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COD法

鎖定
COD法即為裂紋張開位移法,是指彈塑性斷裂力學中以裂紋頂端的張開位移作為斷裂準則的一個近似的工程方法,此法由Wells於1963年首先提出,是一種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分析方法,在工程界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1]  COD是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的縮寫。 [2] 
中文名
COD法 [1] 
外文名
COD method [3] 
英文全稱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method [2] 
屬    性
工程方法 [1] 
提出者
Wells [1] 
提出時間
1963年 [1] 

COD法定義

所謂COD,就是裂紋尖端的裂紋表面張開的位移量。裂紋尖端附近由於強烈的應變集中,將產生塑性變形(滑移),從而導致裂紋尖端的鈍化,裂紋表面隨之張開。於是想到,可否用裂紋尖端的某一變形尺寸作為表徵斷裂的參量。1963 年,Wells提出COD的概念,即認為,在有顯著變形發生的地方,裂紋的張開位移達到臨界值時開始擴展;並認為裂紋頂端的張開位移COD可作為強烈變形的尺度,可以表徵裂紋頂端附近的應力、應變場的綜合效應。顯然,COD的大小與裂紋體的受載情況有關。一定的COD值對應一定的受載狀態即對應裂紋尖端處一定的應力、應變場強度。 [4] 

COD法測量原理

COD法測量Kc的原理是:在平面應力狀態下,含裂紋試樣加載時的P-δ曲線具有塑性材料的斷裂特性,通過測量臨界裂紋等效長度ac(由於平面應力狀態下塑性區遠比平面應變狀態下大,在確定ac時必須考慮塑性區的影響)所對應的裂紋尖端的臨界張開位移δc來換算出Kc,此時平面應力斷裂韌性可用下式計算,即: [5] 
式中:γ為形狀因子,只與試樣的形狀和尺寸有關。 [5] 
因此,測量Kc時的關鍵問題在於確定臨界載荷Pc和其對應的臨界裂紋等效長度ac。但是要精確地確定試樣斷裂的臨界點有一定的困難,這也是COD法的不足之處。而ac明可以通過標定的方法來確定。 [5] 

COD法測量方法

COD法的測量方法如下:將符合尺寸要求的帶裂紋的試樣在試驗機上加載,自動繪出P-δ曲線,取曲線剛進人水平段的轉折點為臨界點,由此得出Pc和δc,再通過δ和等效裂紋長度a的關係曲線,可得到相應於C點的等效臨界裂紋長度ac。最後將σc和ac代入Kc的計算公式,算出Kc的值。 [5] 
測量Kc時通常採用中心裂紋拉伸(CCT)試樣,試樣尺寸按下述條件選取: [5] 
式中:W為試樣寬度; [5] 
L為試樣工作段部分的長度。 [5] 
其應力強度因子表達式為: [5] 
式中:a為中心穿透裂紋的半裂紋長度; [5] 
γ為有限寬板的形狀修正係數。 [5] 
目前比較常用的表達式是: [5] 
參考資料
  • 1.    洪超超.工程斷裂力學基礎.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7.07:101
  • 2.    劉宏梅,曹豔麗,陳克.機械結構有限元分析及強度設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5:89
  • 3.    Jeff Newman. V-22 Osprey Demonstrates COD Flexibility[J]. Naval Aviation News:13  .中國知網.2016-10-01[引用日期2020-05-14]
  • 4.    酈正能,張紀奎. 飛機結構疲勞和損傷容限設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6.10:78-79
  • 5.    酈正能,張紀奎.工程繼裂力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