子還是嘻哈或更多難以命名之的),已經愈來難以在行銷策略當道的商業機制中看見。Matador 正是孕育了無數傑出音樂人的成功獨立廠牌之一。

Matador主要影響

如果問你一個問題,九十年代最重要的美國獨立唱片品牌是什麼?相信絕大部分人會馬上想到來自西雅圖並引發了Grunge運動的Sub Pop。然而另一種答案卻可能是紮根於紐約的Matador Records,這兩個分別設於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兩地的獨立品牌在後來的發展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Sub Pop隨着旗下的代表性樂隊紛紛轉投主流公司後,他們已顯出頹勢,退回低姿態發展。而Matador的唱片業務,卻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長,已初顯規模。
在大部分樂迷的心目中,Matador就是Pavement、Yo La Tengo、Guided By Voices、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Liz Phair等美國獨立音樂世界翹楚所屬的Indie-Rock獨立品牌,甚至被定義為美國東海岸Lo-Fi Rock的温牀,但這些其實也只是Matador冰山一角而已。縱然Matador是一家盛產Indie Lo-Fi Rock起家的唱片公司,然而在音樂取向上,他們已積極吸納不同類型的聲音(如電子音樂、先鋒實驗音樂等方面);在業務上,他們曾一度與主流唱片公司合作,又極力將一些海外(英國、德國、日本)的樂隊引進美國音樂圈,並於1996年在英國倫敦開設了歐洲總部Matador Europe,進駐歐洲市場。多年來,公司不變的理念是,從不干預旗下樂隊、藝人的創作,給予他們無比的創作自由。 踏入1999年,Matador品牌已有十年曆史,公司特意發行了“Everything Is Nice”這張十週年紀念專輯予以慶祝。在“Everything Is Nice”背後,是由住家式公司發展到頗具規模的獨立品牌的開拓故事。

Matador詳細內容

Matador起步

是9年前由公司發起人Chris Lombardi為一奧地利二人樂隊H.P.Zinker製作唱片開始的,他們的EP專輯“And There Was Light”是Matador的首張作品(編號OLE-001),當時Chris把自己的寓所作為辦公室,連唱片包裝也是由他親手在家中進行,屬於典型的紐約市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公司。

Matador步入正軌

對於Matador而言,H.P.Zinker只是個曇花一現的名字而已,旗下的第一批樂隊,則包括Dust devils、Super chunk和Railroad Jerk。隨着曾在Homestead Records任職經理多年的Gerard Cosloy加入Matador,公司便正式步入正軌,而讓他們初次被傳媒關注並取得良好唱片銷量的唱片,卻不是為美國本土樂隊出版的作品,而是為蘇格蘭格拉斯哥樂隊Teenage Fan club在北美髮行的首張專輯“A Catholic Education”。

Matador日漸飆升

以後的幾年裏,Matador從一間只有兩位員工的小型公司陸續發展為有三十多人的中小型公司。而諸如Bettie Serveet、Pavement、Come、Liz phair、Yo La Tengo、Unsane、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Helium、Guided By Voices等名將,亦相繼在92-95年間被網羅旗下,使公司走向兵強馬壯的姿態,在圈中的地位也日漸飆升,繼而被定義為美國東海岸的Indie-Rock著名獨立音樂品牌。
多年來,Matador並不是只出品美國本土樂隊的作品,除了直屬旗下的樂隊或藝人,他們也將一些英國獨立音樂圈裏的優秀名字引入美國代理,如早年他們曾發行過Teenage fanclub、The Fall、Moon shake、The Pastels等英國樂隊的唱片,近期更有Mogwai、Belle & Sebastian、Arab Strap、The Wisdom of Harry以及Sheffied著名電子廠牌Warp旗下的樂隊作品被代理。除了英國外,他們同樣積極地將日本的獨立音樂在北美進行推廣,最典型的是包括Pizzicato Five、Cornelius和Guitar Wolf在內的三支樂隊,經 Matador推廣後,現在在美國已名聞遐爾,變成一流的經紀公司,美名享譽全美國。

Matador音樂品味

就Chris和Gerard的音樂品味來看,Matador絕不是一所純粹主義的唱片品牌,反之他們卻能夠對音樂抱以開放的態度,藉此也否定了外界單單把他們看作Indie-Rock/Lo-Fi Rock品牌的説法。而且在公司的音樂領域中,也並非純粹的男性天下,Matador也出版過一些出色的女性音樂人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美貌與才華並重要的女性藝人Liz Phair,她的唱片也一直交給主流公司作世界性的發行。此外,還有Bettie Serveet和Helium這兩隊女性主唱樂隊,女性藝人Chan Marshall化身而成的Cat Power和Elisabeth Esselink的Solex。另一方面,身處紐約的他們亦對鄰近城市芝加哥的Post-Rock運動作出迴應,公司旗下亦擁有The Fon Carnation、Run On和Solex這樣走Post-Rock路線的樂隊。
同時,現在的Matador更不遺餘力地開闢與拓展公司的電子音樂出版計劃。94年出版的Pizzicato Five應該是 Matador的第一支電子舞曲組合。近年來,公司更是大量地出版電子音樂作品,如Warp旗下的Two Lone Sword men、Boards of Canada、Red Snapper、Nightmares On Wax、Phone,還有Break beat狂人Jega和Void等,德國方面則有Pole和Burgen/Ink。直屬 Matador旗下的則有Arsonists和Non-Phixion這兩支同樣來自Brooklyn區的Underground Hip Hop樂隊。

Matador發展

Matador已經是一間邁向規模化的獨立唱片品牌,所照顧到的也不單是美國音樂市場。其在倫敦開設的Matador Europe,主要目的是鋭意代理一些非Matador旗下的美國獨立音樂界樂隊,把他們引入歐洲市場。例子有Kill Rock Stars旗下的Unwound和Sleater-Kinney、Vague Terraion旗下的噪音樂隊Matmos以及Up Records旗下的Modest Mouse等,擔任着美國獨立音樂的歐洲經銷商。 公司十週年紀念專輯“Everything Is Nice”的3CD內容已可窺見Matador所包含的五大音樂類別:(1)典型的Indie-Rock/Lo-Fi Rock(Pavement/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Unwound/Chavez/The Lynnfield Pioneers/Yo La Tengo/Guided By Voices/Sleater-Kinney/Helium/Guitar Wolf)(2)Post-Rock(Solex/Mogwai/Bardo Pond)(3)Electronica(Nightmares On Wax/Jega/Khan/Red Snapper/Boards Of Canada/Pizzicato Five)(4)Underground Hip Hop(Non Phixion/Arsonists)(5)Experimental(Matmos/Pole等)。當然也有Cornelius或Arab Strape這樣無法歸類的樂隊。
整整十年的歷程,寫下了Matador這所獨立唱片廠牌的傳奇性歷史,正如公司的名字Matador——鬥牛士一般,我們從中看到的是Chris和Gerard兩人對新音樂領域拓展的勇氣和挑戰精神。

Matador專輯

Pavement“Slanted & Enchanted”(1992)
Super chunk“On The Mouth”(1993)
Bettie Serveert“Palomine”(1993)
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Orange”(1994)
Liz Phair“whip-Smart”(1994)
Come“Don't Ask Don't Tell”(1994)
Yo La Tengo“Electr-O-Pura”(1995)
Helium“The Dirt Of Luck”(1995)
Guided By Voices“Under The Bush, Under The Stars”(1996)
Solex“Solex Vs The Hitmeister”(1998)
[1-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