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emophilus influenzae

鎖定
是人類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羣,以往一直被誤認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實際致病範圍極廣,除引起呼吸道病變外,尚可引起腦膜炎、敗血症、結膜炎、女性生殖道感染、蜂窩織炎等。不僅是嬰幼兒感染的常見致病菌,亦是成人感染的病原菌之一。疫苗可預防由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小兒腦膜炎、敗血症、脊髓炎、中耳炎、心包炎等嚴重疾病。最適宜5歲以下小兒。

目錄

Hemophilus influenzae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源菌:根據不同的生化反應可分為6個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和Ⅵ。致病者多為Ⅰ、Ⅱ、Ⅲ和Ⅳ型。根據莢膜多糖抗原性不同,可將有莢膜菌分為a、b、c、d、e和f 6個血清型。b型致病力最強,其次為e和f。根據細菌外膜蛋白(OMP)又可分為不同的亞型。有莢膜者致病力大於無莢膜者。
流感桿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可通過孕婦產道感染。新生兒由於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故2個月內發病率低,3個月至3歲兒童的血清抗體水平最低,此期易產生感染。
(二)發病機制
本菌可引起急性化膿性炎症、菌血症、敗血症。內毒素為重要致病因素,內毒素即可使實驗動物死亡。有莢膜菌,特別b型可引起原發性感染。無莢膜菌也是病原菌,多引起繼發性感染,其致病力主要來自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可繼發於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支氣管炎的患者。感染後可產生抗莢膜特異性抗體而獲得保護性免疫力。而特異的莢膜多糖可中和機體在感染過程中形成的抗體﹐抵抗體內白細胞的吞噬﹐還可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纖毛的活動。

Hemophilus influenzae症狀

1. 肺炎:80%為有莢膜的b型菌引起。
主要發生在6個月~5歲的嬰幼兒,常併發化膿性腦膜炎。
痙攣性咳嗽,似百日咳,有時象毛細支氣管炎;全身症狀重,中毒症狀明顯;成年患者多為已有慢性呼吸系統疾患者,表現為支氣管肺炎、節段性肺炎,甚至大葉性肺炎。小嬰兒多併發膿胸、心包炎、敗血症、腦膜炎及化膿性關節炎;易後遺支氣管擴張症。檢查可見白細胞增高明顯,可達2萬~7萬,有時伴有淋巴細胞的相對或絕對升高;X線胸片可呈粟粒狀陰影,常於肺底部融合;
2.腦膜炎:嬰幼兒的化膿性腦膜炎60%以上由本菌引起。致病菌多為b型菌。
發病年齡以3個月至3歲嬰兒為主,因為2個月以內的嬰兒體內有來自母體的殺菌抗體,故很少患病,其後隨着年齡增長,來自母體的特異性殺菌抗體下降,而自身尚未能產生足量抗體,故易患此病。5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很少發病。
起病較緩慢,病程初期多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中耳炎症狀。經數天至一兩個星期後出現腦膜炎症狀。患兒大多有發熱、嘔吐、嗜睡、昏迷、驚厥、頸強直及前囟膨隆等表現。偶見皮膚、黏膜瘀點。常發生在1歲以下的嬰兒,併發硬膜下積液可無任何症狀,但亦有熱退後又上升或治療數天後體温仍不退者;或症狀好轉後再度出現驚厥、嘔吐、前囟膨隆及頭圍增大。此時應作顱X線檢查及 [1]  硬膜下穿刺協助診斷。重症病例可遺留後遺症,如共濟失調、癱瘓、失明、耳聾、智力障礙等。臨牀表現、腦脊液檢查均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相似。
4.會厭炎 患者多為身體健康而較年輕者。發熱、咽痛,由於局部嚴重腫脹可導致呼吸道堵塞,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1] 
2.泌尿生殖道及婦產科感染 本菌可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及膿腫、宮頸炎、陰道炎、尿道炎、產褥熱、新生兒菌血症等。細菌多分不出血清型,生物型有Ⅰ、Ⅱ、Ⅲ、Ⅳ。Ⅰ、Ⅱ、Ⅲ多見於呼吸道感染,Ⅳ型則較獨特地見於泌尿生殖道感染,故有人將分不出血清型的生物Ⅳ型菌稱為泌尿生殖道型。
5.其他化膿性感染:①闌尾炎:有人對376例手術切下闌尾標本進行細菌培養,本菌佔4%;②膽道感染:可引起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③蜂窩織炎:多見於小兒;④化膿性關節炎:可單一關節也可多關節受累;⑤鼻旁竇炎;⑥骨髓炎;⑦附睾炎;⑧乳突炎等。
6.繼發感染,常發生在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結核等呼吸道感染後,亦常為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的病原,還可使兒童在病毒感染之後繼發鼻竇炎、中耳炎。
診斷應綜合以下幾方面的檢查結果。
1.臨牀表現 流感嗜血桿菌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的感染。局部感染可有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會厭炎和皮膚軟組織感染等。全身感染可有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骨髓炎、化膿性骨關節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慢性呼吸道感染則應考慮到副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的可能。
3.實驗室檢查 最重要者為病原學檢查。儘快進行血、尿、膿、痰及脊液等標本的細菌培養,同時做膿、痰、腦脊液的塗片細菌檢查,用ELISA檢查血清中的特異性IgM抗體,用反向血凝查細菌的抗原。
2.流行病學資料 正常人鼻咽部帶菌率較高(20%~40%),但血清中具有保護水平抗體者很少患病,患者以5歲以下小兒最為多見,特別是2個月至2歲的嬰兒感染率最高。成年人中以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損傷者(糖尿病、肝硬化、惡性腫瘤患者,以及接受放射、化學、免疫抑制劑治療和HIV感染者)亦成為本菌感染的易感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