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MOP炸彈

鎖定
巨型鑽地彈(英語: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 MOP,代號GBU-57A/B),是一種由美國空軍制定的大型精確制導鑽地炸彈,併為“掩體粉碎機(英語:Bunker buster)”系列的新成員。因預估其威力可能超過俄羅斯的炸彈之父,故有媒體稱其為炸彈之祖。它的性能超越了最強大的掩體粉碎機—2268公斤的GBU28,可能是其威力十倍以上,爆炸當量為俄羅斯炸彈之父FOAB的近3倍。 [1] 
中文名
GBU-57A/B巨型鑽地彈
外文名
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
研製時間
2007年
服役時間
2012年6月 [2] 
重    量
13636千克 [2] 
長    度
6.25 m [2] 
直    徑
0.8米 [2] 
類    型
鑽地炸彈
所屬國家
美國

MOP炸彈發展沿革

MOP炸彈研製目的

美國不遺餘力地發展MOP,並不簡單的是為了奪取世界第一炸彈的席位,還有更深更多的考慮。
驗證大型鑽地彈藥的可行性
2006年3月,美國防威脅削減局主任詹姆斯·泰戈尼利稱,MOP實際是一個測試項目,主要用於瞭解大型鑽地武器的設計原理,採集打擊硬目標武器所需的相應參數。
為鑽地核武器奠定了技術基礎
美國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強力鑽地核彈(RNEP)的論證開發但該計劃的預算申請在2005~2007財年連續三年被國會否決,美國核安全管理局被迫在2006年2月宣佈停止RNEP項目。在2005年9月美國參議院國防撥款小組委員會的核鑽地彈計劃撥款中雖然沒有對核鑽地彈撥款,但對傳統鑽地彈的研究撥款400萬美元。這實際使相同技術的鑽地彈場地試驗仍然可能進行,從而為以後的鑽地核彈開發提供相關技術。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2005年報告稱,這種試驗的結果對各種鑽地彈都適用。
使空中對地下深層目標的打擊更靈活
在MOP服役前,美軍對地下目標的打擊要麼使用“魚貫攻擊”戰術,要麼採用“炸彈之母”等燃料空氣炸彈打擊洞口。“魚貫攻擊”就是對堅固目標採用多枚激光制導炸彈瞄準同一點“魚貫攻擊”的戰術,也就是説後一枚炸彈利用前一枚炸彈的破壞效果逐步向內“掘進”,但這種方式彈藥消耗大,且要求只能使用激光制導這種精度高的制導方式。後一種打擊方式要求炸彈要準確打擊敵隧道洞口,並破壞防爆門才能對洞內目標構成威脅。而MOP無需尋找洞口,可以直接鑽入地下隧道內,或者在目標附近的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爆炸,土壤或岩石會最大限度地將爆炸威力轉為地震波而增強殺傷效果,這大大緩解了對目標精確位置情報的需求。而爆炸力向地下四周的擴散,擠壓和扭曲附近的地下隧道和設備,所產生的巨大地下衝擊波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能夠破壞設備並殺傷人員。這在實際作戰使用中有重要意義。

MOP炸彈背景

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為抗擊伊朗的轟炸,將其許多關鍵軍事基礎設施都轉移到了地下。海灣戰爭初期,美軍對巴格達北部奧塔基空軍基地地下工事反覆轟炸,但工事主體毫髮未傷,這迫使美軍緊急用火炮炮管改裝成了以後聞名遐爾的GBU-28“堡壘摧毀者”鑽地彈。戰爭中,美空軍用GBU-28摧毀了伊拉克境內發現的大部分地下目標,但其畢竟是一個早產兒,存在着先天不足。為此美軍不得不考慮發展鑽地技術。 

MOP炸彈思路

MOP炸彈
MOP炸彈(3張)
以後美軍對地下目標打擊武器的研製基本沿兩條思路發展。
一是利用燃料空氣炸彈原理髮展了GBU-43/B“炸彈之母” (MOAB)大型炸彈。這類炸彈對地下目標的打擊主要是對地下設施的洞口進行爆轟,引發有氧爆炸和有氧燃燒,從而產生高壓衝擊波、高熱能和無氧區,以摧毀武器裝備、建築物,並導致地下設施內人員的窒息死亡。這種殺傷是非直接的。
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鑽地型重磅炸彈,其對目標的殺傷是直接的,因此被稱為“直接攻擊堅固目標武器’、1997年美空軍正式提出了這一技術概念,當時設想的是一種重9072千克(20000磅級)的適應惡劣天氣的精確制導直接攻擊炸彈,適用於B-52和B-2。它利用JDAM計劃開發的制導組件滿足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攻擊需要,並專門為鑽地炸彈開發了加固目標智能引信(HTSF)。它由電子引信發展而來,可以按照鑽地層數、距離和時間控制爆炸點。引信根據炸彈打擊目標過程中重力加速度的變化感應爆炸參數,能區別土壤、混凝土、岩石和空氣。這些技術成為了“重型鑽地炸彈”(MOP)發展的基礎。

MOP炸彈開始階段

2003年2月,伊朗前總統哈塔米宣佈伊朗發現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從2004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提交的伊朗核問題執行報告看,伊朗當時已擁有1140台離心機,均部署在新建的地下設施內。對此,美國國防部科學專家組再次提出發展轟炸機投放的大型鑽地炸彈的建議,包括髮展20000~30000磅鑽地和空氣燃料兩種類型的大型炸彈。而此時恰逢美國國內高調提出“強力鑽地核彈”(RNEP)計劃,這使鑽地武器技術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也使大型鑽地炸彈計劃變得越來越現實。

MOP炸彈研發階段

2004年11月1日,美國國防部宣佈駐英格林空軍基地的空軍研究實驗室與波音公司簽署了“重型鑽地炸彈”(MOP)的開發合同。該合同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二階段主要是進行炸彈的鑽地和爆炸威力技術的試驗和開發。2005年5月,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MOP技術論證工作。
第二階段從2005年6月開始,將進行MOP的地面靜態測試、載荷的防破損效應測試及打擊實際隧道目標的爆炸威力演示。2007年3月14日,在白沙導彈靶場的武器隧道設施MOP成功完成了靜態隧道威力測試。美國防部在伊朗和朝鮮核危機最關鍵的時刻公佈了此次試驗的概況,這使MOP計劃正式走到了前台,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這一階段工作在2007年11月結束。至此,MOP炸彈本身的研製工作基本結束,技術輪廓基本確定。
第三階段,將從2007年12月開始,持續到2008年7月,這一階段將在B-2和B-52上進行MOP的掛載試驗,並進行飛行和投放測試。整個階段將進行5次以上的實際投放試驗,以測試炸彈打擊堡壘和隧道目標的鑽地深度和威力。
2009年8月3日,五角大樓已要求國會新編列約6800萬美元的預算,以便MOP炸彈能在2009年投產,2010年9月列裝B-2轟炸機。

MOP炸彈技術特點

MOP炸彈外觀

MOP長6.2米,直徑0.8米,重達13.6噸,採用GPS/INS制導,在炸彈中部“十”字形安裝有4個短橫翼,尾部有4個可摺疊柵格尾翼。

MOP炸彈命中精度

MOP的制導方式與JDAM類似,也採用GPS制導,這使其可以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實施精確攻擊。除了GPS外,MOP還保留了慣性制導(INS)方案,這使它在GPS信號受干擾時仍能較為準確的打擊目標。該炸彈在尾部安裝了4個柵格型尾翼,不但可以在炸彈滑翔飛行中調整飛行方向,實施精確打擊,而且可以在最後的飛行段,將炸彈調整到多種角度的攻擊位置,使其以最有效的攻擊角度進行攻擊。
此外,該炸彈還應用了為BLU-109和BLU-113鑽地彈開發的新型敏感引信,能夠精確測量出彈頭穿過地下的層數和穿透距離,根據預編好的最佳引爆點來引爆穿透彈頭,以達到最大的毀傷效果。

MOP炸彈高空投放

MOP與美國以往大型炸彈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由B-2和B-52這樣的真正轟炸機攜載。由於採用了GPS制導,B-2可以在10千米以上高空投放MOP。與其它鑽地炸彈相比,MOP中部4個短橫翼的面積較大,可使MOP在整體重量較大的情況下還有較大的滑翔距離,而且較高的投放高度也使其可以滑翔更遠。從戰時的投放需要來看,其滑翔距離估計不會低於20千米。由於MOP掛載在B-2的彈艙內不影響其隱身性能,這保證在攻擊行動中B-2可以隱身突防,在首輪打擊中重點打擊重要目標,同時確保飛機儘早脱離戰區,保證機組人員和飛機的安全。

MOP炸彈性能數據

MOP炸彈鑽地能力

MOP其戰鬥部殼體採用鎳鈷鋼合金製成,預計對一般加固混凝土的鑽深為60米,對堅硬岩石為40米,對超強加固混凝土為8米,遠遠超過了BLU-113保持的6米混凝土層或30米厚土層的現有鑽地深度記錄。

MOP炸彈爆炸威力

MOP因其超大的“體重”,內裝炸藥重量達到2700千克。雖然只佔總重量的20%,但由於採用了高性能炸藥,其威力比以往的鑽地炸彈提高數十倍。美國空軍曾進行了廣泛的對比試驗,最終還是選擇了MOP。其威力是美國空軍現役最大威力彈藥的3.5倍。

MOP炸彈服役事件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一個防空掩體被2枚“掩體粉碎機”炸彈炸穿,掩體內的設施瞬間“粉碎”,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作為“掩體粉碎機”家族的新成員,美空軍使用的GBU-57A/B巨型鑽地彈更有“炸彈之王”的頭銜。 [3] 

MOP炸彈總體評價

這是一種相當恐怖的武器,彈長6米,重約14噸,可炸穿6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爆炸威力是美軍現役最大炸彈的10多倍,堪比小型核武器。它採用的慣性制導和衞星制導方式,攻擊精度在1.2米之內,引信還經過特殊設計,可以在預設深度下引爆。一旦發生戰爭,這種炸彈可以作為戰略打擊武器,主要用於轟炸地下機庫、地下核設施、地下指揮所、地下彈藥庫等鋼筋混凝土加固的深埋設施。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