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arracuda

(一種長梭魚)

鎖定
Barracuda一種長梭魚,體紡錘形,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
別    名
Barracu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鯖亞目
分佈區域
全球各大洋
中文名
長梭魚

Barracuda名稱

Barracuda
長梭魚

Barracuda外形特徵

脂眼瞼不甚發達,僅遮蓋眼邊緣。體被圓鱗。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亦進入淡水。性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羣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體型較大,中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羣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對梭魚有了較多的認識。屠本峻在《海味索隱》中説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梭魚的鰓耙密集,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梭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象一個沙囊,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梭魚在開闊的温暖海域產卵。每到產卵季節,梭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游生物為食。梭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梭魚有一個向前延伸的下頜。上下頜上長着尖鋭的牙齒。兩隻寬大的背鰭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給梭魚提供足夠的前進動力。梭魚喜歡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們常常躍出水面,連續不斷地做跳躍動作。識別梭魚並不困難。梭魚的眼睛周圍的顏色是略帶紅色的黃色。因此,中國漁民分別把它們叫做"白眼"、"青眼"、"紅眼"和"黃眼"。

Barracuda分類與分佈

梭魚屬於鯔形目的鯔科。鯔科有3種魚:梭魚,北方叫紅眼魚、肉棍子;稜梭,又稱犬魚、尖頭西;鯔魚,俗稱烏鯔、白眼。其共同體是體呈紡錘形,性活潑,常跳躍、喜棲息於鹹淡水交界處,進入河口及港灣內,為港養魚類之一。不同點是,稜梭個體較小,一般體長200毫米左右,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沿海,中國僅產於南海東海。梭魚、鯔魚體形較大,一般200-500毫米,大者600-800毫米。梭魚為黃渤海主要港養魚種,鯔魚為東海南海主要港養魚種。梭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鯔魚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梭魚、鯔魚在中國南、東、黃、渤四大海域均有產出。
梭魚為黃渤海常見經濟食用魚類,主要棲息在海口河川鹹淡水交匯處,以水底泥中微生物為食,春季三四月份於河口附近產卵,幼魚時常隨潮溯河在河口處生存,成為海港主要養魚對象之一。漁民利用幼魚的溯河性,與5月上旬將幼魚隨潮納入港內放養,幼魚生長很快,秋天就可長到2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穫。根據梭魚的生活習性,其捕撈方法為定置網、鈎釣等。

Barracuda食用最佳時期

食用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民間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説”的説法。開凌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每逢冬季梭魚便潛入深海越冬,處於休眠期的梭魚極少進食,腹內膽汁、雜物少,春風送暖,冰凌開化,萬物復甦,農曆驚蟄前後梭魚集羣遊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內覓食,此時被捕撈到的開凌梭魚鮮美,食之即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只須清水文火慢慢燉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當今步入小康社會的一族,不惜高價,以爭相品嚐開凌第一梭的鮮美為快,梭魚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因而身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