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aeyer張力學説

鎖定
Baeyer張力學説,偏轉角越大,角張力就越大。從能量來講,張力大的結構能量比較高,比較不穩定。
中文名
Baeyer張力學説
提出者
德國化學家Baeyer A(拜耳)
自1883年合成三元和四元碳環化合物後,人們發現:小環化合物比較容易開環,而五元、六元環系則是穩定的。為了解釋各種環的穩定性,1885年,德國化學家Baeyer A(拜耳)提出了張力學説(strain theory)。該學説認為:所有環型化合物都具有平面型結構(plane struture)。因此可以用公式偏轉角=(109°28′-正多邊形的內角)/2來計算不同的碳環化合物中C-C-C鍵角與sp3雜化軌道的正常鍵角109°28′的偏離程度。三元至八元的環烷烴C-C-C鍵角及每根C-C鍵的偏轉程度分別為:+24°44′、+9°44′、+ [1]  0°44′、-5°16′、-9°33′、-12°46′(此數值表示為每根鍵屈撓的角度,正表示向內屈撓,負表示鍵向外屈撓)。鍵的屈撓,意味着化合物的內部產生了張力,因為這種張力是由於鍵角的屈撓引起的,故叫做角張力,又稱為“Baeyer張力”。Baeyer認為:偏轉角越大,角張力就越大。從能量來講,張力大的結構能量比較高,比較不穩定。這就是Baeyer張力學説。
參考資料
  • 1.    邢其毅等.基礎有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