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CT平掃

鎖定
CT平掃又稱普通掃描,是指靜脈內不給含碘造影劑的掃描,通常用於初次CT檢查者,CT平掃最重要的是掌握各個不同部位或器官以及興趣區的層厚和層距技術,當層厚等於層距時即為連續掃描,相臨層面之間無間隙,當層厚小於層距時,兩相臨層面之間留有空隙。層厚選擇取決於受檢部位或器官以及病灶大小而定。通常較大的器官選用層厚1cm,例如腦,胸部,腹部等;鼻咽,頸部,胰腺,前列腺等通常用0.5cm層厚;眼,喉,腎上腺通常用0.2-0.3cm層厚;腦下垂體採用<=0.2cm層厚。如果在較大器官內發現了小病灶,即興趣區,則應對該區域進行0.2-0.3cm層厚的掃描,以精確顯示病灶的大小形態和密度,克服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如層厚大,則對同一層面內含有兩種以上不同密度而又互相重疊的物質,則所得的CT值不能如實反映其中任何一種物質的CT值。病變組織如比周圍組織密度高,而病灶厚度又小於層面厚度,則測得的CT值比實際小。相反,則其CT值比實際CT值要高。由於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層面內不同結構物體的邊緣輪廓如被斜行橫斷,則其輪廓由於CT值的不準確而顯示不清,如側腦室頂璧,膈頂,腎臟的上下極等。
名    稱
CT平掃
所屬分類
計算機體層攝影CT檢查

CT平掃正常值

CT檢查圖像無異常現象出現。

CT平掃臨牀意義

異常結果:CT檢查圖像清晰,密度分辯率高,它比普通X線檢查高10-20倍,頭部檢查能顯示腦組織的灰質與白質,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可直接顯示腦瘤、腦出血、腦梗塞等改變;肺部檢查能清晰顯示肺細小紋理;可清晰顯示肝、脾、胰、腎、腎上腺等器官形態,輪廓及其病變,這些均是普通X線檢查不能顯示的。CT檢查能提供一真正的斷面圖像,這些圖像既無不同器官病灶互相重疊的影像,以致干擾觀察,又能提供受檢層面器官和病灶的細節,使定位準確性達到很高的水平。  需要檢查的人羣:腦瘤、腦出血、腦梗塞的患者。

CT平掃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羣:對碘過敏、心衰的患者。  檢查前禁忌: (1) 做腹部CT掃描的病人,檢查前應口服適量的含造影劑的水,做盆腔CT掃描的病人,服大量的清水,或含造影劑水,待膀胱感到滿脹後,再進行CT掃描。  (2) 做CT檢查的患者,應取下檢查區域金屬類物品,以減少偽影。  檢查時要求:積極配合醫生工作。

CT平掃檢查過程

進行腹部或盆腔檢查前,口服陽性造影劑使腸道非透線化,應該作為CT檢查前的常規準備,但該技術不屬於增強掃描,其主要目的在於用造影劑標誌胃腸道空腔器官,使胃腸和實性器官的界限清晰,又能使正常胃腸器官與病變組織或器官的界限清晰。口服造影劑的濃度為1.3%-3.5%的胃影葡胺或1%-3%泛影葡胺均可。上腹部非透線化準備:口服稀釋後造影劑250-500ml,於掃描前15-30min分次復下,直至掃描開始。全腹部CT掃描宜全腹非透線化,最好是口服和灌腸法相結合,效果較為理想,在病人檢查前一天下午開始,分次復下800-1000ml稀釋碘水,次日上午檢查前清潔灌腸後保留灌腸稀釋碘水150ml,再加掃描前15-30min口服稀釋碘水250-500ml,這樣可使全消化道,達到理想的非透線化準備。腹部平掃的非透線化準備亦適用於腹部增強掃描。對於衰竭病人亦不必強求。已知有心衰者,應禁服大量低滲溶液,以免增加心臟負荷。  CT適合於全身各部位新生物即腫瘤的檢出,小部分腫瘤的定位診斷,腫瘤分佈範圍,浸潤和轉移以及CT引導下的活檢;適合於全身多數部位炎症檢出及其範圍大小的確定,如腦、眶、鼻竇、縱隔、肝(細菌或原蟲等炎症或膿腫)胰以及骨骼等部位的炎症;適用於全身各部大血管病變(血管畸形,血管瘤,血管閉塞以出血)等的檢出和定性診斷;對確定重要臟器外傷出血有定量及定性的重要價值,對多種外傷異物定位亦非常有價值,對某些部位鈣化或結石的檢出非常敏感。CT還適用於某順官變性或先天異常的檢出,如肝臟脂肪變性和中樞神經系統先天異常等。

CT平掃相關疾病

肝癌,蝶骨腦膜瘤的眼眶病變,蝶骨嵴腦膜瘤眼部病變,高血壓腦出血,前列腺膿腫,腦瘤,中風

CT平掃相關症狀

橋腦梗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