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PS應急電源

鎖定
EPS應急電源系統主要包括整流充電器蓄電池組、逆變器、互投裝置和系統控制器等部分。其中逆變器是核心,通常採用DSP或單片CPU對逆變部分進行SPWM調製控制,使之獲得良好的交流波形輸出;整流充電器的作用是在市電輸入正常時,實現對蓄電池組適時充電;逆變器的作用則是在市電非正常時,將蓄電池組存儲的直流電能變換成交流電輸出,供給負載設備穩定持續的電力;互投裝置保證負載在市電及逆變器輸出間的順利切換;系統控制器對整個系統進行實時控制,並可以發出故障告警信號和接收遠程聯動控制信號,並可通過標準通訊接口由上位機實現EPS系統的遠程監控。
中文名
EPS應急電源
外文名
Emergency Power Supply
包    括
充電器蓄電池組、逆變器等
用途情況
建築物發生火情或其他緊急情況下
核    心
逆變器
採用設備
DSP或單片CPU

EPS應急電源簡介

應急電源在停電時,能在不同場合為各種用電設備供電。它適用範圍廣、負載適應性強、安裝方便、效率高。採用集中供電的應急電源可克服其他供電方式的諸多缺點。減少不必要的電能浪費。在應急事故、照明等用電場所,它與轉換效率較低且長期連續運行的UPS不間斷電源相比較,具有更高的性能價格比。
EPS應急電源主要用於建築物發生火情或其他緊急情況下為應急照明等各種燈具(含單進單出型金屬鹵素燈鈉燈)提供集中供電的應急電源裝置。
圖1 圖1

EPS應急電源開機、關機步驟

1、開機步驟  
本產品的交流電源輸入按二路輸入設計,用户可將交流電源對應接入屏內的交流輸入端子排,接好交流輸出饋線,然後合上面板上兩路交流進線開關和交流總配出開關,然後合上充電機輸入輸出開關和電池開關。 
至此,開機過程結束,應急電源在該狀態下長期自動運行。 
2、關機步驟     
斷開電池開關、充電機輸入輸出開關,再斷掉交流總配出開關和兩路交流進線開關即可 [1] 

EPS應急電源工作原理

EPS應急電源採用單體逆變技術,集充電器、蓄電池、逆變器及控制EPS應急電源工作原理圖引器於一體。系統內部設計了電池檢測、分路檢測迴路,其他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智能化應急電源,採用後備式運行方式。
圖2 圖2
1、當市電正常時,由市電經過互投裝置給重要負載供電,同時進行市電檢測及蓄電池充電管理,然後再由電池組向逆變器提供直流能源。在這裏,充電器是一個僅需向蓄電池組提供相當於10%蓄電池組容量(Ah)的充電電流的小功率直流電源,它並不具備直接向逆變器提供直流電源的能力。此時,市電經由EPS的交流旁路和轉換開關所組成的供電系統向用户的各種應急負載供電。與此同時,在EPS的邏輯控制板的調控下,逆變器停止工作處於自動關機狀態。在此條件下,用户負載實際使用的電源是來自電網的市電,因此,EPS應急電源也是通常説的一直工作在睡眠狀態,可以有效的達到節能的效果。
2、當市電供電中斷或市電電壓超限(±15%或±20%額定輸入電壓)時,互投裝置將立即投切至逆變器供電,在電池組所提供的直流能源的支持下,此時,用户負載所使用的電源是通過EPS的逆變器轉換的交流電源,而不是來自市電。
3、當市電電壓恢復正常工作時,EPS的控制中心發出信號對逆變器執行自動關機操作,同時還通過它的轉換開關執行從逆變器供電向交流旁路供電的切換操作。此後,EPS在經交流旁路供電通路向負載提供市電的同時,還通過充電器向電池組充電。
4、除用於應急照明系統外,其中三相智能化變頻應急電源主要是為一級負荷中的電動機提供一種可變頻的應急電源系統,該產品方便解決了電動機的應急供電及其啓動過程中對供電設備的衝擊影響。智能化應急電源可接受消防聯動信號、建築智能總線信號控制,並可設定優先級,防止越級控制 [2] 

EPS應急電源類別

EPS應急電源規格很多,按輸入方式可分為單相220V和三相380V;按輸出方式可分為單相、三相及單、三相混合輸出;安裝形式有落地式、壁掛式和嵌牆式三種;容量有從0.5kW到800kW各個級別;按服務對象可分為動力負載和應急照明兩種;其備用時間一般有90~120分鐘,如有特殊要求還可按設計要求配置備用時間。因此EPS應急電源能滿足我們一般工程中的需要。

EPS應急電源選型原則

一、負載容量選型原則
因電動機的啓動衝擊,與其配用的集中應急電源容量按以下容量選配。
1、電動機變頻啓動時,應急電源容量可按電動機容量1.2倍選項配。
2、電動機軟啓動時,應急電源容量應不小於電動機容量的2.5倍。
3、電動機Y-△啓動時,應急電源應不小於電動機容量的3倍。
4、電動機直接啓動時,應急電源容量應不小於電動機容量的5倍。
5、混合負載中,最大電機的容量若小於總負載容量的1/7。
二、選型容量計算方法
1、YJ系列EPS消防照明應急電源或YJS系列消防混合動力EPS應急電源用於帶應急燈具負載時:
(1)當負載為電子鎮流器日光燈,EPS容量計算方法:EPS容量=電子鎮流器日光燈功率和×1.1倍。
(2)當負載為電感鎮流器日光燈,EPS容量計算方法:EPS容量=電感鎮流器日光燈功率和×1.5倍。
(3)當負載為金屬鹵化物燈或金屬鈉燈,EPS容量計算方法:EPS容量=金屬鹵化物燈或金屬鈉燈功率和×1.6倍。
2、當YJS系列用於帶混合負載EPS應急電源時,EPS容量的計算方法:
(1)當EPS帶多台電動機且都同時啓動時,則EPS的容量應遵循如下原則:
EPS容量=變頻啓動電動機功率之和+軟啓動電動機功率之和×2.5+星三角啓動機功率之和×3+直接啓動電動機之和×5倍
(2)當EPS帶多台電動機且都分別單台啓動時9不是同時啓動),則EPS的容量應遵循如下原則:
EPS容量=各個電動機功率之和,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上述電動機中直接啓動的最大的單台電動機功率是EPS容量的1/7。
星三角啓動的最大的單台電動機功率是EPS容量的1/4。
軟啓動的最大的單台電動機功率是EPS容量的1/3。
變頻啓動的最大的單台電動功率不大於EPS的容量。
如果不滿足上述條件,則應按上述條件中的最大數調整EPS的容量,電動機啓動時的順序為直接啓動在先,其次是星三角的啓動,有軟啓動的再啓動,最後是變頻啓動的再啓動。
(3)當YJS系列EPS帶混合負載時EPS應遵循如下原則:
EPS容量=所有負載總功率之和,但必須中以下六條件,若不滿足,再按照其中最大的容量確定EPS容量。
負載中直接同時啓動的電動機功率之和是EPS容量的1/7。
負載中星三角同時啓動電動機功率之和是EPS容量的1/4。
負載中軟啓動同時啓動的電動機功率之和是EPS容量的1/3。
負載中變頻啓動同時啓動電動機功率之和不大於EPS的容量。
同時啓動的電動機當量功率之和不大於EPS的容量。
電動機功率容量=直接啓動的電動機總功率x5+星三角同時啓動的電動機總功率x3+軟啓動同時啓動的電動機總功率x2.5+變頻啓動且同時啓動的電動機總功率
若電動機前後啓動時間相差大於1分鐘均不視為同時啓動。
同時啓動的所有負載(含非電動機負載)的當量功率之和不大於EPS的容量。
同時啓動的所有負載的功率之和=同時啓動的非電動機總功率×功率因數+電動機當量總功率。

EPS應急電源應用範圍

1、機場;
2、地鐵;
3、高速公路;
4、醫院;
5、煤化工;
6、體育場館等;
7、寫字樓。
地鐵 地鐵

EPS應急電源注意事項

為了使應急電源在關鍵時候發揮作用,我們平常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場地的維護:檢查室內是否通風透氣、室温多高?EPS所配的蓄電池環境温度消防行業要求不高於30℃,温度對蓄電池使用壽命影響較大,25℃以上每升高10℃蓄電池使用壽命減半,有條件的單位應裝上空調。EPS必須遠離火源及易燃易爆品,平常一般的雜物不要堆放於EPS放置的室內,既不利於防火安全也容易引來鼠類藏匿進而發生啃咬電纜線引發事故。春夏季節潮濕的空氣易使EPS內部控制電路板上結露,從而使EPS出現控制故障,因此春夏季節應讓室內儘量防潮。室內灰塵不能太多太髒,灰塵一般帶正電荷,如果EPS控制板上積壓的太多就可能造成控制板故障。EPS的放置點不能靠窗户太近,以防水浸、雨淋、日曬。
EPS內部結構 EPS內部結構
2、市電輸入端的維護:經常檢測市電電壓是否正常,零、火線是否錯位,尤其是EPS前端是具有雙路市電或帶有備用發電機組的電網更要經常檢查第一路主電與第二路備用電供電的零、火線是否一致,如發現錯位必須立刻糾正,否則易引起EPS故障。EPS前端裝有防雷器的用户應定期檢查防雷器及接地線是否正常。鼠類較多的場地一般應於輸入輸出電纜線外加裝防護套管。
EPS內部結構 EPS內部結構
3、EPS輸出迴路的線路維護:根據EPS各輸出斷路器的現狀判斷輸出迴路是否短路,使用鉗流表等檢測各回路是否超載,用手觸電纜的方式感知電纜的温度是否異常從而判斷線徑是否合適或太小。
4、EPS本身的維護(EPS常出現的問題)。
隨着國人對安全意識的提高及EPS應急電源應用優勢的凸現,以及國內消防行業、建築電氣設計業的大力提倡與推廣,EPS的市場前景會在幾年內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有可能類同滅火器一樣在全國大力強制執行配置 [3] 

EPS應急電源聯動方式

EPS應急電源消防聯動設計的三種方式
1、總輸出聯動設計方式;
2、逆變輸出聯動設計方式;
3、冷起動的聯動設計方式,但目的只有一個,即實現緊急情況下在消防控制室通過聯動控制枱就可以控制EPS應急輸出操作的目的。
參考資料
  • 1.    羅一鍾. EPS應急電源[J]. 山東煤炭科技, 2008(6):44-45.
  • 2.    牛彩霞. EPS應急電源及應用選配[J]. 科技信息, 2009(27):474-475+485.
  • 3.    馬寧麗. EPS應急電源的原理和應用[J]. 大眾科技, 2008(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