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John Cage

鎖定
John Cage,1912年9月15日,生於美國洛杉磯,作曲家。
中文名
約翰·米爾頓·凱奇 [1] 
外文名
John Cage
別    名
John Milton Cage Jr.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洛杉磯
出生日期
1912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
1992年8月12日
星    座
處女座
職    業
作曲家
經紀公司
國家文學藝術研究院
代表作品
卡持裏奇音樂
《水的音樂》
主要成就
美國先鋒派音樂的中心人物
先後從查爾斯·迫倫(Pannie Char1es Dillon)、拉扎爾·列維(Lazare Levy)、理查德·布林(Richard Buhiing)學習鋼琴,從亨利·考埃爾(Henry Cowell)、埃德加·瓦列茲(Edward Varese)、阿諾德·勳伯格和阿道爾夫魏斯(Adolph Weiss)學習作曲,1936年開始在西雅圖和西北部組織打擊樂合奏和音樂會。1937年到1939年間在西雅圖的康尼什學校(Cornish School)工作,任舞蹈課鋼琴伴奏。在那他組織了一個打擊樂小組,舉行了一系列繪畫展覽,為舞蹈家教授了不長時間的音樂作曲課程。1941年至1942年在芝加哥設計學校(School of Design)教學,以後移居紐約,組織音樂會並開始與舞蹈家默斯·坎寧安(Merce Cuningham)合作。1950年,他開始與鋼琴家大衞·圖德(David Tudor)密切合作進行廣泛的巡迴演出。1940一1952午暑期還在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大學(Black Mountain University)進行講學活動。凱奇分別於1950年、1955年與現代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帕·約翰斯(Tasper Johns)相識。1954年開始定期巡迴演出和舉行音樂會,並與坎寧安舞蹈團一起露面任音樂指導。這些活動對他的創作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959年作為真菌學專家,成為紐約真茵學會的發起成員。他還設想並幫助組織了表演藝術基金會和默斯·坎寧安基金會。從1966年以來,他任辛辛那提大學伊利諾斯大學的高級研究中心和在戴維斯的加州大學的在校作曲家。1968年技選入國家文學藝術研究院。
凱奇的創作和作品很難被列入任何傳統的範疇或體裁。實際上,他的音樂的特點是不斷出現新的技術、思想和品種,努力改變所有那些曾經被人們認為是體現得很充分的東西。早期的創作中,鋼琴和打擊樂音樂占主導地位,從50年代開始創作磁帶音樂、現場電子音樂和非指定音響源和演奏者數目的作品。30年代早期的作品是半音的,音的數目限制在25個音的範圍內,通常是三個聲部的對位,帶有儘可能遠的個別音的重複,與後來1935—1938年間的作品中帶有戲劇性和動力性的特點相比,是安靜和簡練的。後來的一些作品有些是採用從他的老師勳伯格那裏學到的一種序列主義手法,這些十二音作品採用固定的音、音列和節奏型,試圖表現戲劇性和沉思的狀態。從l939年到1940年,他熱衷於探尋新的音響和組織這些音響的革新方式,在使用電子機件來產生音樂音響方面他是一位先鋒。他為打擊樂合奏寫的幾首作品,強調刺耳的音響使人想起東方音樂。《起居室音樂》指示打擊樂手選擇日常家用器具,以此來產生音樂的音響。他的另外一個興趣是在鋼琴上發掘新的音響,這個音響資源最豐富的新樂器是“經過處理的”鋼琴(prepared Piano)。演奏者在琴絃之間放進螺絲、橡皮、小木塊、塑料片、螺栓等東西,從而完全改變了鋼琴的音響,使鋼琴變成了一個人演奏的打擊樂樂隊,這些都是按照作曲家的指示進行的。這種鋼琴最早作為獨奏樂器的使用是在《狂歡的鬧宴》(1938—1940)中,其效果非常吸引人。
凱奇新的結構原則與音色方面的創新相一致。漸漸地,這些原則是由節奏或時值而不是和聲、動機或其他音高的因素來決定。從《幻想風景》第一號(1939)開始,他的音樂的基本佈局是按照簡單的數率事先安排好時值的次序。《第一結構(金屬)》(1939)包括十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十六小節,每十六小節又分別構成四小節、三小節、兩小節、三小節、四小節的五個樂句,整首作品按4:3:3:3:4的比例構成。
1950年,凱奇的音樂由於東方哲學的影響和在作曲過程中引進偶然因素、以及對傳統的視藝術為一種交際形式的觀點的疑問而發生了急劇變化,他把他音樂哲學的轉變歸根於對禪宗哲學、東方思想模式的一種強烈的意識。從這些來源中他發展了一種思想,即藝術必須是現實的一部分,藝術是人類的產物,必須模仿自然,自然和音樂藝術的共同材料是聲音,它在音樂中的發展必須反映它在自然中的現實,而這些聲音的出現是無休止的,是無拘無束的,不是被人的意願所促發的。作曲家作為一個美的事物的創造者,他的重要地位應該讓給感覺聲音的聽眾。任何把藝術和生活分離開來的做法都是不真實的,行不通的。
凱奇開始用偶然性作為在心理上和技術上的一種解脱方法,其作品開創了“非固定”原則,採取多種手法以確保偶然性,力求排除演奏有的個人趣味。他使用不固定數目的樂器,不固定數目的演奏者,記譜不做嚴格規定,樂句、樂段的先後次序由偶然因素決定。他尤其依賴擲錢幣等手法來選擇作品的各種因素。對這種偶然性的運用的解釋來自中國的《易經》。這種手法的運用在鋼琴獨奏《變化的音樂》(1951)和《鋼琴音樂》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還特別強調無聲的重要性,認為對人的耳朵來説沒有完全無聲這樣的事情,因為總有聲音是可以聽到的。在他看來,一場音樂演出是表演者的活動和聽眾的注意力。因此,無聲作為一部作品或音樂演出中的聲音,在他的作品中佔有突出地位,最激進的作品是《4'33"》。
凱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使用了電子音響,但《幻想風景》第5號是他在磁帶上錄製的第一部作品(1952)。《威廉混成曲》(1952)是一部更復雜的作品,600盤磁帶錄製了各種音樂和非音樂的音響。他對音樂戲劇因素的興趣表現在《水的音樂》(1952)、《戲劇小品》、《卡持裏奇音樂》(Cartridge Music)和《HPSCHD》等作品中,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出他對音樂表演中視覺因素的重視。
凱奇是美國先鋒派音樂的中心人物,他的作品和美學思想對世界音樂產生了彩響。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打擊樂和噪音的使用、作曲和表演中偶然性和不確定、新的記語法、現場電子音樂等方面,為音樂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他在數所大學中授課,對不少有成就的作曲家,如布朗、希勒、費爾德曼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