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933年

鎖定
龍啓元年
于闐同慶二十二年
東丹國甘露八年
中文名
933年
紀    年
癸巳年蛇年
年    號
長興四年
朝    代

目錄

933年紀年

龍啓元年
于闐同慶二十二年
東丹國甘露八年

933年本年年表

歷史紀事
閩王延鈞稱帝
閩王王延鈞好神仙之術,寵信道士陳守元、巫者徐彥林,以二人為議修寶皇宮,以陳守元為宮主。曾信寶皇之命避位受篆,以應六十年天子之讖。後唐長興三年(932)曾謀帝,於六月上表後唐,請以錢鏐吳越王馬殷的尚書令之銜命己,後唐不報,遂絕職貢。至四年正月,以舊宅為龍躍宮,於寶皇宮即帝位,更己名為王鏻,國號大閩,建元龍啓
後唐置同二品銜
唐初,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為宰相,凡以其他官員參預政事,而本官品階較低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為宰相,意即與正三品之階的中書令門下侍郎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以後同三品漸成參政標誌,只有加此號才為真宰相。大曆二年(767)中書令、侍中升為正二品,同三品之稱亦已廢而不用。中、晚唐及至五代,同平章事漸為真宰相銜。後唐長興四年(933)九月,後唐加宣徽使、判三司馮贊同中書門下二品,充三司使
後唐明宗卒,閔帝即位
後唐長興四年(933)十一月二十六日,後唐明宗經秦王之亂,病情加劇而卒。死前,命宣徽使孟漢瓊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召宋王李從厚。二十九日,李從厚至洛陽,十二月初一即皇帝位,即後唐閔帝(亦稱少帝、廢帝)。後唐閔帝李從厚(914——939),後唐明宗第三子,小名菩薩奴。天成二年(927)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三年受妻夫孔循之累出為宣武軍節度使,四年移鎮河東,長興元年(930)改鎮州節度使,封宋王。在位即四個月即為潞王李從珂所廢,遇害。
後唐改元應順
後唐閔帝於長興四年(933)十二月即位,次年正月初七大赦,取應天順人之義,改元應順
文化紀事 杜光庭
後唐長興四年(933),蜀中道士杜光庭卒。杜光庭(850——933),字聖賓,一作賓聖(亦有作賓至),處州溍雲(今浙江)人,一作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鹹通中應九經舉不第,入天台山學道。僖宗入蜀,杜光庭從幸,後留於蜀中,前蜀官至諫議大夫、户部侍郎。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歸隱青城山,號登瀛(一作東瀛)子。著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道教靈驗記》等,流傳千年的傳奇《虯髯客》亦出自杜光庭筆下。
齊己卒
後唐長興(930——933)末年,詩僧齊己卒,年諭古稀。齊己,俗姓胡,益陽人(一作長沙人),自幼出家,善詩,其頸生瘤贅,時號詩囊。自號“衡嶽沙門”,生性散淡,懶謁王侯。著有《白蓮集》。
雜譚逸事 定難李彝超拒不受代
後唐長興四年(933)二月,定難節度使(治夏州,今內蒙白城子,領夏、銀、綏等州)李仁福卒。軍中立其子李彝超為留後。其時,契丹於北方崛起,常侵後唐北邊,夏州實際獨立於中原王朝,後唐恐二者聯手吞併何右,南侵關中,欲借李仁福卒平夏州,遂於三月以李彝超為延州(今陝西延安)彰武軍留後。以原延州節度使安從進夏州留後。李彝超以軍上百姓擁留未得赴鎮,拒不奉詔,派兄阿羅王守青嶺門,並集境內党項各部以自固。後唐以靜難節度使藥彥稠、宮苑使安重益等率五萬兵護送安從進赴鎮,藥彥稠進屯蘆關(約今陝西安塞北),李彝超唐軍糧草及攻具,後唐軍退保金明(今陝西延安北)。五月,安從進夏州,夏州城堅固難攻,四周萬餘党項不時騷擾抄掠糧運,唐軍糧草匱乏,撤軍。十月,李彝超上表謝罪,後唐以其為定難節度使
後唐李從榮作亂
後唐明宗次子李從榮,於天成元年(926)拜天平軍節度使,三年鎮河東,長興元年(930)為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衞事,封秦王。握兵權成跋扈之勢。長興四年(933)八月,明宗病重,臣下曾有立嗣之議,因明宗、秦王父子留戀權力,一不欲立太子,一不願失兵權而罷議。遂以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在宰相之上,執政範延光等紛紛求外補以避其禍。十一月,明宗病勢沉重,從榮探視時已不能抬頭回答,從榮以為明宗已逝,遂稱病不入朝。欲以兵入侍,先制權臣,以保自己能嗣位。二十日,從榮自河南府率步騎千人列陳於天津橋,樞密使馮贇已先獲其信,與孟漢瓊朱弘昭等稟明宗,關閉皇城端門,派潞王李從珂之子李重吉帥禁軍守宮門,孟漢瓊召馬前都指揮使朱洪實領五百騎兵討李從榮,李從榮逃歸河南府,為皇城使安從益殺之於府邸。史稱李從榮喜交接儒生,善詩,有詩千餘首,稱《紫府集》。

933年大事

(1)春,正月,戊子,加秦王從榮守尚書令,兼侍中。庚寅,以端明殿學士歸義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春季,正月,戊子(十一日),加封秦王李從榮擔任尚書令,兼任侍中。庚寅(十三日),任用端明殿學士歸義人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閩人有言真封宅龍見者,更命其宅曰龍躍宮。遂詣寶皇宮受冊,備儀衞,入府,即皇帝位,國號大閩,大赦,改元龍啓;更名。追尊父祖,立五廟。以其僚屬李敏為左僕射、門下侍郎,其子節度副使繼鵬為右僕射、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以親吏吳勖為樞密使。唐冊禮使裴傑、程侃適至海門,閩主以傑為如京使;侃固求北還,不許。閩主自以國小地僻,常謹事四鄰,由是境內差安。
(2)閩國有人説,閩王王延鈞未成國主之前所住的真封宅有龍出現,便把這所宅第改名為龍躍宮。接着就謁拜寶皇宮受其冊封,設置儀仗軍衞,返回王府,即位稱帝,國號大閩,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龍啓,把自己的姓名改叫王。上尊號追諡自己的父親和祖父,立五世的廟號。任命他的僚屬李敏為左僕射、門下侍郎,他的兒子節度副使王繼鵬為右僕射、中書侍郎,二人都為同平章事;任命親信屬吏吳勖為樞密使。後唐朝廷的冊禮使裴傑、程侃正好來到閩地海門,閩主任用裴傑為如京使;程侃堅持要求北還後唐,閩主不準。閩主自己知道國小地偏,經常注意和四面鄰境搞好關係,因此閩地境內還算安定。
(3)二月,戊申,孟知祥墨制以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使
(3)二月,戊申(初二),孟知祥墨制署授趙季良等人為五鎮節度使
(4)涼州大將拓跋承謙及耆老上表,請以權知留後孫超為節度使。上問使者:“超為何人?”對曰:“張義潮河西,朝廷以天平軍二千五百人戍涼州,自黃巢之亂,涼州為党項所隔,鄆人稍稍物故皆盡,超及城中之人皆其子孫也。”
(4)涼州大將拓跋承謙及耆老上表,請求後唐朝廷任命暫為留後的孫超為節度使。明宗問來使:“孫超是什麼人?”使者回答:“大唐宣宗時張義潮來歸河西,朝廷用天平軍二千五百人守戍涼州,自從黃巢之亂以後,涼州被党項族隔斷,鄆州隨軍來的人漸漸都死完了,孫超及城中之人都是他們的後代子孫。”
(5)乙卯,以馬希範武安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
(5)乙卯(初九),任用馬希範武安武平節度使,兼任中書令。
(6)戊午,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卒;庚申,軍中立其子彝超為留後。
(6)戊午(十二日),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軍隊裏立他的兒子李彝超為留後。
(7)癸亥,以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
(7)癸亥(十七日),後唐任用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封蜀王。
(8)先是,河西諸鎮皆言李仁福潛通契丹,朝廷恐其與契丹連兵,併吞河右,南侵關中,會仁福卒,三月,癸未,以其子彝超為彰武留後,徙彰武節度使安從進為定難留後,仍命靜塞節度使藥彥稠將兵五萬,以宮苑使安重益為監軍,送從進赴鎮。從進,索葛人也。
(8)過去,河西諸鎮都説李仁福暗通契丹,後唐朝廷怕他和契丹聯合用兵,併吞河右之地,南向侵掠關中。正好,李仁福去世,三月,癸未(初七),任用他的兒子李彝超為彰武留後,調遷彰武節度使安從進為定難留後,仍然命令靜塞節度使藥彥稠帶兵五萬人,由宮苑使安重益為監軍,護送安從進赴鎮所上任。安從進是振武軍索葛人。
(9)乙酉,始下制除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使
(9)乙酉(初九),明宗方始下詔,任命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使
(10)丁亥,敕諭夏、銀、綏、宥將士吏民,以“夏州窮邊,李彝超年少,未能捍禦,故使之延安,從命則有李從、高允韜富貴之福,違命則有王都、李匡賓覆族之禍。”夏,四月,彝超上言,為軍士百姓擁留,未得赴鎮,詔遣使趣之。
(10)丁亥(十一日),明宗下敕文告諭夏州銀州綏州宥州的將士吏民,説:“夏州貧窮邊遠,李彝超年輕,不能捍衞防禦外敵,所以讓他去延安。服從朝廷調遣就可以有李從、高允韜那樣的富貴福份,違背朝廷調遣就要遭到王都、李匡賓那樣的覆亡滅族之禍。”夏季,四月,李彝超上表奏稱,他被軍士百姓所擁護挽留,沒有能夠去延安赴任。明宗下詔派使者去催促他。
(11)言事者請為親王置師傅,宰相畏秦王從榮,不敢除人,請令王自擇。秦王府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薦兵部侍郎劉瓚於從榮,從榮表請之。癸丑,以瓚為秘盡監、秦王傅,前襄州支使山陽魚崇遠為記室。瓚自以左遷,泣訴,不得免。王府參佐皆新進少年,輕脱詔諛,瓚獨從容規諷,從榮不悦。瓚雖為傅,從榮一概以僚屬待之,瓚有難色;從榮覺之,自是戒門者勿為通,月聽一至府,或竟日不召,亦不得食。
(11)秦事的人建議給親王們設立師傅,宰相懼怕秦王李從榮,不敢派人,請求讓秦王自己選擇師傅。秦王府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薦舉兵部侍郎劉瓚給李從榮,李從榮上表請求選派他。癸丑(初七),朝廷任命劉瓚為秘書監、秦王傅,前襄州支使山陽人魚崇遠為記室。劉瓚自己以為這是降職,涕泣訴説,不能得到改免。秦王府裏的參謀佐輔人員都是新進拔的少年,輕浮放蕩而好諂媚阿諛奉承,唯有劉瓚從容冷靜地進行規勸,李從榮便不高興。劉瓚雖為師傅,李從榮以對僚屬的態度對待他;劉瓚有難堪之色;李從榮覺察到了,從此告誡守門人不要給他通報,每月聽憑他一到府內,或者一天也不召見他,也不供膳。
(12)李彝超不奉詔,遣其兄阿王守青嶺門,集境內党項諸胡以自救。藥彥稠等進屯蘆關,彝超遣党項抄糧運及攻具,官軍自蘆關退保金明。
(12)李彝超不按明宗的詔書辦事,派遣他的哥哥阿王把守青嶺門,聚集境內党項諸部胡人自己救援。藥彥稠等進駐蘆關,李彝超派党項兵抄掠官軍糧運及攻城器具,官軍從蘆關退守金明。
(13)閩主立子繼鵬為福王,充寶皇宮使。
(13)閩國主王立他的兒子王繼鵬福王,充任寶皇宮使。
(14)五月,戊寅,立皇子從珂為潞王,從益為許王,從子天平節度使從温為兗王,護國節度使從璋為洋王,成德節度使從敏為涇王。
(14)五月,戊寅(初三),後唐朝廷立皇子李從珂為潞王,李從益為許王,皇侄天平節度使李從温為兗王,護國節度使李從璋為洋王,成德節度使李從敏為涇王。
(15)庚辰,閩地震,閩主避位修道,命福王繼鵬權總萬機。初,閩王審知性節儉,府舍皆庳陋;至是,大作宮殿,極土木之盛。
(15)庚辰(初五),閩地地震,閩主王避位修道,命令福王王繼鵬暫管一切機務。起初,第一任閩王王審知性情節儉,府舍都比較簡陋;到此時,大肆興建宮殿,極盡土木之豪華。
(16)甲申,帝暴得風疾;庚寅,小愈,見羣臣於文明殿。
(16)甲申(初九),明宗突然患風疾,庚寅(十五日),病稍好些,在文明殿接見羣臣。
(17)壬辰夜,夏州城上舉火,比明,雜虜數千騎救之,安從進遣先鋒使宋温擊走之。
(17)壬辰(十七日)夜,夏州城上點起烽火,天剛亮,各路胡兵數千人馬馳奔而至,安從進派先鋒使宋温把他們擊走。
(18)吳宋齊丘勸徐知誥徙吳主都金陵,知誥乃營宮城於金陵。
(18)吳國宋齊丘勸徐知誥把吳主楊溥遷都金陵,徐知誥便在金陵營建宮城。
(19)帝旬日不見羣臣,都人洶懼,或潛竄山野,或寓止軍營。秋,七月,庚辰,帝力疾御廣壽殿,人情始安。
(19)明宗十天不見羣臣,京都的人惶恐,或者暗中流竄到山林荒野,或者躲藏到軍營。秋季,七月,庚辰(初二),明宗帶病勉強駕臨廣壽殿,人心才安定下來。
(20)安從進攻夏州。州城赫連勃勃所築,堅如鐵石,鑿不能入。又党項萬餘騎徜徉四野,抄掠糧餉,官軍無所芻牧。山路險狹,關中民輸鬥粟束藁費錢數緡,民間困竭不能供。李彝超兄弟登城謂從進曰:“夏州貧瘠,非有珍寶蓄積可以充朝廷貢賦也;但以祖父世守此土,不欲失之。蕞爾孤城,勝之不武,何足煩國家勞費如此!幸為表聞,若許其自新,或使之徵伐,願為眾先。”上聞之,壬午,命從進引兵還。
(20)安從進攻打夏州。夏州的城垣是赫連勃勃所築,堅固得像鐵石一般,斫鑿不能使它破毀。那裏又有党項四萬多騎兵在四野流動,搶掠糧食財物,致使官軍不能進行農耕、畜牧。山路又艱險又狹小,關中百姓運輸一斗米、一捆柴草,要費錢數貫,民間困若竭盡,無力供應。李彝超兄弟登上城垣對安從進説:“夏州很貧窮,沒有珍寶積畜可以充當對朝廷的貢品和財賦的地方,只是因為祖父、父親世代據守此地,不想把它丟失了。這個小小孤城,戰勝它也不足以宣揚威武,何必這樣麻煩國家勞師費財!請您上表把情況報告朝廷,如果朝廷能准許我們自新,或者派遣我們去征伐異城,我願意去打先鋒。”明宗聽説這種情況,壬午(初八),命令安從進帶兵返回。
其後有知李仁福陰事者,雲:“仁福畏朝廷除移,揚言結契丹為援,契丹實不與之通也;致朝廷誤興是役,無功而還。”自是夏州輕朝廷,每有叛臣,必陰與之連以邀賂遺。上疾久未平,徵夏州無功,軍士頗有流言,乙酉,賜在京諸軍優給有差;既賞賚無名,士卒由是益驕。
其後,有人知道李仁福的隱懷,指出:“李仁福怕朝廷調動他的人馬,便放風説要聯合契丹相互支援,其實契丹並未與他勾結;致使朝廷這次錯誤地興兵討伐,結果無功而還。”從此,夏州疏遠朝廷,每逢有人叛變,必然暗中與之通連勾結,來達到要求賄賂遺贈的目的。當時,明宗久病未愈,征討夏州無所獲而歸,軍士中有很多流言,乙酉(十一日),按等級優厚賞賜在京各軍;這樣,賞施沒有正當理由,士兵從此更加驕縱了。
(21)丁亥,賜錢元爵吳王。元於兄弟甚厚,其兄中吳、建武節度使元自蘇州入見,元以家人禮事之,奉觴為壽,曰:“此兄之位也,而小子居之,兄之賜也。”元曰:“先王擇賢而立之,君臣位定,元知忠順而已。”因相與對泣。
(21)丁亥(十三日),賜予錢元封爵為吳王。錢元對他的兄弟們很是敦厚,他的哥哥中吳、建武節度使錢元從蘇州來朝見他。錢元用家人禮法待他,舉杯向他祝福,並説:“這是哥哥的王位,而小弟我佔有了,這是兄長所賜予我的啊。”錢元説:“先王是選擇賢能而扶立的,君臣之位已定,元明白要忠貞順從而已。”因而兄弟相對涕泣。
(22)戊子,閩主復位。初,福建中軍使薛文傑,性巧佞,喜奢侈,文傑以聚斂求媚,以為國計使,親任之。文傑陰求富民之罪,籍沒其財,被榜捶者胸背分受,仍以銅鬥火熨之。建州土豪吳光入朝,文傑利其財,求其罪,將治之;光怨怒,帥其眾且萬人叛奔吳。
(22)戊子(十四日),閩主王復位。起先,福建中軍使薛文傑,為人乖巧諂媚,王喜愛奢侈,薛文傑便用搜刮民財的手段來迎會他,王任用他當國計使,視為親信。薛文傑暗中探查有錢人家的罪過,抄沒其家財,被拷打的人胸背受刑,用燒紅了的銅鬥烙灼。建州的土豪吳光來朝拜閩主,薛文傑看中他的財產,搜求他的罪過,將要處治他;吳光怨恨惱怒,率領自己的徒眾幾乎上萬人,反叛而奔入吳國
(23)帝以工部尚書盧文紀、禮部郎中呂琦為蜀王冊禮使,並賜蜀王一品朝服。知祥自作九旒冕,九章衣,車服旌旗皆擬王者。八月,乙巳朔,文紀等至成都。戊申,知祥服兗冕,備儀衞詣驛,降階北面受冊,升玉輅,至府門,乘步輦以歸。文紀,簡求之孫也。
(23)明宗任命工部尚書户文紀、禮部郎中呂琦為蜀王冊禮使,並賜蜀王一品朝服。孟知祥自己製作九旒冠冕,九章衣,車輿服飾旌旗都比照天子。八月,乙巳朔(初一),盧文紀等到達成都。戊申(初四),孟知祥穿上兗服、冠冕,準備好儀仗軍衞來到驛舍,降階行禮。面向北方接受冊封,坐上帶着玉輅的車,到達王府門前,坐着人抬的步輦而進入內庭。盧文紀盧簡求的孫子。
(24)戊申,羣臣上尊號曰聖明神武廣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大赦。在京及諸道將士各等第優給。時一月之間再行優給,由是用度益窘。
(24)戊申(初四),羣臣為明宗上尊號為聖明神武廣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實行大赦。對在京城及諸道的將士,各按等級進行優賞。當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再次實行優賞,從此用度更加困窘。
(25)太僕少卿何澤見上寢疾,秦王從榮權勢方盛,冀己復進用,表請立從榮為太子。上覽表泣下,私謂左右曰:“羣臣請立太子,朕當歸老太原舊第耳。”不得已,丙戌,詔宰相樞密使議之。丁卯,從榮見上,言曰:“竊聞有奸人請立臣為太子;臣幼少,且願學治軍民,不願當此名。”上曰:“羣臣所欲也。”從榮退,見範延光趙延壽曰:“執政欲以吾為太子,是欲奪我兵柄,幽之東宮耳。”延光等知上意,且懼從榮之言,即具以白上;辛未,制以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25)太僕少卿何澤看到明宗卧病,秦王李從榮權勢正在發展,他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起用,便上表請求立李從榮為太子。明宗看到表章流下眼淚,私下對左右親近的人説:“羣臣請求立太子,朕自當歸老在太原舊府第了。”不得已,壬戌(十八日),下詔讓宰相、樞密使議論此事。丁卯(二十三日),李從榮謁見明宗,説道:“聽説有奸臣請陛下立臣為太子,臣年紀幼小,並且臣願意學習帶兵,不願擔當這個名義。”明宗説:“這是羣臣所要求的。”李從榮退下來,去見範延光趙延壽説:“你們執政的各位要讓我當太子,我是想奪我的兵權,把我幽禁在東宮而已。”範延光等知道明宗並不願立太子,而且畏懼李從榮講的話,就把他的話如實上奏明宗;辛未(二十七日),明宗下制書,任命李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26)九月,甲戌朔,吳主立德妃王氏為皇后
(26)九月,甲戌朔(初一),吳主立德妃王氏為皇后
(27)戊寅,加範延光趙延壽兼侍中。
(27)戊寅(初五),加封範延光趙延壽兼任侍中。
(28)癸未,中書奏節度使見元帥儀,雖帶平章事,亦以軍禮廷參,從之。
(28)癸未(初十),中書上奏:節度使見元帥的儀禮,雖然帶銜平章事,仍用軍人禮節進見和參拜;批准了這樣辦。
(29)帝欲加宣徽使、判三司馮同平章事;父名章。執政誤引故事,庚寅,加同中書門下二品,充三司使
(29)後唐明宗要加封宣徽使、判三司馮同平章事;馮的父親叫馮章。執政者弄錯了唐制舊規定,庚寅(十七日),加封馮同中書門下二品,充當三司使
(30)秦王從榮請嚴衞、捧聖步騎兩指揮為牙兵。每入朝,從數百騎,張弓挾矢,馳騁衢路;令文士試草檄淮南書,陳己將廓清海內之意。從榮不快於執政,私謂所親曰:“吾一旦南面,必族之。”範延光趙延壽懼,屢求外補以避之。上以為見己病而求去,甚怒,曰:“欲去自去,奚用表為!”齊國公主復為延壽言于禁中,雲“延壽實有疾,不堪機務。”丙申,二人復言於上曰:“臣等非敢憚勞,願與勳舊迭為之。亦不敢俱去,願聽一人先出。若新人不稱職,復召臣,臣即至矣。”上乃許之。戊戌,以延壽為宣武節度使;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朱弘昭樞密使、同平章事。制下,弘昭復辭,上叱之曰:“汝輩皆不欲在吾側,吾蓄養汝輩何為!”弘昭乃不敢言。
(30)秦王李從榮請求把嚴衞軍和捧聖軍的步騎兩指揮作為從屬於自己的牙兵。每逢他入朝,隨從幾百騎馬的兵勇,張着弓,帶着箭,奔馳在通衢大路上;又令文士替他試着起草征討淮南的宣言,表示他將要平定海內的意志。李從榮對執政者不滿意,私下對他的親信講:“我有朝一日做了皇帝,必定把他們滅門誅殺。”範延光趙延壽害怕,幾次請求補放在外鎮為官以躲避災禍。明宗以為他們是看到自己有病而要求離去,很惱火,説:“要走便自己走;何必上表!”趙延壽的妻子齊國公主又替趙延壽在內宮進言,説:“趙延壽確實有病,承擔不了機要重務。”丙申(二十三日),範、趙二人再次上奏明宗説:“我們不是怕辛勞,而是願意與勳舊老臣輪流擔負樞要重任。我們也不敢一下都走,希望能允許先走一個。如果新任的人不稱職,可以再把我們召回,我們必定馬上回來。”明宗這才准許了。戊戌(二十五日),外調趙延壽為為宣武節度使,另行調入山南東道節度使朱弘昭樞密使、同平章事。明宗制命下來,朱弘昭又推辭不受,明宗斥責他説:“你們這些人都不想在我身邊,我供養你們幹什麼!”朱弘昭才不敢再説。
(31)吏部侍郎張文寶泛海使杭州,船壞,水工以小舟濟之,風飄至天長;從者二百人,所存者五人。吳主厚禮之,資以從者儀服錢幣數萬,仍為之牒錢氏,使於境上迎候。文寶獨受飲食,餘皆辭之,曰:“本朝與吳久不通問,今既非君臣,又非賓主,若受茲物,何辭以謝!”吳主嘉之,竟達命於杭州而還。
(31)吏部侍郎張文寶經海路出使吳越杭州,途中船壞了,水手用小船接濟他,靠風力飄流至吳國的天長;原有隨從二百人,留存下來的只剩五人。吳國君主接待他很優厚,資助他隨從人員的儀禮服裝、錢幣數萬,仍然為他轉達公文給吳越國主錢元,讓他們派人在境界上迎候。張文寶只接受了飲食,其他東西都沒有要,並説:“本朝與吳國很長時間不通問訊了,既不是君主關係,又不是賓主關係,如果接受了這些東西,用什麼言詞來致謝!”吳主楊溥很讚賞他。他居然完成了朝廷委派的任務,到杭州而還。
(32)庚子,以前義成節度使李贊華為昭信節度使,留洛陽食其俸。
(32)庚子(二十七日),任用前義成節度使李贊華為昭信節度使,人留在洛陽而享受節度使的俸給。
(33)辛丑,詔大元帥從榮位在宰相上。
(33)辛丑(二十八日),明宗下詔:大元帥李從榮地位在宰相之上。
(34)吳徐知誥以國中水火屢為災,曰:“兵民困苦,吾安可獨樂!”悉縱遣侍妓,取樂器焚之。
(34)吳國徐知誥因為境內屢次遭受水火災害,説道:“軍隊和百姓生活困苦,我怎麼可以獨享逸樂!”便把所有的侍妓全部打發出去,把歌舞演奏的樂器都焚燒了。
(35)閩內樞密使薛文傑説閩王抑挫諸宗室;從子繼圖不勝忿,謀反,坐誅,連坐者千餘人。
(35)閩國的內樞密使薛文傑勸説閩王王抑制控壓各個宗室;王的侄兒王繼圖很憤恨,謀反失敗,被誅殺,連坐的有一千餘人。
(36)冬,十月,乙卯,範延光、馮奏:“西北諸胡賣馬者往來如織,日用絹無慮五千匹,計耗國用什之七,請委緣邊鎮戍擇諸胡所賣馬良者給券,具數以聞。”從之。
(36)冬季,十月,乙卯(十二日),後唐範延光、馮奏稱:“西北的各族胡人賣馬的往來像穿梭,每天用於換馬交易的絹恐怕不少於五千匹,計算起來耗費國家費用達到十分之七,請朝廷委派沿邊界的鎮所,選擇各族胡人所賣馬中優良的發給價券,價購多少按數上報。”明宗同意施行。
(37)戊午,以前武興節度使孫嶽三司使
(37)戊午(十五日),任用前武興節度使孫嶽三司使
(38)範延光屢因孟漢瓊王淑妃以求出;庚申,以延光為成德節度使,以馮為樞密使。
(38)範延光由於孟漢瓊王淑妃的緣故,屢次請求明宗准許委派他到外鎮為官;庚申(十七日),任用範延光為成德節度使,而以馮為樞密使
帝以親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康義誠為朴忠,親任之。時要近之官多求出以避秦王之禍,義誠度不能自脱,乃令其子事秦王,務以恭順持兩端,冀得自全。
明宗以親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同平章事康義誠為人淳樸忠實,很親近和信任他。當時朝廷重要和親近的官員大多要求外調以躲避秦王的加禍,康義誠料想自己不能解脱,便讓他的兒子侍奉秦王,遇事力求用恭敬順從、左右兩可的態度去對待,希望藉此保全自己。
(39)權知夏州事李彝超上表謝罪,求昭雪;壬戌,以彝超為定難軍節度使。
(39)暫任主持夏州事務的李彝超上表向朝廷謝罪,請求昭雪討伐他的罪行;壬戌(十九日),任命李彝超為定難軍節度使。
(40)十一月,甲戌,上餞範延光,酒罷,上曰:“卿今遠去,事宜盡言。”對曰:“朝廷大事,願陛下與內外輔臣參決,勿聽羣小之言。”遂相泣而別。時孟漢瓊用事,附之者共為朋黨以蔽惑上聽,故延光言及之。
(40)十一月,甲戌(初二),明宗給範延光餞行,喝完了酒,明宗説:“你現在要遠離我而去,有什麼事儘管説出來。”範延光回答説:“朝廷的大事,希望陛下同內外輔佐的大臣商量決定,不要聽那些小人的話。”隨即相互流淚而別。當時,孟漢瓊弄權操縱一切,依附他的人相互結為朋黨,共同矇蔽惑亂皇帝的耳目,所以範延光説起這些話。
(41)庚辰,改慎州懷化軍。置保順軍於洮州,領洮、鄯等州。
(41)庚辰(初八),更改慎州懷化軍為昭化軍。設置保順軍於洮州,領有洮州、鄯州等地。
(42)戊子,帝疾復作,己丑,大漸,秦王從榮入問疾,帝俯首不能舉。王淑妃曰:“從榮在此。”帝不應。從榮出,聞宮中皆哭,從榮意帝已殂,明旦,稱疾不入。是夕,帝實小愈,而從榮不知。
(42)戊子(十六日),明宗的病復發,己丑(十七日),明顯見好,秦王李從榮進宮問候,明宗低着頭不能抬起。王淑妃説:“從榮在這裏。”明宗沒有回答。李從榮出來,聽到宮中人都在慟哭,他以為明宗已經死了,第二天早上,自稱有病不進宮省問。這天晚上,明宗實際上是稍見好轉,而李從榮卻不知道。
從榮自知不為時論所與,恐不得為嗣,與其黨謀,欲以兵入侍,先制權臣。辛卯,從榮遣都押牙馬處鈞謂朱弘昭、馮曰:“吾欲帥牙兵入宮中侍疾,且備非常,當止於何所?”二人曰:“王自擇之。”既而私於處鈞曰:“主上萬福,王宜竭心忠孝,不可妄信人浮言。”從榮怒,復遣處鈞謂二人曰:“公輩殊不愛家族邪?何敢拒我!”二人患之,入告王淑妃宣徽使孟漢瓊,鹹曰:“茲事不得康義誠不可濟。”乃召義誠謀之,義誠竟無言,但曰:“義誠將校耳,不敢預議,惟相公所使。”弘昭疑義誠不欲眾中言之,夜,邀至私第問之,其對如初。
李從榮自己知道當時人心輿論對他不利,害怕繼承不了皇帝大位,便同他的黨羽策劃,要用武力入宮侍衞,先要制服權臣。辛卯(十九日),李從榮派都押牙馬處鈞告訴朱弘昭、馮説:“我要帶兵進入宮內侍候皇上疾病,並且防備非常之變,應該在哪裏居處?”朱、馮二人答稱:“請王爺自己選擇地方。”接着私下對馬處鈞説:“皇上平安無事,秦王應該竭盡心力實行忠孝之道,不可亂信壞人的胡説。”李從榮大怒,又派馬處鈞告訴朱、馮二人:“你們兩位難道不愛惜自己的家族嗎?怎麼敢抗拒我!”朱、馮二人害怕,入宮報告王淑妃宣徽使孟漢瓊,都説:“這件事不得到康義誠的合作和支持就不可能辦好。”便把康義誠召入內廷和他商議辦法,康義誠竟然不拿主意,只是説:“義誠是帶兵的軍人,不敢幹預朝廷政務,我只聽從宰相大人的驅使。”朱弘昭懷疑康義誠不想當着眾人表態,夜間,把他邀請到家裏再次問他,康義誠對答得和原來一樣。
壬辰,從榮自河南府常服將步騎千人陳於天津橋。是日黎明,從榮遣馬處鈞至馮第,語之曰:“吾今日決入,且居興聖宮。公輩各有宗族,處事亦宜詳允,禍福在須臾耳。”又遣處鈞詣康義誠,義誠曰:“王來則奉迎。”
壬辰(二十日),李從榮穿着平常服裝從河南府帶領步騎兵馬千人列陣於天津橋。當日黎明,李從榮派馬處鈞到馮府第,對他説:“我今天決定進入皇宮,並且要住進準備嗣位的興聖宮。你們各位樞要大臣都各有自己的宗族,做事也應該仔細慎重,是禍是福就決定在頃刻之間了。”又派馬處鈞去見康義誠,康義誠答覆説:“只要秦王來到,我必奉迎。”
馳入右掖門,見弘昭、義誠、漢瓊及三司使孫嶽方聚謀於中興殿門外,具道處鈞之言,因讓義誠曰:“秦王言‘禍福在須臾’,其事可知,公勿以兒在秦府,左右顧望!主上拔擢吾輩,自布衣至將相,苟使秦王兵得入此門,置主上何地?吾輩尚有遺種乎?”義誠未及對,監門白秦王已將兵至端門外。漢瓊拂衣起曰:“今日之事,危及君父,公猶顧望擇利邪?吾何愛餘生,當自帥兵拒之耳!”即入殿門,弘昭,隨之,義誠不得已,亦隨之入。
馮快馬奔入右掖門,見到朱弘昭、康義誠、孟漢瓊及三司使孫嶽正聚集在中興殿門外會商,馮便把馬處鈞的傳語告訴他們,並因而責難康義誠説:“秦王説‘是禍是福決於頃刻’,這件事的利害十分清楚,您可不要因為自己兒子在秦王府中供職而左顧右望!皇上提拔我們這些人,從平民百姓高升至將相,假如讓秦王的兵卒得以進入這禁內大門,把皇上置於何等地位?我們這些人還能有遺族嗎?”康義誠還未來得及回答,監門官進來報告:秦王已經帶領兵丁到達端門之外。孟漢瓊一甩袖子站起來説道:“今天的事,危害到了皇上,您還猶豫觀望,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嗎?我怎麼能愛惜自己的餘生,只能帶領兵士去抗拒他!”立即進入中興殿門,朱弘昭、馮跟着他,康義誠不得已,也隨着他進入內宮。
漢瓊見帝曰:“從榮反,兵已攻端門,須臾入宮,則大亂矣。”宮中相顧號哭,帝曰:“從榮何苦乃爾!”問弘昭等:“有諸?”對曰:“有之,適已令門者闔門矣。”帝指天泣下,謂義誠曰:“卿自處置,勿驚百姓!”控鶴指揮使李重吉,從珂之子也,時侍側,帝曰:“吾與爾父,冒矢石定天下,數脱吾於厄;從榮輩得何力,今乃為人所教,為此悖逆!我固知此曹不足付大事,當呼爾父授以兵柄耳。汝為我部閉諸門。”重吉即帥控鶴兵守宮門。孟漢瓊被甲乘馬,召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使將五百騎討從榮。
孟漢瓊見了明宗,奏報説:“秦王從榮造反了,他的兵眾已攻到端門,馬上要打進宮內來,可要大亂了。”宮裏的人相視號哭,明宗説:“從榮何苦要這樣幹!”便向朱弘昭等説:“有沒有這回事?”朱等回答説:“有這回事,剛才已經命令守門人關上了大門。”明宗指着天落淚不止,對康義誠説:“請你自己做主去處理,不要驚擾百姓!”控鶴指揮使李重吉,是李從珂的兒子,當時正侍奉在明宗身邊,明宗對他説:“我和你的父親,冒着槍林箭雨,平定了天下,幾次把我從危難中搶救出來;從榮他們這些人出過什麼力,竟被人教唆,幹這種悖逆不道的事!我本來就知道這種人不足以把大事託付給他們,理當召喚你父親前來,把掌兵的大權交付給他。你替我部署關閉所有宮門,把它們防守好。”李重吉立即率領控鶴兵士守衞着宮門。孟漢瓊披掛鎧甲,騎上戰馬,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帶領五百名騎兵去討伐李從榮。
從榮方據胡牀,坐橋上,遣左右召康義誠。端門已閉,叩左掖門,從門隙中窺之,見朱洪實引騎兵北來,走白從榮;從榮大驚,命取鐵掩心擐之,坐調弓矢。俄而騎兵大至,眾榮走歸府,僚佐皆竄匿,牙兵掠嘉善坊潰去。從榮與妃劉氏匿牀下,皇城使安從益就斬之,並殺其子,以其首獻。初,孫嶽頗得豫內廷密謀,馮、朱患從榮狼伉,嶽嘗為之極言禍福之歸;康義誠恨之,至是,乘亂密遣騎士射殺之。帝聞從榮死,悲駭,幾落御榻,絕而復甦者再,由是疾復劇。從榮一子尚幼,養宮中,諸將請除之,帝泣曰:“此何罪!”不得已,竟與之。癸巳,馮道帥羣臣入見帝於雍和殿,帝雨泣嗚咽,曰:“吾家事至此,慚見卿等!”
此時,李從榮正倚據着胡牀,坐在橋上,讓左右侍從召喚康義誠來。由於端門已經被關閉,便叩打左掖門,並從門縫中向內窺視,看見朱洪實正率領騎兵從北面馳來,急忙報告李從榮;李從榮大為吃驚,命令取來鐵掩心盔甲披掛,坐在那裏調撥弓矢。不多久,騎兵大量奔壓過來,李從榮退避逃歸河南府署,他的僚屬都逃竄藏匿起來,牙兵搶掠嘉善坊之後潰逃四散。李從榮和他的妃子劉氏藏躲在牀下,皇城使安從益就地把他們殺了,並殺了他的兒子,把他們的首級進獻朝廷。起初,孫嶽參預內廷密謀陷得很深,馮、朱弘昭害怕李從榮乖戾難於應付,孫嶽曾經為他們竭力剖析利害之所歸;康義誠很厭恨他,此時便趁着混亂之中暗地派騎兵把他射殺了。明宗聽説李從榮被殺,很是吃驚悲傷,幾乎從牀榻上跌落下來,幾次昏蹶又復甦過來,從此病情加劇。李從榮有一個兒子還很幼小,養於宮中,眾將要求把他殺掉,明宗涕泣着説:“這孩子有什麼罪!”不得已竟把孩子交給了眾將。癸巳(二十一日),馮道帶領羣臣入朝,在雍和殿覲見明宗,明宗淚下如雨,鳴咽不止,悲痛地説:“我家的事情鬧到這樣,實在慚愧見到你們眾位公卿!”
宋王從厚為天雄節度使;甲午,遣孟漢瓊徵從厚,且權知天雄軍府事。
宋王李從厚正為天雄節度使;甲午(二十二日),明宗派遣孟漢瓊去徵召李從厚入朝侍疾,並使孟漢瓊暫時主持天雄軍的事務。
丙申,追廢從榮為庶人。執政共議從榮官屬之罪,馮道曰:“從榮所親者高輦、劉陟、王説而已,任贊到官才半月,王居敏、司徒詡在病告已半年,豈豫其謀!居敏尤為從榮所惡,昨舉兵向闕之際,與輦、陟並轡而行,指日景曰‘來日及今,已誅王詹事矣。’自非與之同謀者,豈得一切誅之乎!”朱弘昭曰:“使從榮得入光政門,贊等當如何任使,而吾輩猶有種乎!且首從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從皆不問,主上能不以吾輩為庇奸人乎!”馮力爭之,始議流貶。時諮議高輦已伏誅。丁酉,元師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贊、秘書監兼王傅劉瓚、友蘇瓚、記室魚崇遠、河南少尹劉陟、判官司徒詡、推官王説等八人並長流,河南巡官李浣、江文蔚等六人勒歸田裏,六軍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並貶官。浣,回之族曾孫也;詡,貝州人;文蔚,建安人也。文蔚奔吳,徐知誥厚禮之。
丙申(二十四日),追廢李從榮為平民。執政諸人共同評議李從榮所屬官吏的罪名,馮道説:“從榮所親信的是高輦、劉陟、王説而已,任贊在秦王府到官才半個月,王居敏、司徒詡在病中告假已經半年,怎能參預他的陰謀!王居敏更是受李從榮的厭惡,昨日舉兵叛亂中,向宮闕進軍的時候,李從榮同高輦、劉陟並馬而行,他指着日晷之影説:‘來日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把王詹事誅殺了。’證明王居敏不是作亂的同謀,怎能一切屬官都加以誅殺呢!”朱弘昭説:“如果李從榮能夠打進光政門,任贊那一夥人會怎樣行事,那時我們這些人還能留下遺族嗎!並且,首犯與從犯只能罪差一等,首犯已經拿獲受戮,而對從犯都不追問罪,皇上豈不要以為我們是在庇護奸人嗎?”馮極力為他爭辯,這才議定為流放和貶官。當時,諮議高輦已經被殺。丁酉(二十五日),元帥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贊、秘書監兼王傅劉瓚、好友蘇瓚、記室魚崇遠、河南府少尹劉陟、判官司徒詡、推官王説等八人,一併長期流放到遠方為民,河南巡官李浣、江文蔚等六人勒令迴歸田裏,六軍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一併貶職。李浣是唐武宗朝宰相李回的同族曾孫;司徒詡是貝州人;江文蔚是建安人。江文蔚投奔吳國,徐知誥給了他很隆重禮遇。
初,從榮失道,六軍判官、司諫郎中趙遠諫曰:“大王地居上嗣,當勤修令德,柰何所為如是!勿謂父子至親為可恃,獨不見恭世子、戾太子乎!”從榮怒,出為涇州判官;及從榮敗,遠以是知名。遠,字上交,幽州人也。
起初,李從榮行為不合常道,六軍判官、司諫郎中趙遠勸諫他説:“大王您居於優先嗣業的地位,應該經常修養德行,為什麼盡幹這些樣不妥當的事!不要以為有父子至親的關係可以依恃無恐,難道您沒有看到春秋時晉獻公殺了恭世子和漢武帝殺了戾太子的事例嗎?”李從榮聽了惱火,把他貶放為涇州判官;待到李從榮失敗,趙遠因為講過這些話而聲名流播。趙遠字上交,幽州人。
(43)戊戌,帝殂。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登極之年已逾六十,每夕於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
(43)戊戌(二十六日),明宗去世。明宗皇帝性格不行猜忌,與外物不做競爭,登基那一年已經過了六十歲,他每天夜間在宮中焚香向天神祝告説:“我是個沙陀族胡人,由於動亂被眾人推舉出來繼位;願上天早降聖人,做百姓的君主。”他在位時糧谷多次豐收,兵戈戰亂少見,從五代時期來衡量,稍稱小康。
辛丑,宋王至洛陽。
辛丑(二十九日),宋王李從厚到達洛陽。
(44)閩主尊魯國太夫人黃氏為皇太后。
(44)閩國主王尊魯國太夫人黃氏為皇太后。
閩主好鬼神,巫盛韜等皆有寵。薛文傑言於閩主曰:“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質諸鬼神,不能知也。盛韜善視鬼,宜使察之。”閩主從之。文傑惡樞密使吳勖,勖有疾,文傑省之,曰:“主上以公久疾,欲罷公近密,僕言公但小苦頭痛耳,將愈矣。主上或遣使來問,慎勿以他疾對也。”勖許諾。明日,文傑使韜言於閩主曰:“適見北廟崇順王訊吳勖謀反,以銅釘釘其腦,金椎擊之。”閩主以告文傑,文傑曰:“未可信也,宜遣使問之。”果以頭痛對,即收下獄,遣文傑及獄吏雜治之,勖自誣服,並其妻子誅之。由是國人益怒。
閩主王喜好崇拜鬼神,巫人盛韜等都受到寵信。薛文傑對閩主説:“陛下左右有很多奸臣,不詢問於鬼神,就不能知道誰是奸臣。盛韜善於見鬼,可以讓他去察看。”閩主聽從了這個意見。薛文傑厭惡樞密使吳勖,有一次正當吳勖有病,薛文傑去探望他,薛文傑對吳勖説:“主上因為您久病不愈,想罷免您的樞密職務,我對主上説您只不過患頭痛小病,已經快要好了。主上也許要派人來探問,請您慎重,不要説有其他疾病。”吳勖答應了。第二天,薛文傑唆使盛韜上奏閩主説:“剛才我見到北廟崇順王審訊吳勖謀反的事,用銅釘釘他的腦頂,並用金椎錘擊。”閩主把此事告訴薛文傑,薛説:“不一定可信,最好派人去查問一下。”吳勖果然回答説是頭病,閩主便把吳勖收拿下獄,派遣薛文傑及獄吏用各種辦法去懲治他,吳勖只得承認所誣陷的謀反罪,於是便連同他的妻兒都誅殺了。從此以後,閩國百姓更加憤怒不滿。
吳光請兵於吳,吳信州刺史蔣延徽不俟朝命,引兵會光攻建州,閩主遣使求救於吳越。
閩國土豪吳光請求吳國派兵攻閩,吳國信州刺史蔣延徽不等接受吳國朝廷的命令,便領兵與吳光會師攻打建州,閩主派使者求救於吳越國
(45)十二月,癸卯朔,始發明宗喪,宋王即皇帝位。
(45)十二月,癸卯朔(初一),才開始發明宗喪,宋王李從厚即後唐皇帝之位,是為閔帝。
(46)秦王從榮既死,朱洪實妻入宮,司衣王氏語及秦王,王氏曰:“秦王為人子,不在左右侍疾,致人歸禍,是其罪也;若雲大逆,則厚誣矣。朱司徒最受王恩,當時不為之辯,惜哉!”洪實聞之,大懼,與康義誠以其語白閔帝,且言王氏私於從榮,為之宮中事,辛亥,賜王氏死。事連王淑妃,淑妃素厚於從榮,帝由是疑之。
(46)秦王李從榮死後,朱洪實之妻入宮,與宮中司掌衣飾的王氏説到秦王,王氏説:“秦王作為王子,不在父皇左右侍奉疾病,以致被人歸加罪名,是他自己招的;如果説他大逆不道,那是誣陷他太過份了。朱司徒是最受秦王恩寵的,當時不替他辯護,真是太可惜了。”朱洪實聽到這些話,很恐懼,與康義誠一起把這些話上奏閔帝,並説王氏同李從榮私通替李從榮刺探宮中之事,辛亥(初九),把王氏賜死。事情還牽連到王淑妃,王淑妃平素對李從榮很厚待,閔帝從此便對王淑妃產生了懷疑。
(47)丙辰,以天雄左都押牙宋令詢為磁州刺史。朱弘昭以誅秦王立帝為己功,欲專朝政;令詢侍帝左右最久,雅為帝所親信,弘昭不欲舊人在帝側,故出之。帝不悦而無之何。
(47)丙辰(十四日),任用天雄左都押牙宋令詢為磁州刺史。朱弘昭以為誅殺秦王立閔帝是自己的功勞,想要獨專朝政;而宋令詢陪侍閔帝左右最久,素來被閔帝所親信,朱弘昭不想讓舊人在皇帝身邊,所以把他調出去。閔帝不愉快,但也無可奈何。
(48)孟知祥聞明宗殂,謂僚佐曰:“宋王幼弱,為政者皆胥史小人,其亂可坐俟也。”
(48)孟知祥聽説明宗病逝,對他的僚屬親信説:“宋王年輕而軟弱,當政的都是掌理案牘的小人,可以坐着等待那裏發生亂子。”
辛未,帝始御中興殿。帝自終易月之制,即召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致治之志;然不知其要,寬柔少斷。李愚私謂同列曰:“吾君延訪,鮮及吾輩,位高責重,事亦堪憂。”眾惕息不敢應。
辛未(二十八日),閔帝開始駕臨中興殿處理朝政。閔帝自從結束守喪禮制之日,就召學士為他讀講《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懷有謀求天下大治的志願;然而不懂求治的要領所在,寬容軟弱,缺乏決斷。宰相李愚私下對與他同列執政的官員説:“主上的召請和諮詢,很少臨到我們這些人,我們處高位,責任重大,事情真不好辦。”大家屏住氣息不敢回答。
(49)順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明州錢元驕縱不法,每請事於王府不獲,輒上書悖慢。嘗怒一吏,置鐵牀炙之,臭滿城郭。吳王元遣牙將仰仁詮詣明州召之,仁詮左右慮元難制,勸為之備,仁詮不從,常服徑造聽事。元見仁詮至,股慄,遂還錢塘,幽於別第。仁詮,湖州人也。
(49)順化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明州錢元,驕橫放縱,不守法度,每當有事請求於王府而得不到滿足時,就上書侮慢頂抗而發泄不滿。他曾經惱怒一個屬吏,便放置在鐵牀上烤炙他,焦臭氣味瀰漫滿城。吳王錢元派牙將仰仁詮到明州去召喚他,仰仁詮的左右人等擔心錢元難以制服,勸他做好應急準備,仰仁詮沒有聽從,穿着日常服裝徑直到錢元官署聽理事務。錢元看到到仰仁詮來了,嚇得直打顫。於是就迴歸吳越國都杭州,被幽禁在別設的府第。仰仁詮是湖州人。
(50)閩主改福州為長樂府。
(50)閩主王把福州改為長樂府。
親從都指揮使王仁達有擒王延稟之功,性慷慨,言事無所避。閩主惡之,嘗私謂左右曰:“仁達智有餘,吾猶能御之,非少主臣也。”至是,竟誣以叛,族誅之。
閩國親從都指揮使王仁達有擒獲叛將王延稟之功,性情慷慨,對主上奏事無所忌避。閩主厭惡他,曾經私下對其親信説:“王仁達智謀太多,我還能夠駕御他,但他不會臣服於少主。”到此時,竟誣陷他要叛亂,誅殺了他全族。
(51)初,馬希聲、殺範同日生,希聲母曰袁德妃,希範母曰陳氏。希範怨希聲先立不讓,及嗣位,不禮於袁德妃。希聲母弟希旺為親從都指揮使,希範多譴責之;袁德妃請納希旺官為道士,不許,解其軍職,使居竹屋草門,不得預兄弟燕集。德妃卒,希旺憂憤而卒。
(51)以前,楚王馬殷的眾多兒子中,馬希聲馬希範是同一天出生的,馬希聲的母親是袁德妃,馬希範的母親為陳氏。馬希範怨恨馬希聲先立為王而不辭讓,等到馬希範接替馬希聲繼承王位後,對袁德妃很不禮貌。馬希聲的同母弟馬希旺任親從都指揮使,馬希範常常譴責他;袁德妃請求免去馬希旺的官職,讓他去做道士,馬希範不答應,解除了馬希旺的軍職,讓他居住在竹屋草門之中,不得參與兄弟間的飲宴聚會。袁德妃死後,馬希旺也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