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VP

(最小存活種羣)

鎖定
MVP,即最小存活種羣(miniminm viable population),指在種羣統計隨機性、環境隨機性、自然災害和遺傳隨機性影響下,在給定時間內有較高存活概率的最小隔離種羣大小。
中文名
最小存活種羣
外文名
miniminm viable population
別    名
MVP
性    質
生物學用語
當前的MVP有兩種,一種是遺傳學概念,即一定時間內保持一定遺 傳變異量的最小隔離種羣大小;一種是種羣統計學概念,即在一定時間內有一定存活概率的最小隔離種羣大小。MVP包含 3個要素:①作用於種羣的各種隨機效應;②保護計劃中的時間期限;③種羣存活的安全界限。MVP的時間期限和存活概 率標準是可變的。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人們對同一物種制定的MVP的標準可能不同。存活概率標準可 以是50%、95%或99%;保持遺傳多樣性的標準可以是95%或更高;而存活時間期限可定為50年、100年等。通常把低於或等於100年的存活期限稱短期存活,高於100年至幾百年的存活期限定為中期存活,1000年或高於1000年的 存活期限稱為長期存活。80年代初,一些研究認為,短期存活的有效種羣大小不得低於50。研究認為,不存在對所有種羣都適 用的MVP數值。不同物種因其種羣特性、遺傳特徵、所處的生態環境、保護狀態和各種隨機效應的影響程度不同,MVP亦不 同。只有進行種羣生存力分析,才能獲得物種的 MVP。許多研究認為,種羣數量級在103以上才能滿足一般物種較高概率的 中期或長期存活目標。MVP給出了滿足保護要求的種羣數量下限,對自然保護區設計、物種的受威脅等級劃分和保護措施的制定等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