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L2TP

鎖定
L2TP是一種工業標準的Internet隧道協議,功能大致和PPTP協議類似,比如同樣可以對網絡數據流進行加密。不過也有不同之處,比如PPTP要求網絡為IP網絡,L2TP要求面向數據包的點對點連接;PPTP使用單一隧道,L2TP使用多隧道;L2TP提供包頭壓縮、隧道驗證,而PPTP不支持。
中文名
L2TP
外文名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英文原義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中文釋義
第二層隧道協議
L2TP 命令頭
12 16 32 bit

L2TP定義

第二層隧道協議(英語: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縮寫為L2TP)是一種虛擬隧道協議,通常用於虛擬專用網。L2TP協議自身不提供加密與可靠性驗證的功能,可以和安全協議搭配使用,從而實現數據的加密傳輸。經常與L2TP協議搭配的加密協議是IPsec,當這兩個協議搭配使用時,通常合稱L2TP/IPsec。
L2TP支持包括IP、ATM、幀中繼、X.25在內的多種網絡。在IP網絡中,L2TP協議使用註冊端口UDP 1701。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儘管L2TP協議的確是一個數據鏈路層協議,但在IP網絡中,它又的確是一個會話層協議。 [1] 

L2TP功能

L2TP協議提供瞭如下功能。
(1)L2TP是用來整合多協議撥號服務至現有的Intemet 服務提供商點。PPP定義了多協議跨越第2層點對點鏈接的一個封裝機制。特別地,用户通過使用眾多技術之一(如撥號POTS,ISDN,ADSL等)獲得第2層連接到網絡訪問服務器(NAS),然後在此連接上運行PPP。在這樣的配置中,第2層終端點和PPP會話終點處於相同的物理設備中(如NAS)。
(2)L2TP擴展了PPP模型,允許第2層和PPP終點處於不同的由包交換網絡相互連接的設備中。
通過L2TP,用户在第2層連接到一個訪問集中器(如調制解調器池、ADSL,DSLAM等),然後這個集中器將單獨得的PPP幀隧道到NAS。這樣,可以把PPP包的實際處理過程與第2層連接的終點分離開來。
(3)對於這樣的分離,其明顯的一個好處是,第2層連接可以在一個(本地)電路集中器上終止,然後通過共享網絡如幀中繼電路或Intermet擴展邏輯PPP會話,而不用在NAS上終止。從用户角度看。
直接在NAS上終止第2層連接與使用L2TP沒有什麼功能上的區別。L2TP協議也用來解決“多連接聯選組分離”問題。多鏈接PPP,一般用來集中ISDNB通道,需要構成多鏈接捆綁的所有通道在一個單網絡訪問服務器(NAS)上組合。因為L2TP使得PPP會話可以出現在接收會話的物理點之外的位置,它用來使所有的通道出現在單個的NAS上,並允許多鏈接操作,即使是在物理呼叫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的NAS 上的情況下。
(4)L2TP使用以下兩種信息類型,即控制信息和數據信息。控制信息用於隧道和呼叫的建立、維持和清除。數據信息用於封裝隧道所攜帶的PPP幀。控制信息利用L2TP中的一個可靠控制通道來確保發送。當發生包丟失時,不轉發數據信息。 [2] 

L2TP工作流程

L2TP是基於連接的協議,建立一條隧道傳遞PPP會話的過程包括兩步。
(1)建立一條隧道的控制連接。
(2)根據入流/出流呼叫的請求,觸發建立一個會話(Session)。
L2TP隧道建立在LACLNS之間,由一條控制連接和至少一個L2TP會話組成。在一對LAC和LNS之間可以建立多條L2TP隧道。
L2TP會話也建立在LAC與LNS之間,但必須在L2TP能夠通過隧道傳遞PPP幀之前,隧道建立成功之後才能建立。會話與呼叫是一一對應的。呼叫狀態由LAC和LNS維護。一條L2TP隧道中可以建立多個會話。
控制連接的建立包括對端的身份驗證以及對端的L2TP版本號識別、幀類型和硬件承載能力等信息的協商交換。在控制連接的建立過程中,L2TP的隧道驗證功能是可選的,如果使用,則在LAC和LNS之間必須存在唯一的共享認證密鑰。
會話連接的建立必須在隧道(控制連接)成功建立之後進行。每個會話連接對應於LAC和LNS之間的一個PPP數據流。與隧道的建立過程不同,會話連接的建立是有方向性的。
LAC請求LNS接受一個對應於“入呼叫”的會話,或者LNS請求LAC接受一個對應於“出呼叫”的請求。
L2TP報文頭中包含隧道標識(TunnelID)和會話標識(Session ID)信息,用來標識不同的隧道和會話。隧道標識相同而會話標識不同的報文複用在同一條隧道上,隧道標識與會話標識是由對端分配的,只對接收端有意義,對發送端沒有意義。 [3] 

L2TP協議結構

L2TP的協議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L2TP協議結構<br>
12
16
32bit
T
L
X
X
S
X
0
P
X
X
X
X
版本
長度
隧道ID
回話ID
NS(可選)
NS(可選)
偏移量大小(可選)
偏移量填充(可選)
L2TP協議中相關字段的含義如下:
·T—T位表示信息類型。若是數據信息,該值為0;若是控制信息,該值為1。
·L—當設置該字段時,説明Length字段存在,表示接收數據包的總長。對於控制信息,必須設置該值。
·X—X位為將來擴展預留使用。在導出信息中所有預留位被設置為0,導入信息中該值忽路。
·S——如果設置S位,那麼Nr字段和Ns字段都存在。對於控制信息,S位必須設置。
·O——當設置該字段時,表示在有效負載信息中存在Offct Size字段。對於控制信息,該字段值設為0。
·P—如果P(Priority)位值為1,表示該數據信息在其本地排隊和傳輸中將會得到優先處理。
·版本(Ver)——Ver位的值總為002。它表示一個版本L2TP信息。
·長度(Length)信息總長,包括頭、信息類型AVP以及另外的與特定控制信息類型相關的AVPs。
·隧道ID(Tunnel ID)——識別控制信息應用的隧道。如果對等結構還沒有接收到分配的Tunnel ID,那麼TunnelID必須設置為0。一旦接收到分配的TunnelID,所有更遠的數據包必須和Tunnel ID一起被髮送。
·會話ID(Call ID)——識別控制信息應用的隧道中的用户會話。如果控制信息在隧道中不應用單用户會話(例如,一個Stop-Control-Connection-Notification 信息),Call ID必須設置為0。
·Nr——期望在下一個控制信息中接收到的序列號。
·Ns—數據或控制信息的序列號。
·偏移量大小和填充(Ofset Size&Pad)——該字段規定通過L2F協議頭的字節數,協議頭是有效負載數據起始位置。Offset Padding中的實際數據並沒有定義。如果Offset字段當前存在,那麼L2TP頭Offset Padding的最後8位字節後結束。 [2] 

L2TP版本比較

通常所講的L2TP都是指L2TPv2,之後又推出了一個新版本L2TPv3。現在對L2TPv2和L2TPv3作一個比較。
L2TPv3的前身是Cisco公司的專有協議——通用隧道接口(Universal Tunnel Interface,UTI)。UTI能夠在IP網絡上提供簡單而高速的透明傳輸L2業務的能力,但缺乏信令能力以及大規模商用必須的標準化支持。L2TPv3提供了與UTI類似和增強的功能,以標準化和信令的方式替代UTI。L2TPv3能夠很好地實現代碼重用、互操作性經驗,以及在演進之間保持平衡。與L2TPv2類似,L2TPv3也由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兩個基本單元組成。
與L2TPv2相比,L2TPv3進行了兩點改進。
(1)分離所有與PPP相關的AVP和引用,包括專門針對PPP的L2TP數據頭的部分。將PPP相關部分、ATMAAL5封裝,以及以太網封裝等內容專門在其他文檔中進行規定。
(2)為了適應大規模應用的擴展性要求,將原來16比特的Session ID和Tunnel ID,擴展為32比特。
從用途上來説,二者也明顯不同。L2TPv2可用於在IP網絡上傳輸PPP流量,一般用於零售和批發的遠程接入VPN業務。而L2TPv3可用於在IP網絡上傳輸PPP、以太網、幀中繼和ATM等二層流量,可用於零售和批發的專線VPN業務。
L2TPv3可以讓運營商將所有類型的業務流量都匯聚到單一的IP網絡基礎設施上,充分利用IP通信的全球可達性,使得企業客户可以享受到更低費用的服務。 [3] 

L2TP與PPTP比較

L2TP協議是目前IETF的標準,由IETF融合PPTPL2F而形成。兩者都使用PPP協議對數據進行封裝,然後添加附加包頭用於數據在互聯網絡上的傳輸。儘管兩個協議非常相似,但是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PPTP要求互聯網絡為IP網絡,L2TP只要求隧道媒介提供面向數據包的點對點的連接。L2TP可以在IP(使用UDP)、幀中繼永久虛擬電路(PVCs)、X.25虛擬電路(VCs)或ATMVCs網絡上使用。
(2)PPTP只能在兩端點間建立單一隧道。L2TP支持在兩端點間使用多隧道。使用L2TP,用户可以針對不同的服務質量創建不同的隧道。
(3)L2TP可以提供包頭壓縮。當壓縮包頭時,系統開銷佔用4個字節,而PPTP協議下要佔用6個字節。
(4)L2TP可以提供隧道驗證,而PPTP則不支持隧道驗證。但是當L2TP或PPTP與IPSec共同使用時,可以由IPSec提供隧道驗證,而不需要在第2層協議上驗證隧道。 [2] 
參考資料
  • 1.    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 "L2TP"  .RFC[引用日期2019-05-30]
  • 2.    崔英敏主編.網絡安全實用教程[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09,164-165
  • 3.    蔡報勤,鄭尚志.王長青著. 網絡新技術及應用[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8.1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