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IDE插槽

鎖定
IDE 插槽主要用來連接硬盤和光驅等IDE設備的接口,IDE插槽也叫ATA接口。一塊主板上至少有兩個IDE接口,有主從之分(一個為IDE1,另一個為IDE2),為了方便用户確定,許多主板的IDE接口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來標識。
中文名
IDE插槽
別    名
ATA接口
作    用
連接硬盤和光驅等IDE設備
類    型
接口

目錄

IDE插槽IDE接口

可分為IDE1和IDE2。一般情況下,IDE1接硬盤,IDE2接光驅。通常IDE接口都位於PCI插槽下方,從空間上則垂直於內存插槽(也有橫着的)。現行炒得很熱的ATA/133是IDE的一種規範,即傳輸速率為133M/s。但只有硬盤速度跟得上才能充分發揮ATA/133的優勢,只有邁拓的金鑽七代硬盤支持這一規格。
採用IDE接口的硬盤傳輸標準主要有4種:ATA/33,ATA/66,ATA/100和ATA/133,其中的數字表示數據的傳輸速率,單位為MB/s。不同的標準對硬件的要求不用,傳輸速率越高對硬件要求也越高。如採用ATA/133標準時,需要使用的80針的數據線,而在這之前都採用40針的,因為當傳輸速率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兩根數據線之間容易產生“串擾”,其中多出的40針則將原40針隔開並接地,以屏蔽高頻信號間的互相干擾。
IDE插槽一般是白色,分佈在主板的邊側,很容易辨別,由於SATA接口的發展,一般來説已經基本不用IDE插槽了,主板為了向下兼容老設備還是保留IDE插槽,各種IDE標準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傳輸標準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
IDE代表着硬盤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盤ATA-1,這種類型的接口隨着接口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盤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屬於IDE硬盤。硬件接口已經向SATA轉移,IDE接口遲早會退出舞台。

IDE插槽優點

價格低廉、兼容性強、性價比高

IDE插槽缺點

數據傳輸速度慢、線纜長度過短、連接設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