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樂曲作品)

鎖定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是俄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於1878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小提琴家勃羅茨基,並與1881年12月4日在維也納首演 [5]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飽含俄羅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概述圖來源: [6] 
作品名稱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外文名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作    者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創作年代
1878年
作品號
Op.35
作品體裁
協奏曲
首次公演時間
1881年12月4日
題    獻
勃羅茨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背景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78年,柴可夫斯基剛度過婚姻問題引起的精神危機,梅克夫人給予了他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住在瑞士的一處療養地,心情不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很順利,全部作品完成只用了20多天 [5] 
柴可夫斯基首先將樂譜交給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授利奧波得·奧爾,然而奧爾在看過樂譜之後反應冷淡,只給出了”無法演奏“的技術性鑑定。後來,一位在維也納的俄國小提琴家布羅茲基拿到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1881年12月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首演了這部作品,但首演基本上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這部作品也遭到了維也納音樂界的指責與攻擊,言辭最激烈的是維也納批評家漢斯立克,他認為這部作品中有過多的民間色彩,而且過於熱烈的節奏也不合維也納音樂傳統的規範 [1] 
音樂家布羅茲並沒有因為批評而停止演出這部作品,仍在各地堅持演出,最終使這部作品獲得成功。為了表示感謝,柴可夫斯基把這部作品獻給了勃羅茨基 [1]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曲體結構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樂曲第一樂章結構宏偉,具有多樣化的旋律音調、精緻的冬季發展一級豐富的概括性形象,充滿了勇武越劇和肯定生活的激奮人心的力量。這一樂章基本上用古典協奏曲的嚴格形式寫成 [2] 
第一樂章引子主題
引子
引子主題一開始純樸、安詳而宏偉,接着是一系列節奏明快的動機,力量不斷增長,為這一樂章的基本主題呈示做準備。
呈示部
接下來是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樂曲以小提琴I聲部的旋律拉開序幕,音樂如田園般風格恬靜自然。隨後,小提琴I聲部在屬持續上以漸強的力度烘托音樂情緒,引出在屬和聲上奏出的獨奏聲部。建立在D大調上的主部主題一氣呵成,帶有着一絲悲傷,給人一種如臨廣闊草原上的感受。主部的前半部材料與引子遙相呼應,而後則是帶有轉折性的抒情,旋律跌巖起伏。在小提琴跳音式織體的過渡下,主部再次重複,以配器增厚烘托遞進的情感 [3] 
連接部的第一階段繼續沿用主部中過渡性材料織體:第二階段,音樂則在獨奏樂器與樂隊交替演奏中,為副部做了調性和材料上的準備。建立在A大調的副部主題更加婉轉細膩,獨奏小提琴聲部更富歌唱性,並以小二度為主要動機逐漸向上發展形成開放的半終止。副部主題樂句重複三次,在最後一次重複中,作曲家通過主題旋律延展和和聲擴展形成大規模的擴充,小提琴經由八次自下而上的高難度音階演奏將音樂帶入結束部。結束部中,獨奏樂器的快速跳音與樂隊聲部的齊奏形成鮮明的對照,獨奏樂器的織體再次逐漸加厚,由A大調重屬和絃直接連接到在A大調上奏出的主題,音樂進入展開部 [3] 
展開部
展開部依舊由主部主題在副調A大調上開端,由絃樂聲部、長笛、雙簧管共同奏出。鮮明的旋律和調性使我們再次感受到主題寬廣的“情懷”,它既對呈示部分中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主題的加固,也是引入展開的重要材料。從141小節開始,音樂進入展開部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中,旋律材料雖較為零碎,但在以絃樂組的支撐下,木管與銅管組的二音連線像波濤一樣聳動着音樂向前發展。第三階段,獨奏小提琴在C大調上奏出主部主題,但作曲家將旋律鑲嵌在小提琴的跳音音型之中,音符雖斷而樂思連綿不絕。隨後,主部主題在F大調上呈示,並在201小節處迎來了展開部最後一個階段——屬準備。大管、定音鼓、大提琴相繼奏出主調D大調的屬音,樂隊達到了展開部的高潮。小提琴的華彩段(212)在A-#C-E和絃基礎上奏出,而琶音、半音雙音都是這部作品的困難片段 [3] 
再現部
與獨奏小提琴華彩段相比較而言,隨後出現的再現部主部主題由長笛和獨奏小提琴相互銜接式奏出,就像暴風雨之後,陽光逐漸顯現出來一樣平靜、安詳。副部由原來的平行三句縮減為兩句,並在終止四六和絃上進入結束部。303小節處,這個樂章進入宏偉的尾聲部分。獨奏小提琴的D大調音階曲折上行,將音樂引入最後的高潮。整個尾聲在不斷強調D大調的過程中,也佈滿了小提琴華彩式的演奏,音樂情緒一直高漲直至該樂章結束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行板,小坎左納,g小調,3/4拍子。與第一樂章宏偉、激動音樂性格形成對比,這個樂章更加凸顯出獨奏樂器小提琴的歌唱性特點,音樂細膩委婉中帶有一絲哀傷。現在我們看到的第二樂章並不是最初的第一手稿,第一手稿已經被拿出來作為一首獨立的小品並改名為《沉思》。之後作者又創作了這首短小的樂曲作為整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巧妙地把第一、第三樂章串聯起來 [3] 
音樂中,獨奏小提琴一直以歌唱性的主題旋律貫穿整個樂章,在g小調上奏出的主題旋律帶有着濃重的憂鬱色彩。該樂章共由三個主要部分以及引子和尾聲構成,主體部分為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而第四部分即充當了尾聲作用,也是第三樂章的引子 [3] 
木管組和圓號的柱式和絃織體渲染了音樂悲情的情緒,獨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題在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和圓號的伴奏下,深情“歌唱”。主題節奏材料取自“坎佐納“的長短音型。獨奏奏出的主題旋律分別陳述四次,稍帶變化。隨後,是由長笛和單簧管交替奏出的主題片段材料,將音樂帶入中段 [3] 
中段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小調轉入大調,音樂突顯出明朗優美的性格,彷彿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克拉倫斯的美麗自然風景。中段主題共出現兩次,在第二次中音樂被大大地擴充了,並隨着獨奏小提琴婉轉流暢的旋律進入了再現段。再現段中,主題經過兩次陳述後,高八度的演奏提升了音樂的美感。尾聲中,木管組和圓號聲部再次奏出引子的材料,並逐漸消失、寧靜,為輝煌歡快的第三樂章埋下伏筆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終曲,極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這個樂章整體為回奏鳴曲式主題材料來自俄羅斯民俗舞蹈特雷巴克,以很強的節奏為特徵,速度極為多變。從第一主題的歡快到第二主題漸快的舞蹈風格以及第三主題......不同音樂性格的穿插與轉變為我們生動地刻畫了俄羅斯民眾歡歌樂舞時的熱烈、歡快的情景 [3] 
引子部分先由樂隊開始奏出主部主題的動機,引出小提琴聲部,使得音樂畫面豐滿而跳躍。D大調的明亮色彩使得結束和絃更加飽滿,接下來反覆的演奏之前引出的動機,強調下的迫近情緒最終引出獨奏小提琴的旋律。樂隊在屬音 A 音上的齊奏,堅定有力地奠定了整個樂章歡快、熱烈的氣氛。在迴旋奏鳴曲反覆出現主部的情況下,主部主題依然採用單主題再現單三,加深了聽者對主題的印象 [3] 
副部共有兩個主題組成,建立在副調A大調上。獨奏小提琴以 Poco meno mosso的速度,在絃樂組規律的伴奏下奏出第一主題。該主題經過三次陳述後,分別在獨奏小提琴、小提琴組、圓號和大管各聲部間交替演奏,並隨着速度的加快,音樂進入高潮。第二主題依靠雙簧管和單簧管聯合釋義,調性由#f 小調逐漸轉回到 A 大調 [3] 
副部的再現並沒有完全回到主調,而是第一主題在 G 大調上奏出,而第二主題則有 e小調轉入D大調。短暫的調性迴歸顯得有些不多堅定,因此作曲家在尾聲的時候,再次奏出了不完整的主部(由三段減縮為兩段),這次無論從調性上還是材料上講,都對之前的“不確定”因素進行了鞏固和加強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演奏技巧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獨奏小提琴在23小節從p進入引子(23-27小節),雖然力度表情是弱,但是速度不可以慢下來,歌唱性的流動起來,24小節的三連音緊接四個十六分音符加小漸強的記號,掀起了引了部分的高潮,高音E可以用左手的揉弦略微強調一下,25-26音符上的反覆盪鞦韆感,接入2小節的漸慢,在A的延長中做好準備,隨即進入主題。短倚音接F的音響,仍舊是悠盪起來的,用甜美的音色奏出28小節開始的主題,四個十六分音符可以稍微打開一點,29小節的四分音符不要太過生硬,要有彈性,接下來的十一小節,在旋律進行中,繼續一點一點鋪墊,36小節起的三十二分休止符及三十二分音符的重音要在正拍上,及長音為重音,不可顛倒,特殊節奏型及變化音的排練使得音樂必然進入加強版的主題即41小節,這時主題的表現已不再是單音,而是運用了大量的雙音及和絃,形象更飽滿,與之前一樣的特殊節奏型,類似的旋律進入到持續六連音最終推到60小節。60小節起,一拍內八個三十二分音符的音階似上行變化音排列加上64小節六連音重音的出現,最終在經歷了不斷續的上下行密集單音,轉入 70小節開始的抒情片段。之前這些部分,在演奏中需要格外注意變化音的音準,儘可能連貫的奏出左右音符,並注意不同節奏間的轉換 [3] 
70小節起,樂章進入到了較為平和但卻深情的樂段,音樂術語的標記是 espressione即富有表情的,這個部分在節奏型方面運用了大量三連音及切分音,隨着音域的越來越高,到第80小節,連續高音域的三連音排列掀起了這個樂段的一個小高潮,隨即轉遞八度,在渾厚的G弦上繼續抒發,85小節起八度懸殊的三連音演奏時要警惕表情記號,重音、一點一點漸強最終在91小節達f的力度,用第二波變化音直接連入98小節 [3] 
從98小節起,類似之前60小節般上行音階排列再次出現,標誌着抒情樂段的暫告一段落,102 小節隨即開始靠近弓尖處的小碎弓及大調音、六連音的演奏部分,我們需要掌握左手音準的同時,還要注意108小節,開始時是保持音的分弓拉奏,弓段在中弓部位,紮實。到110小節分弓轉為跳弓,弓段有所變化,不再需要過多弓段,注意跳弓時齊色的集中與連貫。112小節開始至129小節屬於難度片段,柴可大斯基原來的版木為持續雙音演奏,後經過的改變,單齊版本產生,根據演奏者的實際情況,可以自己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小部分,連續六連音在演奏時顆粒型及清晰度是衡量完成程度的標準,建議從慢練開始逐漸加速 [3] 
經過了32小節樂隊部分的演奏,160小節起,作者用前八後十六與十六分音符兩種節奏型的結合開始了下一階段的困難片段,注意八分音符可以稍微撐開些,使得聽眾可以馬上注意到獨奏小提琴的旋律已經進入,但不可太過拖沓,影響作者原來的節奏。從160小節至188小節,需要的是慢練後對變化音音準的熟練掌握以及原速演奏中的足夠流暢,這一小部分所烘托的是強烈熱情的音樂效果,力度上基本均保持在中強以上,大量的重音記號需要右手在出弓時的剎那弓速,左手也可配以揉弦來美化音色 [3] 
從207小節開始,標誌着炫技的華彩片段的來臨,樂隊在與獨奏配合了若干三和絃七和絃後,正式進入華彩部分。華彩部分是柴可夫斯基先前就創作好的,它位於發展部之後,再現部之前。和絃的演奏由短到長,大跳度的單音之間不要有滑音,持續的上行加下行三度急促的琶音,將華彩引入炫技的高峯。華彩部分的演奏一般相對自由,不需要太過緊湊,根據情緒的發展時而宣泄時而迫切。中段部分的六度雙音,上行八分齊符,下行三十二分齊符,通過兩組這樣的排列及連續12個下弓的和絃使得情緒進一步狂熱。在接着的一段獨奏後,作者用32組 A-bB-Ade的不同音域不同節拍的疊加組合,徹底將樂隊引出來,也宣告下一段落的啓動 [3] 
213小節開始,兩小節的顫音導出了發展了的主題,力度記號也隨着10組三十二分音符的累置推向到雙音和絃部分的主題呈現,228-236小節的三十二分休止與齊符加上跨節拍功法的作用,活泛了此時的音樂形象,連續的上行高密度音階,八度的大跳轉音再次進入較之前舒緩的富有表情樂段。雖然此時已經轉調,但音樂材料與開始時的呈示部如出一轍,當然也預示着同樣的難度係數。在321小節開始,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以問答形式出現,此時的力度記號已為ff,326小節起獨奏小提琴八度雙音的持續加上節奏感極強的切分音旋律終於一股腦的在連續4個八分音符、音程、和絃及發展中的四分音符三和絃的轟鳴下最終結束在主調D主音的雙音上。在高頻率、大幅度的左手揉弦及右手結實運弓下輝煌完成第一樂章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行板,譜面標記為Canzonetta,整個樂章按譜面提示應該加上弱音器,這個樂章最能體現出作者創作整首協奏曲時所處的環境,美景如畫,微風輕拂,感情基調應該是柔美祥和,靜謐清遠的。弱音器的使用也是出於對此的考慮。
第二樂章主題旋律 第二樂章主題旋律
樂章由管樂奏出安寧但卻帶有變化音的旋律,獨奏部分在第12小節緩緩進入,帶有表情的演奏出沁人心田的主題,注意雖然我們需要的是舒緩的情緒,但不可太過拖沓,猶如流動的溪水,絕非靜而不動的死水一潭,13小節的G音在演奏前要提前做準備,換弓換弦不得有痕跡或重音,14小節的三個D第一個用自然泛音輕盈奏出,後兩個使用上弓連續坡弓,不得前常後短,三個D的音響要保持一致從然接着後面兩拍的顫音,及半拍內的五連音,後面緊跟的兩個十六分音符稍微表現一下作為此前的一個簡單結束句,17-18小節與之前完全一樣,變化了的19-20小節注意連續減弱的含義,一種經歷了淡淡的喧囂之後迴歸平靜的意念。21-26小節演奏與之前相同 [3] 
27小節起是發展了的主題,顫指及經過音的漸強進行一步一步朝前發展,所以這時需要我們加長弓段,尤其是在連續八分音符、相近音程的列舉中,每個音都有演繹的任務,不可忽略任何一個音,直到進入漸弱的31 小節起,最終來到G弦,結束在不太尋常的切分音節奏裏 [3] 
經歷了片段休憩,獨奏在40小節從強進入,41小節的減弱需要注意,因為42小節已由f轉為p,這時注意不要用太多弓子,保持住弱的音量,42-43 是迴音般的效果,直到45小節由兩組三連音進行漸強,46小節又回到之前的旋律及力度f,467節再次出現兩組三連音,飽滿的運弓及熱情的演奏使氣氛到達48小節的突強,糾結的情緒一連串的進行下去,無法被阻擋,53小節開始減弱,八度音程的差距音響在演奏時注意重點在高音,連續四小節八分音符的列排,逐漸轉入低音區,但是力度並未加強,而是到達p的力度。從60小節開始,三連音再次進入我們視線,較之前八分音符密集的三連音所想表達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旋律反覆性,上行的漸強,下行的漸弱 [3] 
70小節開始進入再現,注意右手換弓時候的音色,乾淨且果斷。注意從 70小節起的力度表情記號,尤其是前面出現過的76-77小節連續的三次遞進漸弱。弓段不要減短,壓力減少,弓速加快即可。78小節與木樂章開始時一樣再次奏響主題,通過84小節的顫音加上一系列的八分音符排列,88-89小節回聲般的減弱漸強把情緒推到了90小節,注意,漸強時號段需要越來越長,90小節的bB在強的力度下再強調一下,配以左手準備好的揉弦,(可使得高音區的音色柔和美化些)進入91、92小節,用從慢到快,從少到多的三絃連續顫指,注意此時用平穩的弓速做兩小節的漸弱,最終泛音D被以p的力度,輕輕撫摸般結束第二樂章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這一樂章是活潑歡快的快板,迴旋奏鳴曲,前 16小節仍然由樂隊先奏出主題動機及典型節奏型(前八後十六),17 小節起,獨奏小提琴以強的力度進入,引出7小節的獨奏樂句,需要注意的是,17小節的A要有音頭,通過右手的出弓速度以及左手的揉弦演奏出飽滿的第一個音,118 小節第二拍的兩個八分音符是帶點的,要注意拉出彈性,不可可以太斷太十,19-20小節同上,21-22 小節的八分和絃音符三和絃要一起出來的音響,七和絃為兩兩一組,但不可間隔太長時間,需要緊湊,23小節兩個四分拍值的音符,要精確,不要用太長弓子,24-30小節同上 [3] 
31小節起的三個右手撥絃,要果斷乾脆,37小節的力度已經變成了兩個f雖然僅僅是一個八分音符,但仍要注意力度的把握,經過14小節的前八後十六及四分音符這兩種節奏型的交替演奏,以及半音上行進行(A-bB-A-bB-B-C-#C)的烘托在50小節停在第一拍,接下來的兩個半小節用漸強減弱的棗胡音型引入至主題 [3] 
第53小節開始進入主題,猶如俄羅斯的人民集體在歡樂的跳舞,所以這裏的很多齊符都帶有點,要求我們進行跳弓的演奏,常規來説,速度快些的跳弓較靠近號尖,反之慢練時候的跳弓應該更靠近號根,不論如何,跳弓需要的是靈巧的感覺,步伐要輕盈,弓子不建議用的過多,55小節開始的漸強一直髮展到57小節的f,又在下行的排列下從60小節開始漸弱 [3] 
61小節起時對主題的重複,直到81小節開始對其進行擴展,連續的前八後十六節奏型表現出舞蹈的跳躍性,在演奏跳弓時注意弓子離弦的距離不易太遠,手腕動作儘量減少,主要依靠琴弓自身的彈性,另外最主要的是左右手在跳弓時候的配合,類似於86小節這樣的四個八分齊符在演奏時注意不要搶拍,相反要把時值拉滿,要有厚重的感覺,不要感覺從快速跳弓轉換過來時被忽略,可與之反差為厚重些 [3] 
95-95 小節與 86小節一樣,雖然音域很高,但音響效果一樣,要結實感而非匆匆了事。經過每拍的重音及層層漸弱最後進入主題的反覆部分。101 小節起要注意譜面的標記,力度速度表情記號。131 小節再次出現不可忽略的幾個音符,右手弓段不可以太短,弓速要保持一定的速度,140小節後五小節的連續演染,最終,用越來越長的弓段,漸強到兩個f,成為一個暫時的結束 [3] 
148 小節是不完整小節,從第二拍進入,但是力度標記是中強,這裏要求一直在G弦完成,需要的也是低沉穩重的聲音,所以速度要打開些,不要太快,注意連弓和帶點的音符的區別拉法,尤其是150小節後一拍的兩個八分音符要撐住,以便接住 151 小節的二分音符的A,152小節有個較為明顯的上行滑音,從低音A到中音A,兩個連續上弓的音符要注意同為八分音符所以在時值方面不可以一個長一個知,不要因為上半弓和下半弓的有所區別而無法保持一樣的音響 [3] 
164小節第二拍開始的八小節連續下弓,使得氣氛越來越厚重,越來越緊迫,推至172小節開始大量分弓的音符,在這裏我們要注意右手運弓要貼弦,右大臂的力量下沉使得弓子不要發虛,速度雖然比較快,但是運弓在中弓部分,弓段千萬不可以越拉越短,要保持住,且從180小節開始逐漸漸強,到189小節時已經達到ff,然而,並沒停在這裏,而是繼續進行,音樂在一陣喧鬧之後停在196小節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藝術特色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從結構上講,柴可夫斯基突破了協奏曲通常採用的雙呈示部的結構,充分利用獨奏小提琴的歌唱性特徵,將主題的重任交予獨奏聲部。在它之前的協奏曲中,其他作曲家更加註重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交替發展的手法。但是,在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中,柴可夫斯基卻採用不同做法——提升獨奏聲部小提琴的地位,可以説大多數的旋律都是由獨奏樂器奏出的。這一點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歌唱性特徵及其演奏技術。另外,這部作品中的某些主題片段又有着雙重作用。例如,第三樂章的再現部主題,它一方面充當了呈示部中的第二次主題再現,又充當了再現部的開端 [3] 
從和聲上講,這部作品的每個段落中,調性有着鮮明開端及持續發展,但往往結束在不明確之中。例如,第一樂章的副部結束在終止四六和絃上,從材料特徵上進入結束部。這在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中也出現過。它的作用由於其他部分的省略而變得模糊不清。此外,作曲家在第三樂章的再現部中,並沒有使用副部調性迴歸,而是使其從其他調性進入,慢慢“繞回”到主調之上,並在尾聲中再次呈示主部材料,對調性和主題加以鞏固。另外,在第一和第三樂章中,作曲家採用了諸多同主齊大小調替換的和聲,使得音樂的情緒得到了瞬間的鮮明對比。大小調和絃的替換經常向前在獨奏小提琴的音階走句中,小調中的大三和絃顯得明朗,而大調中的小三和絃使得音樂更加富有“垂感” [3] 
這部作品在結構上的精簡特性、富有俄羅斯特徵的綿綿不絕的感人旋律以及和聲上的擴展都成為了這部作品流傳於世、成為19世紀重要協奏曲作品的原因 [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樂曲評價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雖然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它不僅擁有優美的旋律(尤其是第二樂章的旋律)、強烈動感的節奏(如第三樂章的小提琴斷奏)、完美勻稱的樂隊交響性音響,更具有淺顯易懂的音樂語彙以及豐富的俄羅斯民間元素、堪稱傑作 [4] (阿申《古典音樂一本通》評)
參考資料
  • 1.    秦泉主編. 世界經典名曲賞析[M].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014.08,278-279.
  • 2.    楊民望著. 世界名曲欣賞 上 德俄部分[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1.03,584-589.
  • 3.    馬曉鷗.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音樂演奏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1.
  • 4.    參考文獻格式 : 阿申編. 古典音樂一本通[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1.09,240-241.
  • 5.    黎孟德編著. 協奏曲鑑賞[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173-174.
  • 6.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3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