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F大調第八交響曲

鎖定
《F大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812年創作的交響曲,題獻給莫利茲·馮·弗里斯伯爵,並於於1814年2月27日在維也納首演。
《F大調第八交響曲》一改貝多芬氣勢磅礴的創作風格,作品充滿了陽光、温暖,是一部短小、樸素、極具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 [4] 
(概述圖來源: [5] 
中文名
F大調第八交響曲
外文名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作品號
Op.93
作    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體    裁
交響曲
創作時間
1812年
首次公演時間
1814年2月27日
題    獻
莫利茲·馮·弗里斯

F大調第八交響曲創作背景

1812年,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前往波西米亞(今捷克中西部)的温泉小鎮特普利採。度假期間,貝多芬對其“不朽的愛人”寫信(此“愛人”之身份依然不明,但傳聞甚多)。當時貝多芬的生活相當困窘,還因其弟弟約翰與其女管家的感情糾葛,與之發生了劇烈的爭執。但可能是受暑期度假時良好回憶的影響,貝多芬很快就創作出了歡快自在的《F大調第八交響曲》。在林茨完成該作品後貝多芬將作品題獻給莫里茲·弗萊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後者據説一直給予貝多芬以資助 [1] 

F大調第八交響曲樂隊編制

樂器組別
木管樂器組
銅管樂器組
絃樂組
打擊樂
樂器名稱
2支長笛
2支雙簧管
2支單簧管
2支巴松管
2支圓號
2支小號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定音鼓
參考資料來自於: [2] 

F大調第八交響曲曲式結構

F大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

引子部分
頗有活力的快板。曲子的開始是一個伶俐的整齊而互相呼應的短小主題。藍天、白雲、清風浮動、農場、朋友、音樂、一羣人在草坪上輕快地舞動,那是青春、生命、美好的嚮往。那是內心深藏的感情,一段回不去的記憶。略微的停頓,就像是現實生活的一把手,它撕掉回憶的美好,回到現實 [1] 
節奏性的強調常常強化節奏的基本律動,能夠鮮明的勾勒出節奏個性。在基本節奏的織體層次中,用另一種不同的音色週期性重疊它的節拍重音。如第13-16小節,主要前景旋律為第一小提琴,背景中的低音層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隔純八度演奏,和聲層由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的震音渲染了動態的背景。而木管組以及銅管組的樂器都在強調第一小提琴旋律中的八分附點音符的後半拍以及一個四分音符。從音色上,木管組和銅管組與小提琴的音色相異,形成局部重疊。節奏上的強調使此處的力度增強,使配器佈局不再單一,同時烘托了一種逐漸走向輝煌的氛圍 [3] 
10-16小節
力度性的強調力度性的強調指的是音響上的響度,利用樂器聲部的局部疊加來強調客觀音響響度的增長,被強調的音在旋律以及和聲上面具有特殊的意義。第165-169小節,第一小提琴演奏主旋律,單簧管、大管以及第二小提琴演奏中景的副旋律,背景層由絃樂組其他樂器的震音以及長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的和聲音層組成。和聲音層中的柱式和絃音都會強調每一個小節的節拍重音,在力度上增加物理響度。而第166小節,長笛由和聲音層轉為八度奏主旋律,由背景轉向前景,主旋律的音層增加,力度增加,響度也就隨之增加,力度得以強調。局部性的疊加樂器,除了能增加音響的響度,也能夠為作品的高潮作鋪墊。
該作品中樂器在前景獨奏樂器的使用和混合音色的使用相輔相成,用獨奏的樂器來表現單一主題,混合音色來強調作品的高潮。形成了鮮明的音色對比。使整首作品的配器豐富多樣。配器前景旋律中,樂器獨奏純音色的使用第5小節,前景音色由第一單簧管將主題娓娓道來,吹出較為歡快又委婉的旋律。與前四小節整體管絃樂全奏的音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背景和聲音層由第二單簧管以及大管來擔任,隨後加入了雙簧管以及圓號共同演奏。在第8小節,在相同的和聲背景下,長笛增加兩個高聲部單音,為即將改變樂器組來呈示相同主題而作的過渡處理。配器前景旋律中,不同樂器組的音色混合混合音色豐富管絃樂色彩。第159-163小節,前景由長笛、雙簧管以及第一小提琴同度演奏。長笛和雙簧管屬於硬質木管,色彩相近,在高音區同度奏。而此時的小提琴如它們的影子般,形成混合音色,圓號小號以及第二小提琴聲部形成同音重複的背景音層,形成動態持續音,使總體的音勢和威力得到增強。而單簧管和大管形成的副旋律,成為配器中景糅合在其中,為而後的高潮作了情緒上的鋪墊 [3] 
150—156小節(絃樂組)
該作品中採用了很多次功能分組的手法來強調不同音色的對比。如第45-51小節,前景為木管組的長笛與雙簧管、大管隔三個八度奏。背景為絃樂組撥奏。小提琴強調旋律中的音頭,中提琴和大提琴、低音提琴組成和聲織體,為旋律提供動力性的支持。在這幾小節中,織體層次在音色上無重疊,反差鮮明。在結構上,該部分為呈示部的副部主題,新的主題的呈示十分清晰明瞭。絃樂背景織體層豐滿,木管在前方娓娓道來主旋律。渲染了一種温柔嫺靜的氣氛。
在第152小節,旋律由單簧管與小提琴同度奏,第153小節,旋律在單簧管與小提琴長音的情況下加入長笛、雙簧管以及大管形成三個八度奏出。到下一小節還原成單簧管和小提琴同度。反覆進行了四次變化,背景由絃樂組震音,強奏表達了勝利的喜悦之情。這種引入新的八度音層的音色偷換賦予該線條細膩的變化。
貝多芬還運用持續音。在第24-28小節,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組各樂器形成和聲音層,提琴組絃樂的震音作為動態的和聲背景,渲染活潑的氛圍。圓號形成八度的主音持續,小號演奏主音,作為主旋律的裝飾性音型。而大提琴和貝斯相隔八度演奏主音持續,形成了連續八分音符的斷奏。形成節奏上不同的對位。圓號的八度作為旋律與和聲的中介因素,溝通了木管組與絃樂組。而小號的節奏型豐富了旋律的織體。最低音的大提琴和貝斯,在作品中形成主持續音,增強穩定性 [3] 

F大調第八交響曲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開頭
詼諧的小快板。那慢中帶快,快中卻慢的基調樣。每一步是那樣的急促,又是那樣的小心翼翼。那像是在表達一種情感:“我在努力地奔跑,可是卻又那樣的害怕,自己又在笑着自己,那就像自我調侃的詼諧” [1] 

F大調第八交響曲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開頭 第三樂章開頭
小步舞曲。維也納宮廷沙龍風格主基調,沙啞、粗魯、力量、對抗貫穿着這一部分,那就像宮廷裏的對抗,展示着對命運的不屈服。但其中的幾段“走段”片段,就像是一根宮廷與市井的紐帶,讓這一段染了一絲地氣,多一份通俗化 [1] 

F大調第八交響曲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開頭(木管樂器組與銅管樂器組的部分樂器) 第四樂章開頭(木管樂器組與銅管樂器組的部分樂器)
活潑的快板。被評價為最不似尾章的尾章,它佔據着尾章的位置,卻在大肆地渲染對比,其展現水準,帶着人的情感又一次進入高潮,可是故事其實已經接近尾聲。用一句話形容此段,那應該就是風雲又起,鳴鼓收兵,意猶未盡 [1] 
第四樂章開頭(主要是絃樂組)

F大調第八交響曲藝術特色

F大調第八交響曲總體特點

《F大調第八交響曲》讓貝多芬像一個任性的孩子,他盡情地在音樂室上釋放自己的感情。或快樂,或任性,或鬥爭。他玩得很開心,除了開心還有那一份反抗、不屑。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對自我的改變。與《A大調第七交響曲》比較起來,該部作品更為大膽,他選擇突破自我,選擇了以融合的方式表達,但又不失其謹慎。其中注入着貝多芬當時的情感,那個階段內心的體會和深思,這包含着對過往幾十年的反思,又表達着對當下的無奈,但又傳達着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不放棄。
《F大調第八交響曲》雖然缺少貝多芬一貫以來的個性旋律,但藴含了一份復古氣息,從中感覺到早期莫扎特、海頓交響作品中的古典韻味。雖然很多樂評人評價這是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讓人愉快的優秀交響曲,其間充滿了智巧、幽默的成分。如果説前幾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在表達自己,在證明自己,在闡述那個時代的特徵,第八交響曲則更多的是把它定義為人到暮年對生命的回憶。它包含的情感更為複雜,不再單一 [1] 

F大調第八交響曲配器手法

貝多芬在《F大調第八交響曲》中展現了他的配器手法,一是管絃樂織體因素的強調——在細小的部分對旋律主題進行不同方式的強調,是該交響曲最大的特徵;二是運用不同的音色結合方式——單音色與混合音色的使用,不同部分的音色偷換的手法,功能分組以及持續音的應用等。這讓編制相對簡單的交響曲變得豐富,所以直至幾百年後,這部作品依舊成為研究貝多芬晚期配器應用的重要作品。
乍看之,交響曲的配器織體簡明。但實際上,它的細膩之處超於對它的初步判斷。單單從管絃樂織體強調的手法,就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配器上進行的巧妙。而不同音色的結合方式,單音色與混合音色的對比,音色偷換的使用,也讓人在專心聽一種音色時,感受到了樂器悄悄的在改變。而功能分組以及持續音的技巧,在整個作品中,顯得舉足輕重。這種簡潔而又清晰明瞭的樂隊配器,用極少的配器層次,勾勒出了一曲歡快而又鮮活、膾炙人口勝利之歌 [3]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評價

《F大調第八交響曲》篇幅短小、簡單,和聲語言古典、結構嚴謹,素材集中、節省。尤其是它具有無標題音樂最獨特的抽象性、典型的邏輯思維和結構思維,整部作品就像嚴謹的數學題,很想海頓,不失貝多芬的温情與力量。貝多芬是地地道道的英雄,是永遠不會屈服、永遠自信、堅定不移地走向光明的統一人格。ta1所有的交響曲都是高度統一的風格——貝多芬的風格。只是當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展開他的創作時,給聽眾留下琳琅滿目、五彩繽紛的曲目單 [4] (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邵恩 評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