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D大調第三管絃樂組曲

鎖定
這首組曲是巴赫四首管絃樂組曲之一,創作於1717年至1723年巴赫在科滕時期。巴赫的這四首組曲,顯示了當時流行於歐洲的法國式的莊重、典雅的樂風,其中有一些舞曲後來廣為流傳,與勃蘭登堡協奏曲一起被列為巴赫最知名的作品。
中文名
D大調第三管絃樂組曲
創作時間
1722年
譜    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D大調第三管絃樂組曲創作背景

組曲是巴羅克時期流行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一般由庫朗、加沃特、佈雷、吉格、帕斯帕爾德等曾經流行於法德英等國舞曲組成,但後來失去了舞蹈伴奏的功能,成為一種純粹的聽覺藝術形式。

D大調第三管絃樂組曲作品介紹

該曲作於1722年。有一次,熱心宣傳巴赫音樂的門德爾松用鋼琴把這首組曲彈給大詩人歌德聽,歌德聽後説道:“樂曲的開頭部分實在大壯麗了,就好象有一大羣富麗堂皇的人們正沿着寬大的台階莊嚴地邁步而下。
“樂曲的開頭部分”就是指第一樂章序曲,它是以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歌劇的序曲風格寫成的,氣質威嚴、雄壯,藉以象徵王室的尊貴和無上的權力。由於序曲是組曲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當時的人們就把含有這種序曲的樂隊組曲總稱為“序曲”。全曲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序曲。頭尾兩部分是莊重的進行曲風格,中間是快速的賦格段。第二樂章,詠歎調。這段旋律非常有名,德國小提琴家威廉曾把它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只在小提琴G弦上演奏,即G弦上的詠歎調。第三樂章,加沃特舞曲。一種雙拍子的法國民間舞曲,常從後半小節起音。第四樂章,布萊舞曲。也是一種古老的法國舞曲,四拍子,生動活潑,通常從第四拍起音。第五樂章,基格舞曲。是一首會拍子的華麗舞曲,以雙簧管和小提琴為主演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