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attleTech

鎖定
《BattleTech》(戰鬥機甲)是一個虛構的科幻世界,類似《星艦迷航》或是《星戰》系列。《BattleTech》最先出現的是戰爭桌遊,於1984年由FASA公司設計。
遊戲中模擬了31世紀後的未來戰場,在那時,以核聚變為動力的巨大步行機器人,也就是所謂的戰鬥機甲(BattleMechs),成為戰場的主宰者,搭配坦克、星艦、戰鬥機等載具,並使用諸如激光、粒子炮(particle projection cannons)、電磁槍(gauss rifles)、自動機炮和導彈等武器。遊戲的主軸就是戰鬥機甲之間的戰鬥,以及關於戰鬥機甲的種種故事。
作者為喬丹・魏斯曼(Jordan Weisman)和羅斯・巴卡克三世(Ross BabcockⅢ), [1]  喬丹・魏斯曼已經自微軟買回BattleTech電子遊戲版權,最新的BattleTech遊戲是一款回合制戰術遊戲,於2018年4月面世。 [2-3] 
中文名
戰鬥機甲
原版名稱
BattleTech
別    名
暴戰機甲兵
開發商
FASA
發行日期
1984年
製作人
Jordan Weisman
Ross BabcockⅢ
內容主題
星際戰爭機甲戰鬥
最新版本
BattleTech Tactical

BattleTech遊戲簡介

《BattleTech》最早期的版本名叫《BattleDrolds》(‘drold’是機器人的別稱),但由於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盧卡斯影業(Lucasfilm Ltd.)已經先為‘drold’一字註冊了商標,所以從第二版開始便改名叫《BattleTech》。
《BattleTech》贏得了三次Origins獎,並延伸了許多產品與擴充資料。
最早的戰鬥機甲設計取材自《超時空要塞》等其它動畫,但由於版權因素,已經不再使用。
據估計,已經有兩千五百萬人玩過《BattleTech》相關遊戲、或是讀過相關的小説。並至少有一千萬人玩過《BattleTech》的改編遊戲,《機甲戰士》(MechWarrior)系列和《MechWarrior: Dark Age》系列玩具也已經賣破千萬,已知有超過三百款的遊戲與玩具產品被髮行,相關的書籍例如核心規則書也是一再的被出版,並有超過五千個由社羣製作的相關網頁。

BattleTech遊戲政體

《BattleTech》的世界有着許多的星際人類政府,由星際聯盟(Star League)的剩餘成員所構成,這些政府時常為了爭奪內天體世界(Inner Sphere)的控制權以及五個繼承國(the five Successor States)的地位而爭戰。

BattleTech內天體世界

主要由五個繼承國與高等家族(the Great Houses)所統治,內天體世界一直都是《BattleTech》的故事核心。
主要派系
五大家族是內天體最強大、最悠久的勢力,可以追溯到2351年《封地議案》(Feudal Titles)時。五大家族都擁有星際聯盟元首“第一星際領主”的繼承權,卡梅倫家族的血脈被掐斷後,圍繞繼承權發生了4次王位繼承戰爭(Succession War)。
恆星聯邦(Federated Suns)
統治者:達維恩(Davion)家族,以美國為原型。曾通過聯姻與天琴同盟國合併為聯邦合眾國(Federated Commonwealth),後來合眾國重新分裂為太陽聯邦和天琴同盟國。
天龍聯合體(Draconis Combine)
統治者:慄田(Kurita)家族,以日本為原型。
御夫星邦聯(Capellan Confederation)
統治者:廖(Liao)家族,以中國為原型。
天琴同盟國(Lyran Alliance)
統治者:史泰納(Steiner)家族,以德國為原型。曾通過聯姻與恆星聯邦合併為聯邦合眾國(Federated Commonwealth),後來合眾國重新分裂為恆星聯邦和天琴同盟國。
自由世界聯盟(Free Worlds League)
統治者:馬里克(Marik)家族 [4] 
次要派系
羅薩利格王國(Rasalhague Dominion)
由鬼熊佔領區和殘存的自由羅薩利格共和國所組成。
統治者:王國理事會(The Dominion Council),政治上由推選出來的王侯領導,軍事上由鬼熊氏的可汗所領導。
通訊之星(ComStar)
是一支強大的半宗教性組織,在星際聯盟結束後控制着Terra星(地球)直到氏族(the Clans)的入侵。通訊之星向來以中立派系自居,但也主掌並壟斷超光速通訊科技,一直到布雷克之道的分裂為止。
布雷克之道(Word of Blake)
布雷克之道是從通訊之星分裂出來的一個組織,在Myndo Waterly死後組成。布雷克之道在公元3058年征服了地球,並在公元3067年發動大型聖戰,聖戰最終導致天體共和國的建立。
聖埃文斯締約國(St. Ives Compact)
是個短命的分裂政府,從御夫星邦聯分裂出來,於第四次王位繼承戰爭(the 4th Succession War)後建立。然而又經過短暫的戰爭後,再度被邦聯統一。
地球霸權(Terran Hegemony)
是第一個跨星球的政府,在星際聯盟垮台後結束。
天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Sphere)
於布雷克之道所發動的聖戰中建立,在擊敗了布雷克之道的部隊之後,Devlin Stone控制了從地球到一百二十光年之遙的整個世界。公元3132年,在超脈衝發生器(HyperPulse Generators,HPG,一種跨星系通訊設施)失去作用後,星際間的聯繫瞬間停止,進入了黑暗時代(Dark Age),並導致共和國分裂成數個政體。

BattleTech外圍國度

外圍國度為內天體世界的外圍獨立政體統稱,有些政體在星際聯盟出現以前就已經進行殖民了。這些政體有獨立的行星、小規模的商業聯盟以及海盜集團等。這些政體也往往為了繼承國(the Successor States)的權力而彼此鬥爭。
Circinus Federation:海盜王國,在抵抗Marian Hegemony的入侵時為布雷克之道的同盟,但王國隨後在聖戰(Jihad)時被殲滅。
Elysian Fields: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Fiefdom of Randis
Filtvelt Coalition:在布雷克之道發動的聖戰中(也可能是之後),脱離太陽聯邦獨立。
Greater Valkyrate:海盜王國,在3050年的入侵中被氏族征服。
Lothian League:一個小規模的外圍政體,後在3063年被Marian Hegemony征服。
Magistracy of Canopus:一個較大的外圍政體,Capellan Confederation的同盟。
Marian Hegemony:從原本的盜匪王國轉變為小型政體。這是取材自現實中羅馬帝國的發展。
Mica Majority:小規模的(具有大氣層的)殖民地同盟。
Niops Association:小規模的殖民地同盟。
Oberon Confederation:在氏族入侵時被征服。
Outworlds Alliance:和地的與雪鴉氏族合併,並在3060年後改名為Raven Alliance。
Rim Collection:Rim Worlds Republic的殘存政體。
Rim Territories
Taurian Concordat:規模最大的外圍政體,人民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但並不仇視外國人。
Tortuga Dominions:海盜集團。

BattleTech傭兵團

內天體世界裏有許多可供僱傭的武裝組織,其中有些相當的有名而且強大,而他們的行動也往往對整個世界歷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響。以下為較著名的傭兵公司列表:
Bannson's Raiders:傭兵組織,由富裕又具有野心的商人Jacob Bannson所建立。可能最後併入了廖家族。
龍之怒(Dragon's Fury):天龍聯合體的同盟。在首領Katana Tormark獲得了‘Dieron國主’(Warlord of the Dieron District)的封號之後,併入天龍聯合體。
北風高地人(Northwind Highlanders):原為傭兵組織,後負責共和國的行星防衞。可能最後併入共和國軍隊。
Swordsworn:太陽聯邦的盟友,由領主Governor Aaron Sandoval領導。
靈貓(Spirit Cats):新星貓氏族的盟友。在星羣長Kev Rosse遇刺後併入新星貓正規軍。
風暴鐵錘(Stormhammers):天琴同盟國的盟友。
鋼狼(Steel Wolves):狼族的盟友,星羣長Anastasia Kerensky在擊敗了Kal Radick之後獲得掌控權。
狼龍騎兵(Wolf's Dragoons):由氏族賤種戰士組成,前往內天體刺探情報的傭兵團,後來叛離氏族為內天體而戰。
艾瑞德尼輕騎(Eridani Light Horse)
凱爾獵犬(Kell Hounds)
灰色死亡聯盟(Grey Death Legion)
Waco遊騎兵(Waco Rangers)
Snord徵募團(Snord's Irregulars,後來的Rhonda徵募團)
第21半人馬槍騎兵(21st Centauri Lancers)
Miller掠奪者(Miller's Marauders,後來的Barber掠奪者IIs)
第12星際衞隊(12th Star Guards)
Dismal Disinherated

BattleTech氏族

氏族的祖先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帶着自我流放的星際聯盟防衞軍,並經其子尼古拉斯·克倫斯基重新組織而成。最先他們是為了避免派系鬥爭,隨後氏族開始孕育大量的基因改造戰士,一些氏族在3049年後入侵內天體,而之後仍然留在內天體。
其中一些氏族繼續磨練他們的戰技,並打算進一步攻向地球—也就是前星際聯盟的核心以及人類的發源地。尼古拉斯·克倫斯基為最初的20支氏族命名,雖然經過數世紀後只剩下了16支氏族,氏族們仍然相當敬重當初被給予的名號。
尼古拉斯·克倫斯基用他感到能激勵戰士的猛獸、實體或品質命名最初的氏族。每個名字都能舉出幾個他希望他的戰士會表現出的可貴特點。例如,狼就因它們的狡詐和隱秘而受到讚賞。
最初的20支氏族還留下了16支。3支氏族被其它氏族通過試煉和上議院裁決吞併。最後一支氏族被稱為“無名氏族”,他們犯下的罪行被認為十惡不赦,以至於所有提及該氏族的地方都從氏族的官方歷史中抹掉了。以下是最初20支氏族的清單和它們的最初名字。
血靈(Blood Spirit):
這個名字是向恐怖的遷徙內戰期間將800血名戰士團結起來的集體精神表示敬意。
刺蜈蚣(Burrock):
這支氏族以Eden星的土生大型無脊椎生物刺蜈蚣命名。刺蜈蚣能在堅硬的岩石上打穿洞,分泌出一種強力酸性粘液使其能穿過岩石。刺蜈蚣已被恆星蛇氏族吞併。
黑雲蛇(Cloud Cobra):
黑雲蛇引進到Arcadia後很快適應了新環境。它演化成在行星薄霧籠罩的叢林中捕食動物羣。
森林狼(Coyote):
這種麥卡提灘(Strana Mechty,俄語“夢幻之地”)的肉食動物源於地球上北美大陸發現的森林狼。也許是由於基因工程的關係,這種森林狼比地球物種更大,也明顯更聰明。
火狒(Fire Mandrill):
這個名字來自一種引入Eden的靈長類動物,戰士們讚美它的侵略性和火紅的毛皮。
鬼熊(Ghost Bear):
這個氏族以居住在麥卡提灘南半球的北極熊為名。它因強壯、狡詐,對家庭的忠貞而受到讚美。屬於守護派的鬼熊氏在戰鬥中也因狡詐和重視戰友情誼聞名。
巨蠍(Goliath Scorpion):
Babylon的大型節肢動物利用致命的毒素殺死獵物,許多早期的定居者都死在這種生物上。它因不惜一死保衞巢穴而受讚揚。
地獄馬(Hell's Horses):
在一次讓馬適應Circe的沙漠生活的基因試驗中,氏族科學家培養了一種擁有難以控制的侵略性的肉食馬。這些原型馬本來是要銷燬掉的,但一個心軟的戰士放了它們,讓它們在沙漠中生活繁衍。這些馬對Circe的許多洞穴有着罕見的迷戀。這個氏族信奉它的好鬥和吃苦耐勞的血統。
冰鷲(Ice Hellion):
儘管這種在Hector雪山成羣又狡猾的掠食者捕食過第一批氏族探險者,它還是因優雅輕快的身姿和眩目的白色羽毛而受到讚美。
碧玉鷹(Jade Falcon):
碧玉鷹是一種從地球隼中基因改造,以生活在Eden星叢林的大型鳥類。它有着與眾不同、閃閃發光的鮮綠羽毛和刺耳的啼叫聲。碧玉鷹氏族是十字軍派的老大,第二強氏族,和狼族一直不睦。
貓鼬(Mongoose):
被吞併氏族之一的貓鼬以Shadow行星上發現的柔軟輕巧的肉食動物為名。它潛行並殺死該星球危險的大型毒蟲,這讓它深受氏族喜愛。貓鼬已被煙虎氏吞併。
新星貓(Nova Cat):
這種Dagda的貓科動物在警覺時毛髮會豎起來(像突然爆發的超新星一樣),因此成了這個氏族名字的來源。它的毛髮頂端長有倒刺,裏面的物質對多數生物來説都有毒。新星貓因對危險的警覺反應而受到讚美。
海狐(Sea Fox):
這個氏族的名字來自麥卡提灘淡水海中的肉食海豹。海狐似乎會用咆哮向獵物致敬,然後彎腰,好像在對殺死的獵物表示敬意。海狐被基因強化的鑽石鯊滅絕後,海狐氏也將自己的名字變更為鑽石鯊氏族(Clan Diamond Shark)。
煙虎(Smoke Jaguar):
煙虎是一種自由生活在麥卡提灘叢林的改造型地球美洲虎,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毛皮看上去像淺灰色的煙霧。尼古拉斯·克倫斯基把煙虎抬高成純粹好鬥的典型,引用的證據就是這種動物的兇殘和從獵物上方撲出的習性。
十字軍派中堅的煙虎氏是最為殘暴的氏族,氏族入侵期間曾對海龜灣(Turtle Bay)星的江户城(Edo city)進行軌道轟炸。新星際聯盟向氏族發動反攻後煙虎氏母星Huntress被攻佔,直到偉大的否決(Great Refusal)戰役中煙虎氏可汗歐西斯死於同達維恩王子的戰鬥,標誌着煙虎氏煙消雲散。
雪烏鴉(Snow Raven):
這個氏族名字的靈感源於定居在麥卡提灘南部凍土帶的巨型烏鴉。戰士們尊重這種生物不願浪費凍土帶為它們提供的任何東西,這是一個真正倖存者的符號。
恆星蛇(Star Adder):
恆星蛇是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為控制帶病的Crana(一種齧齒動物大小的蟲子)而被放到麥卡提灘北部乾草原的蝮蛇。這種蛇閃閃發光的黑色鱗片上撒落着點點白斑,也許這個理由足以稱它為“恆星蛇”(星際蛇)。不過,它名字的真正來源,是它每晚會直立起來搖擺,迴應像北極光這種幾乎不變的恆星現象。
鋼鐵蝰(Steel Viper):
這個氏族名字出自頑強的阿卡迪亞蛇,它會緊緊地纏住它的受害者,然後慢慢分泌出毒液。“鋼鐵”一詞既源於它堅硬的纏繞,也源於一旦完全中毒,受害者就會僵硬起來。
黑寡婦(Widowmaker):
第二個被吞併的氏族是用意外放到Eden星叢林的黑寡婦蜘蛛命名的,在叢林裏它們長成了地球種的三倍大,同時它們的侵略性和毒液的效力也以同樣的比例增加了。
黑寡婦被狼族吞併的戰鬥殺死了觀戰的氏族大汗尼古拉斯·克倫斯基,因而所有黑寡婦戰士都被屠戮。
狼(Wolf):
麥卡提灘之狼儘管幾乎有它們祖先的兩倍大,但仍和地球狼屬同種。狼成羣徘徊在南北部大陸上,克倫斯基認為它們是武士精神的縮影。
狼族是守護派的老大,也是最強大的氏族,在決定內天體命運的“圖凱伊德賭局”中是唯一一支完勝通訊衞隊的氏族。否決戰爭(Refusal War)後守護派狼族戰士遷往內天體加入凱爾獵犬,成為流放狼族(Wolves-in-Exile),十字軍派狼族戰士挫敗了碧玉鷹的吞併圖謀後重建了狼族,狼族轉為十字軍派。
狼獾,無名氏族(Wolverine,Not-Named Clan):
狼獾是被引入麥卡提灘的叢林的,在那裏它們興旺起來,大小和兇猛都加強了。它們受到戰士的讚美是由於它們會抵抗任何冒犯領地的入侵者,不管它有多大多強。狼獾氏就是無名氏族,已經被滅絕了。

BattleTech改編電玩

《BattleTech》已經有幾個較知名的電遊系列:

BattleTech《機甲戰士》

台灣譯作:《機甲爭霸戰》,為機甲戰鬥模擬遊戲,特色是自己DIY武器配置。
《機甲戰士》(1989)By Dynamix/Activision 除了DOS平台外,在SFC平台以《機甲戰士:武裝機械人戰記》(Battletech バトルテック,番號8223、8447)為名發行 [5] 
《機甲戰士2: 31世紀之戰》(1995)By Activision
《機甲戰士2: 鬼熊氏遺產》(1995)By Activision資料片
《機甲戰士2: 僱傭兵》(1996)By Activision
《機甲戰士2: Titanium Trilogy》(三部曲合集與3D加速版)(1998)
《機甲戰士3》(1999)By FASA/Microprose
《機甲戰士3: 海盜之月》(1999)By FASA/Microprose 資料片
《機甲戰士4: 復仇》(2000)By FASA/Microsoft
《機甲戰士4: 黑騎士》(2001)By FASA/Microsoft 資料片
《機甲戰士4: 內天體包》(2002)By FASA/Microsoft 擴展包,添加了4種內天體機甲。
《機甲戰士4: 氏族包》(2002)By FASA/Microsoft 擴展包,添加了4種氏族機甲。
《機甲戰士4: 僱傭兵》(2002)By FASA/Microsoft。
機甲戰士OL》(2013)By Microsoft 在線遊戲,模式類似《坦克世界》。
《機甲戰士5》(2021)By Piranha Games Inc. [6] 

BattleTech《機甲指揮官》

台灣譯作:《鋼彈司令》。顧名思義,為指揮機甲戰鬥的即時戰術指揮RTT遊戲。
《機甲指揮官》(1998)By Microprose,第三波代理,名為《裝甲指揮官》。
《機甲指揮官黃金版》(1999)By Microprose 包含了原版亞瑟港戰役和新的氏族太空戰役。
機甲指揮官2》(2001)By Microsoft

BattleTech《機甲先鋒》

台灣譯作:《機甲先鋒》。發行在Xbox平台上的動作遊戲。
《機甲先鋒》(2002)By Microsoft
《機甲先鋒2: 孤狼》(2004)By Microsoft

BattleTech其它遊戲

《BattleTech:新月鷹的開端》(1988)(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Inception)By Westwood/Infocom
《BattleTech:新月鷹的復仇》(1990)(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Revenge)By Westwood/Infocom
《機甲戰士 3050》(1995)SFC/MD 以BattleTech為背景的機甲射擊遊戲。
《BattleTech 3025》 (2001) By EA MMO版本的機甲戰士,放出Beta版後被砍。
《機甲戰士:當世傳奇》(MechWarrior: Living Legends)By Wandering Samurai 基於Cry2引擎的愛好者作品,MMO射擊對戰遊戲。
《BattleTech》(2018)By HarebrainedSchemes 回合制戰術指揮遊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