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E-50

鎖定
E-50和E-75是德國人設計的兩種標準戰車,E-50重50-60噸,計劃取代“黑豹”和“虎”式。它和E-75的車體外形幾乎一樣,但炮塔形狀不同。E-50和E-75的懸掛系統,裝甲厚度和重量也完全不同。E-50在設計上的綜合防彈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計劃採用88mmL/100火炮。 [1] 
中文名
中型坦克
外文名
E-50
名 稱
E-50中型坦克
類 型
中型坦克
重 量
50~55 噸
火 力
88mmL/100
生產國
德國
研發時間
1943年
底盤類型
履帶式
高    度
2.6米
最大速度
60公里/小時

E-50結構特點

E-50重50-60噸,它和E-75的車體外形幾乎一樣,但炮塔形狀不同。E-50在設計上的綜合防彈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採用和豹II一樣的88L71火炮。
E-50的車體在黑豹G型的基礎上加長,其實際大小已與虎王相近,所以在視覺上導致E-50的炮塔偏小。就紙面數據而言,E-50在火力和機動上略高於蘇聯量產的T-44坦克,整車防禦力則大致持平。
由於沒有實際投產,部分德軍愛好者堅稱的“E-50在綜合實力上優於T-44中型坦克”無法對證。而與1947年投產的蘇聯T-54坦克(中國據此仿製了59式中型坦克)相比,E-50在火力上與其持平,機動佔優,而裝甲上有較大差距。 [1] 
《坦克世界》中的E-50中型坦克 《坦克世界》中的E-50中型坦克

E-50研製歷程

二戰後期,德國為了應付盟軍和蘇軍的強大的坦克攻勢,提出了E系列坦克計劃,也就是通用坦克計劃。E系列的設計理念較為先進,其通用化的設計思想也相當富有前瞻性。但隨着德國在戰爭中節節敗退,希特勒將希望寄託於各種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留給E系列的研發資源並不多。E系列也沒能真正投產併發揮設計中的用途。最後,隨着第三帝國的垮台,E系列和其他各種新奇的設計方案一起被盟軍繳獲,淪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軍事愛好者們的談資。
本系列在1943年4月此計劃開始研發,並被命名為E(德語Entwicklung的代稱“發展”)。E系列的主要設計思路是按噸位設計不同用途的戰車,彼此之間的零件採用通用化設計,以提高生產和修理的速度。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E-25、E-50、 E-75、E-100等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號。 [1] 

E-50裝甲

E-50的正面上車體裝甲為150毫米/30度(而且上車體裝甲沒有任何開口)連機槍都沒有,防禦力相當不錯,下車體裝甲為150毫米/30度。車體側裝甲與虎王相同,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與黑豹F相當,不過加厚了側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85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80毫米。炮塔側甲 後甲均厚80毫米。

E-50火力

E-50在火力方面超過了蘇聯戰爭末期的T-44坦克,其整車裝甲防禦力都比較好(T-44正面上車體裝甲為90毫米/45度,車體側裝甲為75毫米垂直裝甲,炮塔前甲厚120毫米)
機動能力方面,德國的900馬力的發動機讓E-50的單位功率達到了14.38,略低於黑豹
首上裝甲厚度與虎王相當,防護能力優秀。同時取消了航向機槍口

E-50E型戰車

二戰後期,E系列的開發者們意識到必須對德國坦克(傳動裝置前置)的傳統佈局進行革新,否則很難在坦克總體設計上取得突破,於是,他們將傳動裝置重新設計並使之緊湊化,再與動力裝置結合在一起,統統後置(但傳動裝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國重型坦克的一大頑疾)。驅動輪也跟着“搬家”,發動機也引入了渦輪增壓和新式冷卻技術,大大提高了發動機功率(這又是德國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種表現)。
更重要的是E系列的設計者們還就如何使坦克內部空間分配更趨合理展開了探討:現代坦克的內部空間分配是,
動力和傳動裝置佔38%
乘員和內部物品(包括燃油)佔48%
彈藥佔6%
火炮的活動空間佔8%
令人驚訝而又欽佩的是,60年前的E系列的內部空間分配與上述指標僅僅只是略有差異,十分接近。
請大家注意的是:機動 火力 防護 這三大性能都應該被兼顧。一輛真正優秀的坦克應該是表裏合一的。

E-50作戰性能

E-50的技術性能
車高:2.6米
車重: 50~55 噸
火炮: KWK43 88mmL/71(歷史上不存在88L100)
最大裝甲厚度: 130mm
發動機: HL234
功率: 900馬力
最大速度:55 km/h
E-50 E-5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