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C大調第一交響曲

鎖定
《C大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於1794至1796年的交響曲,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霍夫堡劇院首演。
《C大調第一交響曲》整體風格沿襲了前輩莫扎特、海頓的很多音樂元素,該曲幽默通俗又帶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滿了歡樂的喜劇性,輕鬆詼諧,展現了舞蹈性的主題。 [1] 
中文名
C大調第一交響曲
外文名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譜    曲
貝多芬
樂曲類別
交響曲
首演時間
1800年4月2日

C大調第一交響曲創作背景

貝多芬創作《C大調第一交響曲》的確切年代已經無從查考,一般只知道在1800年4月間他在一次公開演奏會上親自指揮這部交響曲的首次演出,因此估計這部作品大約是在1799年年底寫成,那時候他已近三十歲。 [2] 

C大調第一交響曲演奏提示

樂器編制
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頌管2,小號2,法國號2,定音鼓2,及絃樂組。

C大調第一交響曲樂曲鑑賞

《C大調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部分樂譜
《C大調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部分樂譜(5張)
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充滿了海頓和莫扎特一輩所特有的音調,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海頓交響曲的傳統。
這部交響曲用奏鳴曲形式寫成的第一樂章,雖然還是依照傳統慣例先有一段慢速度的引子,但這一段引子卻是異乎尋常的。首先,引子的第一個和絃就很有趣,它由絃樂器組用強力的撥絃奏出,在它之後只留下管樂器陰影般輕微的長音。再説,作為樂章開始的這個和絃,又不是樂章主調(C大調)的主和絃,而是它的下屬調(F大調)的屬七和絃,而且在短短的幾個小節之內,它從F大調轉到a小調經G大調最後才進入樂章的主調——C大調。貝多芬一反當時所嚴格遵守的傳統慣例,先從一些不穩定的樂思開始,從而使在此後出現的穩定的音調顯得更清新有力。
在這段引子的那些不穩定的和絃之間,插進一個短小的樂句,它為樂章基本主題的出現先做準備。在這裏,一切都樸實無華,既沒有什麼莊嚴的戲劇性內容,也沒有任何神秘陰鬱的徵象;它充滿了青春的明朗而親切的音調,像白晝的光輝一直照耀着整部交響曲。
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從一個由三個音組成的動機發展而成,這主題的強有力的節奏型以及在主題內部的發展手法,在當時也是很新穎的:這主題由於主音的不斷重複和整個動機緊張地向上發展,使主題具有一種充滿毅力的特徵,因此顯得格外鮮明。輕快的“舞蹈性”主題先由絃樂器輕柔、靈活地奏出,當管樂器的和絃兩次把它轉到新的階段之後,它的第三次反覆便發展成為全樂隊的強奏——海頓式的最簡單的和聲構成的樂隊全奏。隨後,由下行的曲調進行組成的第二主題出現了——這是雙簧管和長笛簡短的對答,比較素樸而秀麗。
同第一主題一樣,這第二主題也轉入慣有的簡樸而活躍的全奏,在此後出現一個色彩全然不同的小插句,這是雙簧管在低聲部隱約可聞的第二主題的迴響伴奏下奏出的沉思而羞怯的小調旋律,它使呈示部的音樂增強了對比。這一樂章的發展部貫串着第一主題的各個動機,它的步調快速,色彩不斷急劇地轉換着。在再現部中,第一主題的音響由於有銅管樂器的支持而顯然增強,最後,在尾聲中,這一主題以其莊嚴而富於青春活力的號角合奏。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仍按奏鳴曲形式寫成。樂章的氣氛寧靜、幽雅,是多情善感的表現。樂章的第一主題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後是大提琴,但是當第一小提琴聲部進入時,對位的敍述立即轉換為簡單的和絃伴奏。這主題的曲調進行流暢而樸質,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
最後樂章的魅力顯然並非來自貝多芬,而是來自海頓。在引子最初的幾個小節裏,就可以感到貝多芬是有意要逗聽者發笑的,他故意裝出一副嚴肅的樣子,慢條斯理地先從譜架上拂下三個音符,然後是四個、五個、六個、七個,最後是整個八度的一列音階,然後突然折回。於是,那歡樂的主題便隨着出現了。
看來,這短短几個小節的引子確有必要,因為它起了一種緩衝的作用,否則,在那極為輝煌的詼諧曲樂章之後,這終曲主題就顯得平淡無味了。這裏的音樂純粹是迴旋曲性質的,因為它完全符合海頓所創立的舞蹈性和幽默感終曲的精神。但是這終曲卻用奏鳴曲形式寫成,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是感情真摯的喜劇性旋律,用一組悲壯的重音結尾。
在發展部中,第一主題的音階式樂句跑遍了絃樂器組的各種樂器,高潮一個接着一個,其潮峯一次比一次為高,最後,在尾聲中以雄壯的音調結束這部交響曲。 [2] 

C大調第一交響曲演出情況

1800年4月2日,貝多芬在奧地利維也納霍夫堡劇院舉辦大眾音樂會,《C大調第一交響曲》在其中首演,貝多芬親自指揮。 [3] 
2013年5月,天津交響樂團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演出“貝多芬全集系列音樂會”,《C大調第一交響曲》在其中演奏,塞爾維亞指揮家、小提琴家羅伯特·博克擔任執棒指揮。 [4] 

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評價

這是一首年輕人對自己的夢境微笑的詩篇。它是歡快的、懶散的;人們能從中體會到對快樂的希冀和渴望。(但在引子中的某些段落中,在快板的陰鬱低沉的樂聲中,在荒誕的喈瞎曲裏,人們激動地感受到這位年輕作曲家身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人想起波提切利在《聖家庭》中所畫的聖嬰的眼睛——從那雙嬰孩的眼睛中已可窺到未來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5] 
《C大調第一交響曲》,它的和聲手法、濃重的管絃樂筆法,呈示部結尾處的定音鼓,第三樂章中行進級攀登的曲調、疾快的速度、突然的轉調,惡作劇式的休止符,這一切都處處隱伏着未來貝多芬的所有因素。(中國作家石映照評) [6] 

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爭議

反面評價
該曲首演音樂會過後,見諸報端的評論卻並不是一迭聲的讚譽,有的文章還措辭激烈,矛頭直指這場音樂會的壓軸曲目,《C大調第一交響曲》。
比如有位保守的德國評論家對第一樂章開始部分中的管樂和打擊樂器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和憤怒,他藐視般地揶揄道:“這不是交響曲,只不過是管樂隊的演奏。”接着又對作品的第三樂章——照慣例應為小步舞曲,卻被快速、奔放的諧謔曲所取代的大膽之舉表示無法接受,進而罵道:“這是一個年輕人厚顏無恥的胡言亂語!” [7] 
正面評價
當然更多的評論還是語調中肯、理解到位的,比如有文章曾這樣形容這首作品:“它戴着18世紀的假髮,説着優雅的語言,按照人們所希冀的那樣循規蹈矩,然而透過表層,那裏面卻是奔放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寬廣的氣息和強有力的衝擊,這些都有別於前人。”而亨利·朗則説得更為直接:“這個交響樂的每一個樂章都是獨創的,處處都潛伏着‘偉大的’貝多芬的因素。” [7] 
參考資料
  • 1.    催墨主編,音樂大師 靈魂的演奏者[M],紅旗出版社,2015.08,第74頁
  • 2.    楊民望著,世界名曲欣賞 (上) 德俄部分[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第124-128頁
  • 3.    卞祖善,卞正蘭編著,交響樂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01,第2頁
  • 4.    天交攜塞爾維亞音樂家  .鳳凰娛樂.2013/05/31[引用日期2018-06-16]
  • 5.    (法)羅曼·羅蘭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譯,名人傳 中英對照全譯本[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06,第20頁
  • 6.    石映照著,古典音樂筆記[M],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第131頁
  • 7.    謝穎著,貝多芬·1804年[M],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09,第89-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