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ATI催化劑

鎖定
ATI催化劑驅動的發佈形式比較特殊,有整合版本也有分離版本;即,將顯示驅動和控制面板等分開發布等。
中文名
ATI催化劑
外文名
AMD Catalyst for
版本分佈
整合版本、分離版本
屬    性
驅動
驅    動
Omega加速版、NeutralCatalyst

ATI催化劑簡介

ATi自身對於驅動的開發速度,以及促使顯卡性能得以提高上並沒有什麼要求,倒是由於自身產品線的擴張(如:率先推出All-in-Wonder顯卡和TVWonder電視卡)而不停地在顯卡的多媒體集成驅動上下功夫,在這方面ATi至今仍是一個領先者。後來NVIDIA推出了大名鼎鼎的雷管系列驅動,隨着用户對雷管驅動的讚譽四起,終於ATi坐不住了,也推出了自己系列顯卡集成驅動,並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Catalyst催化劑。
催化劑驅動的發佈形式比較特殊,有整合版本也有分離版本(即將顯示驅動和控制面板等分開發布。當顯示驅動有了小版本號改進時,我們只要升級顯示驅動就可以了,不必再次下載控制面板。只有當出現3.8到3.9這種小數點首位的版本升級時才需要升級控制面板。對於分離版本,要求大家首次下載時需要注意顯示驅動和控制面板同時下載,這是很多初級用户容易忽略的地方)。完整的催化劑驅動並不僅僅包含顯示驅動和控制面板,這恐怕是很多中高級用户都沒有注意到的。就拿最新的催化劑3.9來説,應該包括顯示驅動7.95、多媒體中心MultimediaCenter8.7、雙頭顯示控制軟件HydraVision3.21、雙頭顯示控制軟件基礎版HydraVisionBasicEdition3.25、遙控器控制軟件RemoteWonder2.1和視頻捕捉驅動WDMversion3.09,共6部分。
驅動的安裝順序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忽視往往會造成顯卡工作不正常、遊戲花屏跳出、電腦死機頻繁等。在安裝操作系統後,推薦先裝SP補丁(Win2000安裝SP4、WinXP安裝SP1);如果是舊系統要更新驅動程序,那要先將老驅動卸載乾淨。一種是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刪除程序中卸載,一種是使用ATi專門發佈的卸載程序Cat-Uninstall來刪除,後者可以刪除全系列的鐳驅動,甚至包括多媒體控制中心MMC這些驅動。所以我們推薦使用後一種方法;然後就要安裝主板驅動(如Intel的inf驅動和VIA的4in1驅動);接着是安裝DirectX9;安裝DirectX9後,我們再安裝視頻捕捉驅動WDMversion和顯卡驅動。在最後兩者的安裝順序上,如果使用的系統是Win98可以先安裝WDMversion;如果使用的系統是Win2000或WinXP,那就可以隨意了。

ATI催化劑驅動程序

對於發燒友、硬件愛好者。還有一個推薦,那就是改版驅動。早期改版驅動大都是以提升顯卡性能為目的,所以又把這些改版驅動稱之為加速版驅動。它們的出現是因為一些用户對廠商提供的驅動在性能或參數設置上不太滿意,或者是因為一些其他原因導致廠商不再對其產品提供技術支持,一些第三方團體或者個人出於需求和興趣愛好就開始在官方驅動的基礎上自己動手修改驅動。
流傳最廣的有3款:
第一款,是伴隨Radeon顯卡同時出現的Omega加速版驅動。Omega驅動在對ATi系列顯示核心的支持上做得相當不錯,一些不在官方驅動支持列表上的顯示芯片都可以在Omega驅動中找到,例如Radeon9600TX和ATi主板芯片組整合顯示核心IGP340M、IGP345M、IGP320M,還有部分移動顯示核心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Radeon9800SE等等。它還集成了眾多超頻、鎖定刷新率等工具,功能很全。
第二款NeutralCatalyst是由韓國網友製作的,安裝界面很有風格,它也集成了軟改9800驅動(即通過驅動對9800進行改造)、WDM驅動、超頻、鎖定刷新率、測試等工具。
第三款是荷蘭發燒友的DNA加速版驅動,它沒有自帶的安裝程序,安裝步驟和公版驅動類似。從它們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改版驅動不僅簡化了安裝,改進了公版驅動不支持超頻的弱點,又提供了現成軟改卡驅動等公版絕不會提供的東東,而且經過我們的測試,如老牌的Omega驅動甚至在遊戲速度上對於公版驅動都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對於希望最大限度發揮系統性能,喜愛追新的朋友,或者有特殊需求的讀者(比如通過驅動改造顯卡),我們推薦使用Omega驅動。

ATI催化劑選項詳解與優化

針對不同級別的ATi顯卡該如何設置。從催化劑3.8開始,在驅動控制面板上作了很大改進,將Direct3D和OpenGL控制頁面合二為一為“3D選項卡”,在該選項卡里我們可設置Direct3D和OpenGL的全屏抗鋸齒FSAA和各向異性過濾AF。在設置前,我們首先要確定是對Direct3D還是OpenGL進行設定,對誰進行設定就要在“3D設置”下點選相應的選項,這一步是萬萬不能忘記的。接着我們看3D選項卡上方的性能滑桿,它可拖動,共有高性能、性能、均衡、質量、優化質量5個級別。而且在拖動性能滑桿時,在選項卡中央會有這一級別的具體設置介紹,包括抗鋸齒、分辨率、各向異性過濾、紋理、垂直同步等幾乎所有的可設置的3D選項,對於初級用户來説,調整極為方便。一般來説不論Direct3D還是OpenGL遊戲,Radeon9200及其以下顯卡都應該選擇均衡或性能這兩個級別,Radeon9500及其以上顯卡可以使用均衡或質量這兩個級別,只有Radeon9800PRO或Radeon9800XT我們才推薦在條件允許時嘗試一下優化質量這個級別的快感,畢竟此時已經4倍抗鋸齒、16倍各向異性過濾了。這僅僅是粗略的優化,要想把顯卡的潛力進行最大化的挖掘,還是要進行自定義設置。
1.D3D自定義設置
點選“使用自定義設置”再點“自定義”按鈕就切換到自定義頁面。從Radeon8500開始ATi就使用SMOOTHVISION來命名自己畫質增強技術,到Radeon9800XT它已經發展到了2.1版。包括了全屏抗鋸齒(就是驅動中命名的“消除混疊”)和各向異性過濾兩個主要方面。
在ATi驅動的具體設置中,如果我們勾選了“應用程序首選項”就説明要將全屏抗鋸齒和各向異性過濾的級別設置交給3D程序來處理,同時也意味着已經將驅動中的全屏抗鋸齒和各向異性過濾加以關閉。如果我們將勾選取消,就可在驅動中自由設定兩者級別。ATi驅動的全屏抗鋸齒最高只能到6倍,而且在使用6倍抗鋸齒時,可使用的最大分辨率也被控制在了1920×1200。看似這個級別比nVIDIA驅動最高可用的8倍抗鋸齒小了一些,但這實際上是兩種顯卡設計思想的差異,顯卡可用抗鋸齒的最高級別並不和顯卡的抗鋸齒性能成正比。而且過高的抗鋸齒會帶來遊戲性能的急速衰減,它的技術展示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所以ATi的工程師們把最高抗鋸齒級別定在了6倍這個還有實際意義的數值上。在實際應用中Radeon9200及其以下顯卡就不要開什麼抗鋸齒了,適當使用高分辨率才是這類低端卡提高畫質的解決方法。而Radeon9500及其以上的中高端顯卡可以適當使用2倍、4倍抗鋸齒。至於6倍抗鋸齒偶爾用來欣賞一下畫質也就罷了。
各向異性過濾對顯卡的資源消耗要比抗鋸齒小得多,而且它能夠有效地減少紋理混疊,提供更精確的貼圖方式和更清爽的材質表現,從而提高畫質。各向異性過濾的滑桿上方的性能和質量選項其實就是對應雙線性過濾和三線性過濾,雖然使用雙線性過濾可以輕微提高速度,但綜合考慮還是推薦大家選擇質量選項使用三線性過濾,來獲得更逼真的畫面效果。至於各向異性過濾的級別設定,Radeon9200及其以下顯卡可以設置2倍,對於老遊戲可以開到4倍,Radeon9500及其以上的中高端顯卡可以嘗試8倍或者16倍的各向異性過濾。但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當各向異性過濾開得過高時會導致部分遊戲中文字筆畫粘連,分辨不清。所以開高級別各向異性過濾時也要考慮好遊戲類型哦。
紋理首選項:它定義了貼圖紋理的細膩程度,分為高質量、質量、性能、高性能4個級別。降低它的質量對畫質影響比較大,而且對速度的提升並不一定明顯,所以我們推薦顯卡設置都保持在質量這一級別上,即使是低端卡要追求速度,最差也要保證在性能這一水平上。高端卡統統使用高質量吧。
Mipmap詳細程度:在3D遊戲中,根據景物距離遊戲者的遠近差異,顯卡會自動調用不同細節大小的紋理貼圖,避免不同距離使用相同大小紋理引起的景深失真。在這裏它同樣也分為4個級別,基於與設置紋理首選項的相同原因,我們建議大家都使用質量級別,高端卡可以使用高質量級別。
等待垂直同步信號:此項打開時顯示驅動在進行緩衝區交換時會等待顯示器的垂直同步信號,也就是説遊戲的幀數將受到顯示器的屏幕刷新率的影響。所以這項我們可以考慮關掉。不過關掉後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比如:畫面抖動、鍵盤鼠標輸入延遲。好在這種情況產生的幾率極小,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即可。
TRUFORM:這個曾經是Radeon8500年代ATi大肆渲染的技術,通過該技術可以將人物角色的輪廓在使用多邊形數目一定的情況下變得更為圓滑,比如肩部、關節肘部。本來這是一個不錯的技術,但由於接受這個技術的遊戲廠商並不多,而且它在實行圓滑命令時,往往不容易分清對象,將很多不該處理的部分也進行了變化,製造出遊戲中圓圓的槍身這類可笑的效果,所以逐漸沒落了。還有需要説明的是這種技術在Radeon8500上是硬件支持的,但據説它以後的顯卡上這項技術因為支持廠商不多,而被ATi改為了軟件支持。所以打開它後也會拖慢遊戲速度。所以我們建議大家把這項設置為始終關閉最好。只有在玩明確標明支持這項技術的遊戲時可以打開試試。
以上的選項我們是以Radeon9800XT為藍本來解釋的,而Radeon9200之類的低檔卡在驅動設置界面上會有少許不同。其中全屏抗鋸齒和各向異性過濾的級別沒有什麼變化,但各向異性過濾從SMOOTHVISION中分離了出來,而且SMOOTHVISION也沒有了版本號,這意味着它是1.0版本。2倍抗鋸齒最大分辨率也從2048×1536降到了1280×1024。其他選項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我們再來看D3D中的SMARTSHADER特效。這也是催化劑3.8中開始新加入的好玩東西。ATi把自己的渲染技術統稱為SMARTSHADER,它利用了DX9的像素渲染特性,可以對渲染之後的顯存幀緩存進行着色,為遊戲添加有趣的效果。D3D下一共有黑白、古典、反轉顏色等6種效果,特效各異,別有一番風味。而且開啓這些特效對於遊戲速度的影響並不大,大家都可以來試一試。不過特效的數量是隨着顯卡等級的降低而減少的。到Radeon9200以下的顯卡在D3D下就沒有SMARTSHADER特效了。
在3D選項頁面中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兼容性設定。在它的裏面會根據顯卡的不同有不同兼容性設定。Radeon9200這一級別顯卡的選項反而比Radeon9800XT要多,看來核心的改進的確提高了兼容性。其中“支持32位Z-緩衝深度”在3D環境中每個像素都會用一組數據來定義顯示時的縱深,從而正確顯示物體的前後位置。高級顯卡可以支持到32位的Z-緩衝深度,在複雜場景中有助於避免閃爍現象的發生。但它會降低一定的遊戲速度,所以低檔卡還是默認關閉為好,而高檔卡如Radeon9800XT已經取消了這個選項,直接默認打開。還有一種“支持W緩衝”兼容設置,在遊戲出現遠景剪切交錯的錯誤時,可以用它來代替Z-緩衝,但代價也是降低遊戲速度。“Alpha抖動方式”在默認的“錯誤擴散”方式下可以解決好Alpha混合時的色斑過渡現象,但也有少數需要採用“有序的”方式才有更好的效果。“支持DXT紋理格式”這是昔日的顯卡大佬S3最早提出的紋理壓縮方式,後來被微軟接受,成為了DirectX的標準之一。它可以有效降低紋理需求並最低限度減少畫質損失,所以推薦打開。“替代像素中心”可以消除某些3D遊戲在紋理周圍顯示垂直和水平線的問題,在出現這些問題時才推薦打開,因為它有可能會引起其它問題出現。
2.OpenGL自定義設置
下面我們來看OpenGL設定,它的設定基本上和D3D一致,所以各個推薦設定也是相同的。只不過OpenGL的SMARTSHADER特效數目要多於D3D,增加了格式化-彩色、素描、白色ASCII、綠色ASCII四種。Radeon9200顯卡這次也有了4種SMARTSHADER特效,雖然少了點,也聊勝於無。
OpenGL的兼容性設定和D3D不同。Radeon9800XT有兩項,Radeon9200有3項。“強制Z-緩衝深度”的作用我們前文已經講過,在這裏就是可以強制精確設定Z-緩衝的深度,對於大多數遊戲還是設定為禁止好。“三重緩衝”是從催化劑3.7開始增加的一個選項,啓用它可以在啓用垂直同步時略微提高遊戲幀速度,不過要求此時幀速度要低於垂直同步刷新速度。而且在內存較少時,啓用它反而會降低遊戲性能,因為紋理和幾何數據可用的幀緩存較少。三重緩衝是存儲在主內存中的,如果內存不足以支持它運行,它便會被自動禁用。而且由於我們早已推薦關閉垂直同步刷新,所以這項也是推薦關閉。最後一個是“Alpha抖動方式”,我們已經講述過,這裏不再贅述。
3.保存優化設置
相信每一個遊戲愛好者都不僅僅喜愛一個遊戲,而且每個遊戲的最佳優化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這麼多優化選項,難道我們每換一個遊戲就要重複設置一遍麼?當然不是,ATi已經想到了這一點,並允許我們為每個遊戲設置不同優化並保存。下面我們以建立UT2003的配置文件為例,講述配置文件的建立步驟。
①單擊3D頁面,點擊Direct3D引擎。
②在當前的配置文件框內單擊,輸入配置文件名UT2003(名字可以自定)。
③勾選自定義配置,在自定義配置裏的Direct3D頁面裏打開4×FSAA和8×AF,再保存。至此一個配件文件建立完成,這是不是很簡單呢?讀者可以舉一反三,為自己喜歡的遊戲建立多個配置文件。啓用配置文件很簡單,在當配置文件下拉框中選擇要應用的配置文件,再點擊應用按鈕即可。
在玩遊戲時,用户從一個遊戲切換到另外一個遊戲,想在遊戲中應用適合自己的性能配置,只需切換一下配置文件,對讀者來説確實是個很實用的功能。OpenGL的配置文件建立、應用和修改方法和Direct3D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