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FPLC

鎖定
FPLC全稱為快速蛋白液相色譜(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其原理與高效液相色譜理論類似,是由經典的液體柱層析引入氣相色譜理論,並且對相體進行了改革,配用高壓輸液泵,採用高靈敏檢測器、梯度洗脱裝置、自動收集裝置和微機等發展起來的現代液相色譜。
中文名
快速蛋白液相色譜
外文名
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原    理
與高效液相色譜理論類似
分    離
蛋白質、多肽及多核苷酸的系統
裝    置
梯度洗脱裝置、自動收集裝置等
本    質
液相色譜

FPLC快速蛋白液相色譜(FPLC)簡介

FPLC是專門用來分離蛋白質、多肽及多核苷酸的系統,是FPLC近年來的一項重要革新,它不但保持了HPLC的快速、高分辨率等特性,而且還具有柱容量大、回收效率高及不易使生物大分子失活等特性。因此在近年來在分離蛋白質、多肽及寡核苷酸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隨着HPLC的發展,出現了兩種新型填料:薄殼型填料和雙擴散灌流型填料,它們對大分子物質的分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從而使FPLC的應用領域得以拓展。其可應用於蛋白、有機化合物的分離純化,能定量測定蛋白的含量和確定蛋白的分子量,因此可應用於生物學領域和化學領域的研究。

FPLCHPLC與FPLC的異同

快速蛋白液相色譜(FPLC)、中壓液相色譜(MPLC)、低壓液相色譜(LPLC)是近年來從HPLC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色譜技術,其中FPLC能以極快的速度把複雜混合物分離,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純化樣品,具有柱容量大、回收效率高及生物大分子不易失活等特性,在生命科學研究及藥物生產上使用越來越廣泛。
(1)FPLC與HPLC相同的是:都採用輸液泵、高靈敏檢測器、梯度洗脱裝置、自動收集裝置和計算機控制等設備,均具有快速、分辨率高、分離效能高等特點。
(2)FPLC與HPLC不同的是:HPLC的管道系統多采用金屬材料,流動相由往復泵或隔膜泵驅動,使用高壓,色譜柱內徑小,分析精度高,最大流速通常不超過20 mL/min(有些製備級HPLC可達300 mL/min),有時需使用一定濃度的有機溶劑,適用於微量樣本檢測或少量純化製備;FPLC的管道系統是由耐高壓的塑料管組成,流動相多由柱塞式泵驅動,中低壓,所用色譜柱內徑大,流速範圍0~100 mL/min(最大流速可達1 000 mL/min),分析精度沒有HPLC高,只使用常規無機鹽溶液,適於大規模純化樣品。
(3)應用範圍:HPLC可分析低沸點低相對分子質量分子、高沸點中分子、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包括極性、非極性)、離子型無機化合物、熱不穩定生物分子;FPLC專門用於蛋白質、多肽及多核苷酸的分離純化 [1] 

FPLCFPLC技術基本實驗方案

FPLC實驗原理

FPLC(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是一種特殊的高效液相層析(HPLC,high pressureliquid chromatography)裝置,主要用於蛋白質組分的快速分離純化和定量測定。其基本原理與HPLC相同,即在高壓條件下(20—200 kg/cm2),利用分離物質在液相載體中的遷移速率的不同而進行分離純化。
採用HPLC分離純化生物大分子時,由於液相載體一般為有機溶劑,容易變性失活生物大分子,降低生物大分子的回收率。同時HPLC系統的流通線路採用非惰性的不鏽鋼製造,工作狀態下可能會使金屬離子發生解離,從而吸附某些蛋白質組分。而FPLC則以耐高壓的有機玻璃管作為層析柱,其它管道也用耐高壓的非金屬材料製成,同時採用惰性液相載體,可安全快速地分離蛋白組分。因此FPLC保留了HPLC的操作簡易、重複性強、分離速度快等特點,並且在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過程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實用性。FPLC有其專用預裝柱,並配備有分子篩、離子交換疏水層析等各類層析柱,在生物學、化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

FPLC實驗用品

(一)器材
FPLC裝置(Water公司)進樣器。
(二)試劑
(1)洗脱緩衝液。
(2)20%乙醇。
(三)材料
若干待測蛋白質樣品。

FPLC實驗程序

1、檢查儀器連接情況,打開電源開關。
2、在控制枱上設計流速、紙速。
3、經加樣閥加樣:將閥杆放至Injection位置,用注射器加入樣品。再將閥杆扳至Load位置,樣品進入層析柱。
4、記錄進樣時間,然後依次用不同緩衝液洗脱。收集各管組分。
5、實驗完畢後,以20%乙醇沖洗管道,關閉電源,做好記錄 [2] 
參考資料
  • 1.    韓永根. 快速蛋白質液相色譜儀的特點、功能及其應用[J]. 現代科學儀器, 1988(1):9-11+37.
  • 2.    王斐, 閔一, 耿信篤. 液相色譜快速分離整體蛋白的新進展[C]// 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