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鎖定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是中國研製的一款自行加榴炮,是我國第一代大口徑自行炮,為我軍軍、師兩級主要裝備之一。首門樣炮於1978年年末研製成功,1983年11月批准定型。
中文名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研製時間
1978年
定型時間
1983年
所屬國家
中國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加榴炮介紹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經過兩次設計定型試驗後,該自行加榴炮於1983年11月批准定型,1984年參加國慶35週年的閲兵典禮,受到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讚許。該自行加榴炮現已成為我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之一,裝備於步兵軍、機械化師和預備炮師。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研發歷史

70-1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雖然價廉物美、操作簡便、便於保障,滿足了部隊急需,但是,該炮的不足也顯露無疑,由於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車體上的,當需要大範圍變換射擊方向時,就只能轉動車輛了,因此,火力機動較差;另外,由於火炮口徑較小、射程較近,支援裝甲機械化部隊大縱深作戰的能力不足。針對上述問題,軍方決定於1978年開始我國新一代自行火炮的總體技術論證和樣炮(車)的研製工作。
1978年12月研製部門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自行加榴炮的研製工作。作為總師單位的我國某大型坦克製造廠與其他許多合作單位一起全面展開了我國新一代自行加榴炮的論證和設計工作。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總師單位很快完成了總體論證報告,並拿出了論證樣車方案。1979年6月,有關部門在北京召開了論證樣車的方案審定會。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論樣車的初步方案,並認為採用動力裝置的底盤結構形式,能夠很好地滿足承載大口徑加榴炮的需要。至1980年2月,總師單位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輛樣車的總裝任務,並組織試驗人員對樣車進行了工廠試驗。經過5023公里的長距離行駛和高強度的實彈射擊試驗,試驗人員認為,該車總體佈置可行,火炮的射程、地面着彈區的密集度、射擊穩定性等比原牽引式火炮有了大幅度提高,底盤部分機動性的主要指標均能滿足要求,但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一是車輛行駛中振動、噪音大,乘員難以承受;二是行走系統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行動部分部件需要經常更換和維修;三是戰鬥全重超過規定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四是發動機油、水温度和傳動裝置、行走系統工作温度偏高,難以滿足遠距離、高強度機動的要求;五是火炮的輸彈機動作不靈活,瞄準具精度達不到要求等。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1年初開始,總師單位組織各參研單位對樣車存在的問題進行聯合攻關,並對樣車的設計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樣車又進行了2600公里的驗證試驗。驗證試驗表明,樣車的改進效果十分明顯,車輛行駛中的振動和噪音水平已降低到了62式輕型坦克的水平;行走系統可靠性有了較大改善,故障率明顯下降;半自動輸彈機的台架試驗基本可靠。樣車的可行性、可靠性試驗通過後,總師單位乘勝擴大戰果,在試驗樣車的基礎上進行定型樣車設計,並於1981年7月完成了2輛定型樣車的總裝任務。隨後,2輛定型樣車交給炮兵進行8000~9000公里的設計定型試驗。至1982年底,2輛樣車分別進行了冬、夏季定型試驗,試驗摩托小時800多個,總行駛里程近20000公里,共發射炮彈854發(其中1輛發射了559發),完成了全部試驗項目。試驗後有關部門認為,我國第一代全封閉式、全裝甲防護、大口徑自行加榴炮(含動力裝置前置式通用底盤),經過4年多的研製,重大技術難題已獲得有效解決,主要配件和原材料全部立足國內,結構工藝性較好,具備了小批量生產條件。該型自行加榴炮於1983年設計定型,並被命名為83式152毫米履帶式自行加榴炮(後定名為PLZ-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1984年10月1日,我軍裝甲部隊炮兵團的官兵們駕駛着我國第一代新型大口徑自行加榴炮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閲,並向世界展示了我軍炮兵的實力以及我國自行榴彈炮的最新研製成果,引起了國外輿論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