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8051单片机
- 外文名
- MCU
- 全 称
- 单片微型计算机
- 类 别
- 可编程电子器件
简介
播报编辑
8051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为单片机,又称为微型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单片机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集成CPU、RAM、ROM、I/O接口和中断系统于同一硅片上的器件。80年代以来,单片机发展迅速,各类新产品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高性能新型型号,现已逐渐成为工厂自动化和各控制领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引脚功能
播报编辑
l P1.0~P1.7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l P2.0~P2.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l P3.0~P3.7 P3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I/O口
播报编辑
P0口有三个功能
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
P2口有两个功能
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3口有两个功能
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
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
接触过工业设备的兄弟可能会看到有些印刷线路板上会有一个电池,这个电池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是单片机的备用电源,当外接电源下降到下限值时,备用电源就会经第二功能的方式由第9脚(即RST/VPD)引入,以保护内部RA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上拉电阻
在介绍这四个I/O口时提到了一个“上拉电阻”那么上拉电阻又是什么呢?他起什么作用呢?所谓上拉电阻就是一个电阻,当作为输入时,上拉电阻将其电位拉高,若输入为低电平则可提供电流源;所以如果P0口如果作为输入时,处在高阻抗状态,只有外接一个上拉电阻才能有效。
在系统扩展时,ALE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在后面关于扩展的课程中我们就会看到8051扩展 EEPROM电路,在图中ALE与74LS373锁存器的G相连接,当CPU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ALE有可能是高电平也有可能是低电平,当ALE是高电平时,允许地址锁存信号,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ALE信号负跳变(即由正变负)将P0口上低8位地址信号送入锁存器。当ALE是低电平时,P0口上的内容和锁存器输出一致。关于锁存器的内容,我们稍后也会介绍。
在没有访问外部存储器期间,ALE以1/6振荡周期频率输出(即6分频),当访问外部存储器以1/12振荡周期输出(12分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系统没有进行扩展时ALE会以1/6振荡周期的固定频率输出,因此可以做为外部时钟,或者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PROG为编程脉冲的输入端
在第五课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其组成中,我们已知道,在80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4KB或8KB的程序存储器(ROM),ROM的作用就是用来存放用户需要执行的程序的,那么我们是怎样把编写好的程序存入进这个ROM中的呢?实际上是通过编程脉冲输入才能写进去的,这个脉冲的输入端口就是PROG。
1、内部ROM读取时,PSEN不动作;
3、外部RAM读取时,两个PSEN脉冲被跳过不会输出;
4、外接ROM时,与ROM的OE脚相接。
参见图2—(8051扩展2KB EEPROM电路,在图中PSEN与扩展ROM的OE脚相接)
1、接高电平时:
扩展外部ROM:当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超过0FFFH(8051)1FFFH(8052)时自动读取外部ROM。
3、8751烧写内部EPROM时,利用此脚输入21V的烧写电压。
VCC:电源+5V输入
VSS:GND接地。
AVR和pic都是跟8051结构不同的8位单片机,因为结构不同,所以汇编指令也有所不同,而且区别于使用CISC指令集的8051,他们都是RISC指令集的,只有几十条指令,大部分指令都是单指令周期的指令,所以在同样晶振频率下,较8051速度要快。另PIC的8位单片机前几年是世界上出货量最大的单片机,飞思卡尔的单片机紧随其后。
DSP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单片机,它从8位到32位的都有。它是专门用来计算数字信号的。在某些公式运算上,它比现行家用计算机的最快的CPU还要快。比如说一般32位的DSP能在一个指令周期内运算完一个32位数乘32位数积再加一个32位数。应用于某些对实时处理要求较高的场合
汇编指令
播报编辑
寻址方式:
寄存器寻址:由指令指出某一个寄存器中的内容作为操作数,这种寻址方式称为寄存器寻址。
寄存器间接寻址:由指令指出某一个寄存器的内容作为操作数的地址。
技术发展
播报编辑
Intel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MCS-51奠定了嵌入式应用的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经典体系结构,但不久就放弃了进一步发展计划,并实施了8051的技术开放政策。在8051实现开放后,PHILIPS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电器商以其在电子应用系统的优势,着力发展80C51的控制功能及外围单元。将MCS-51的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地推进到80C51的MCU时代,形成了可满足大量嵌入式应用的单片机系列产品。实现第一次飞跃。
Flash ROM促使8051第2次飞跃
当前,嵌入式系统普遍采用Flash ROM技术。Flash ROM的使用加速了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基于Flash ROM的ISP/IAP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结构模式以及开发和运行条件;而在单片机中最早实现Flash ROM技术的是ATMEL公司的AT89Cxx系列。
内核化SoC的加速8051第3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