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700年

鎖定
700年,是武周久視元年,干支紀年為庚子鼠年,主要事件有一代名臣狄仁傑逝世。
中文名
700年
皇帝年號
久視元年
干支紀年
庚子鼠年
歷史大事
一代名臣狄仁傑逝世

700年歷史大事

吉頊貶安固尉
聖歷三年(700)正月四日天官侍郎同平章事吉頊貶安固尉。原來太后認為吉頊有才略,所以數年之內,由卑官提為宰相,視為心腹。不料有一次頊與武懿宗(太后侄)在太后前爭趙州之功(前年契丹攻趙州,懿宗望風而逃,殺逃民以為功),頊魁梧善辯,懿宗矮小駝背;頊瞪視懿宗,氣勢凌厲,太后因此極不高興,心想:“吉頊當我面前,都敢如此輕視我武家人,何況將來,怎麼靠得住?”一天,頊來奏事,正要引古證今,太后突然暴怒,説,“你的話,我聽夠了,不必多説。當年太宗有匹良馬叫師子聰,精壯奔逸,沒有人能夠駕馭。我是宮女,站在旁邊,對太宗説:“妾能駕馭此馬,但需要三樣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撾,三是匕首。鐵鞭鞭之不行,就以鐵撾撾其頭;還不服,就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很讚賞我的壯氣。今天你值得玷污我的匕首嗎?”頊嚇得伏地討饒,太后才不再追究。這次遭貶,是因諸武恨他投附太子,共同揭發他的兄弟冒官之罪,才受到連累。臨行,仍蒙太后召見。頊流涕説:“臣今遠離朝廷,永無再見之日,希望再講幾句話。”太后讓他坐,讓他講,頊問:“將水與土合成一塊泥,此泥有爭乎?”太后説:“無爭。”頊又問:“分泥一半為佛,一半為天尊,有爭乎?”太后答:“這就有爭了。”頊於是叩頭説:“宗室(李氏)、外戚(武氏)各守本分,則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諸武都巳封王),這是陛下造成他們將來的必爭之勢,臣恐兩不得安哩!”太后説:“朕亦知之,但事巳如此,無可奈何。”
陸元方聞大事、焚奏稿
聖歷三年(700)臘月(周曆二月),太后問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陸元方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聞;民間細事,不足煩聖聽。”由是忤太后意,罷為司禮卿。按:漢相陳平、丙吉都以不問細事而著名,元方乃因只聞大事而獲譴,此武則天與漢文、漢宣不同處。
以斛瑟羅鎮碎葉
先是垂拱二年(686),授西突厥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鈐衞將軍兼濛池都護,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天授元年(690)拜斛瑟羅左衞大將軍,改封竭忠事主可汗,仍賜濛池都護。自是而後,斛瑟羅實已徙居內地,不敢還蕃。至聖歷三年(700)臘月,仍其“可汗”、“都護”之名,增授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使鎮碎葉。蓋是時西突厥十姓之地及碎葉城已為突騎施烏質勒所據,中朝欲與突騎施爭,仍須假斛瑟羅之名以資號召。
以宣超為烏地也拔勤忠可汗
吐谷渾青海王諾曷缽於垂拱四年(688)卒於靈州之安樂州,其子忠嗣。忠卒,其子宣超嗣,均兼安樂州刺史。其留居青海之殘部亦多叛吐蕃內附,聖歷二年(699)七月一千四百帳來;三年三月,宣超入朝,則天仍使襲烏地也拔勤忠可汗。“勤忠”,《舊唐書·西戎傳》作“勒豆”。
改元久視
聖歷三年(700)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所費鉅萬,三年始成。太后服之,疾小愈。五日,赦天下,改元久視。“久視”即長生不老之意,詞出《老子》。
改控鶴監為奉宸府
久視元年(700)六月,改控鶴監為奉宸府,以原控鶴監張易之為奉宸令,監、府之名雖異,然同為近幸宿衞之所則不變。太后每內殿曲宴,輒引諸武、二張飲博嘲謔,無復君臣上下之禮。且多選美少年為奉宸供奉。有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寵已有易之、昌宗,近聞右監門衞長史侯祥等自為媒炫,露醜無恥,以求入奉宸供奉。無禮無儀,滿朝皆知。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慰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之。”賜彩百段。諸少年以張昌宗最美好,武三思奏昌宗乃周仙人王子晉轉世,太后為之幸緱山子晉祠,撰《昇仙太子碑》。又常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於控鶴監中,以彷佛王子晉,並使朝中文士賦詩以美之。
姓薛者皆注官
二張勢焰可熾。其弟昌儀為洛陽令,欲有所託,無人不從。嘗早朝,途中遇一選人(求官者)姓薛,以金五十兩並狀(簡歷)攔其馬而賂之。昌儀受金,至朝堂以狀授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張錫(其人不久拜相),數日後,錫失其狀,以問昌儀,昌儀罵曰:“不懂事的傢伙!我也記不得。只要是姓薛的,你就批准給官做就是了。”錫害怕,回到部裏,找出登記求官而又姓薛的六十多人,一齊註冊授官。
狄仁傑善用降將
先是契丹大將李楷固、駱務整都有勇力,善用兵,萬歲通天和神功時(696至697)曾助李盡忠孫萬榮屢敗武周兵,太后憾之。及李、孫敗死,二人皆來降,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誅之。狄仁傑奏曰:“楷固等皆驍勇絕倫,能盡力於其主,必能盡力於我,若待之以恩,定皆為我用。”奏請赦之,其親族皆勸阻,仁杰曰:“苟利於國,不怕連累。”太后重其言,赦二人罪。仁杰又請授之官,於是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以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率兵擊契丹餘黨。一、二年中,悉平之。久視元年(700)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在洛陽告成縣三陽宮),太后喜,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大將軍,封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會宴,舉杯祝仁杰曰:“公之功也。”仁杰答曰:“此乃陛下能擇善,將帥肯盡力,臣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唐休璟破吐蕃於洪源谷
吐蕃贊普器弩悉弄既滅論欽陵,復惡其弟贊婆歸附中國,久視元年(700)閏七月,遣將麴莽布支寇涼州(今武威),圍昌松(今甘肅古浪西),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在古浪)。麴莽布支兵甲鮮華,官軍懼。休璟謂諸將曰:“吐蕃論欽陵等既死,麴莽布支新為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看起來兵甲鮮華,好象精鋭,其實很易對付。請看我為你們一舉擊破之。”於是披甲騎馬先上陣(休璟舉明經,是儒生出身),六戰皆捷,吐蕃奔潰,斬首一千五百級,獲其二副將而還。
狄仁傑諫造大像
久視元年(700)八月,武后欲造大佛像,命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狄仁傑上疏諫,説:“今之伽藍(僧寺),規模勝於宮殿,雖命僧尼出錢,百不抵一。明説不括百姓,其實萬難做到。”“近年水旱成災,邊境時有徵戰,造像既費官財,施工又耗民力,一旦國家有難,便無人財可救。”疏又云:“梁武、簡文列剎盈衢(即遍地都是寺廟),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即到處都是僧尼),豈有勤王之師!”“況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民,以存虛飾!”太后覽疏,只得説:“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遂罷其事。
阿悉吉薄露叛
阿悉吉(吉,又作結)乃西突厥弩失畢部落五俟斤(官名)之一;薄露,人名。世居碎葉川,久視元年(700)叛周,朝廷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御史封思業共討之。軍至碎葉城(地今蘇聯巴爾喀什湖之西),薄露乘夜自城旁搶掠而逃,思業親率騎兵追之,反為所敗。揚名乃引斛瑟羅舊部(去年以斛瑟羅遙鎮碎葉)攻其城,十多天不克。九月,薄露詐降,思業誘而斬之,遂俘其殘部。
仁杰(630至700)字懷英,太原人。舉明經。高宗初,累遷大理丞,斷獄精明而平恕。充江南巡撫使,毀淫祠一千七百所。為豫州刺史,救活越王貞叛案不當死者兩千餘人,所至百姓皆愛之。武后時,屢蹶屢起。天授二年入相,為來俊臣誣陷入獄,密使其子訴於武后,得免死,貶彭澤令。神功元年復以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在位時,調和武后母子,使廬陵王得還,再存唐祚。尤知人善任,武后嘗問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杰問:“不知陛下如何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仁杰對曰:“文學之士,如蘇味道李嶠都已為相。陛下如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太后乃擢柬之為洛州司馬(自大州長史進神都司馬),品級相近,然由遠而近,由外而內,故曰“擢”,數日,太后又向仁杰索佳士,對曰:“前薦張柬之,猶未用也。”太后曰:“已擢官矣。”對曰:“臣所薦乃宰相,非司馬。”乃遷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用為相,卒復唐室。又嘗薦姚崇敬暉桓彥範等數十人,皆為名臣。或謂仁杰曰:“天下桃李(指人才),盡在公門矣。”仁杰答:“薦賢為國,非為私也。”仁杰能面折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嘗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太后觀葬舍利(佛火化骨殖),太后許之。仁杰謂佛乃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皇帝);且山路險狹,非萬乘(皇帝)所宜往,因跪而阻之。太后不得已,中道返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仁杰屢以老病乞休,太后不許。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值(宰相應值夜班),戒宰相同僚(唐宰相同時有正副多人)曰:“如非軍國大事,不可煩勞狄公。”久視元年(700)九月二十六日卒於任。太后泣曰:“朝堂空矣!”此後朝廷如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新唐書,本傳》作“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睿宗時,追封梁國公。新舊《唐書》皆有傳,後人輯有《狄梁公集》。
複用夏正
久視元年(700)十月十日,武后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以一月為正月。按自載初元年(689)行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周曆正月,以夏曆正月為周曆一月,已逾十年,至是廢。
韋安石面折二張
久視元年(700)十月十三日以文昌右丞韋安石為鸞台侍郎同平章事。時武三思張易之兄弟受寵用事,眾多屈從,安石獨屢面折之。嘗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數人在座同博(“博”,唐代指賭下圍棋),安石跪奏太后曰:“商賈賤類,不應參加此會。”命左右侍從逐出之。滿座皆失色,太后以其言直,只得慰勉。當時陸元方也在座,退而對人説:“此是真宰相,非我輩所能及。”
突厥掠隴右諸監馬
默啜與子既自立為大、小可汗,擾中國日急。武后於聖歷二年(699)四月以魏元忠檢校幷州長史,充天兵軍(駐太原)大總管以御幽並;久視元年(700)十月改以魏元忠為蕭關道(今寧夏固原)大總管以守朔方,然同年十二月突厥仍乘虛掠隴右(今蘭州、西寧一帶)諸監馬(監中所養官馬)萬餘匹而去。
開屠
則天崇佛,佛戒殺生,如意元年(692)五月,始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當時江淮旱,民不得采捕魚蝦,餓死者甚眾。右拾遺張德生男三日,私殺羊會同僚,尚為人所告。然此禁至久視元年(700)猶未解。歲末,鳳閣舍人崔融上言,以為“割烹犧牲,弋獵禽獸,聖人著之典禮,不可廢闕。”(此謂祭祀必須宰牲)“江南食魚,河西食肉,一日不可無。”(此謂人民必須肉食)況“貧賤之人仰屠為生,犯禁者雖日戮一人,終不能絕。”(此謂人將冒死犯禁)結論是“為政者苟順《月令》,合《禮經》,自然物遂其生,人得其性矣。”疏上,復開屠禁,祠祭用牲牢如故。
新開馬頰河
久視元年(700)河北德州平昌縣(今德州市東德平鎮一帶)開馬頰河。此河又名篤馬河,非《禹貢》“九河”之馬頰河也,故號“新河”,今存。

700年通鑑記載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久視元年(庚子,公元700年)
正月,戊寅,內史武三思罷為特進、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頊貶安固尉。
太后以頊有幹略,故委以腹心。頊與武懿宗爭趙州之功於太后前。頊魁岸辯口,懿宗短小傴僂,頊視懿宗,聲氣凌厲。太后由是不悦,曰:“頊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詎可倚邪!”他日,頊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污朕匕首邪!”頊惶懼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諸武怨其附太子,共發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貶。
辭日,得召見,涕泣言曰:“臣今遠離闕庭,永無再見之期,願陳一言。”太后命之坐,問之,頊曰:“合水土為泥,有爭乎?”太后曰:“無之。”又曰:“分半為佛,半為天尊,有爭乎?”曰:“有爭矣。”頊頓首曰:“宗室、外戚各當其分,則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此陛下驅之使他日必爭,兩不得安也。”太后曰:“朕亦知之。然業已如是,不可何如。”
臘月,辛巳,立故太孫重潤為邵王,其弟重茂為北海王。
太后問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陸元方以外事,對曰:“臣備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聞;人間細事,不足煩聖聽。”由是忤旨。庚寅,罷為司禮卿。
元方為人清謹,再為宰相,太后每有遷除,多訪之,元方密封以進,未嘗漏露。臨終,悉取奏稿焚之,曰:“吾於人多陰德,子孫其未衰乎!”
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鎮碎葉。
丁酉,以狄仁傑為內史。
庚子,以文昌左丞書巨源為納言。
乙巳,太后幸嵩山;春,一月,丁卯,幸汝州之温湯;戊寅,還神都。作三陽宮於告成之石淙。
二月,乙未,同鳳閣鸞台三品豆盧欽望罷為太子賓客。
三月,以吐谷渾青海王宣超為烏地也拔勤忠可汗。
夏,四月,戊申,太后幸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車駕觀葬舍利,太后許之。狄仁傑跪於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譎,直欲邀致萬乘,以惑遠近之人耳。山路險狹,不容侍衞,非萬乘所宜臨也。”太后中道而還,曰:“以成吾直臣之氣。”
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長生藥,三年而成,所費鉅萬。太后服之,疾小瘳。癸丑,赦天下,改元久視;去天冊金輪大聖之號。
六月,改控鶴為奉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太后每內殿曲宴,輒引諸武、易之及弟秘書監昌宗飲博嘲謔。太后欲掩其跡,乃命易之、昌宗與文學之士李嶠等修《三教珠英》於內殿。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晉後身。太后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於庭中;文士皆賦詩以美之。太后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內供奉,右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寵有易之、昌宗,足矣。近聞左監門衞長史侯祥等,明自媒炫,醜慢不恥,求為奉宸內供奉,無禮無儀,溢於朝聽。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賜彩百段。
易之、昌宗競以豪侈相勝。弟昌儀為洛陽令,請屬無不從。嘗早朝,有選人姓薛,以金五十兩並狀邀其馬而賂之。昌儀受金,至朝堂,以狀授天官侍郎張錫。數日,錫失其狀,以問昌儀,昌儀罵曰:“不了事人!我亦不記,但姓薛者即與之。”錫懼,退,索在銓姓薛者六十餘人,悉留注官。錫,文瓘之兄之子也。
初,契丹將李楷固,善用䌈索及騎射、舞槊,每陷陳,如鶻入烏羣,所向披靡。黃麞之戰,張玄遇、麻仁節皆為所䌈。 [1]  又有駱務整者,亦為契丹將,屢敗唐兵。及孫萬榮死,二人來降。有司責其後至,奏請族之。狄仁傑曰:“楷固等並驍勇絕倫,能盡力於所事,必能盡力於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奏請赦之。所親皆止之,仁杰曰:“苟利於國,豈為身謀!”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請與之官,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 [1]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杰曰:“公之功也。”將賞之,對曰:“此乃陛下威靈,將帥盡力,臣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閏月,戊寅,車駕還宮。
己丑,以天官侍郎張錫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鸞台侍郎、同平章事李嶠罷為成均祭酒。錫,嶠之舅也,故罷嶠政事。
丁酉,吐蕃將麴莽布支寇涼州,圍昌松,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麴莽布支兵甲鮮華,休璟謂諸將曰:“諸論既死,麴莽布支新為將,不習軍事,諸貴臣子弟皆從之,望之雖如精鋭,實易與耳,請為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陳,六戰皆捷,吐蕃大奔,斬首二千五百級,獲二裨將而還。
司府少卿楊元亨,尚食奉御楊元禧,皆弘武之子也。元禧嘗忤張易之,易之言於太后:“元禧,楊素之族;素父子,隋之逆臣,子孫不應供奉。”太后從之,壬寅,制:“楊素及其兄弟子孫皆不得任京官。”左遷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貝州刺史。
庚戌,以魏元忠為隴右諸軍大使,擊吐蕃。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錢以助其功。狄仁傑上疏諫,其略曰:“今之伽藍,制過宮闕。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又曰:“遊僧皆託佛法,詿誤生人;裏陌動有經坊,闤闠亦立精舍。化誘所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又曰:“梁武、簡文舍施無限,及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列剎盈衢,無救危亡之禍,緇衣蔽路,豈有勤王之師!”又曰:“雖斂僧錢,百未支一。尊容既廣,不可露居,覆以百層,尚憂未遍,自餘廊宇,不得全無。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存虛飾?”又曰:“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遂罷其役。
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將軍田揚名、殿中侍御史封思業討之。軍至碎葉,薄露夜於城傍剽掠而去,思業將騎追之,反為所敗。揚名引西突厥斛瑟羅之眾攻其城,旬餘,不克。九月,薄露詐降,思業誘而斬之,遂俘其眾。
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嘗從太后遊幸,遇風吹仁杰巾墜,而馬驚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執其鞚而系之。仁杰屢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許。入見,常止其拜,曰:“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太后嘗問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誰可者?”仁杰曰:“未審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為將相。”仁杰對曰:“文學緼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必欲取卓犖奇才,則有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為洛州司馬。數日,又問仁杰,對曰:“前薦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遷矣。”對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乃遷秋官侍郎;久之,卒用為相。仁杰又嘗薦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御史曲阿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仁杰曰:“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初,仁杰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生祠。後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患,人遂毀其像焉。冬,十月,辛亥,以魏元忠為蕭關道大總管,以備突厥。
甲寅,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赦天下。
丁巳,納言韋巨源罷,以文昌右丞韋安石為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安石,津之孫也。時武三思、張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數面折之。嘗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數人在座同博。安石跪奏曰:“商賈賤類,不應得預此會。”顧左右逐出之,座中皆失色;太后以其言直,勞勉之,同列皆歎服。
丁卯,太后幸新安;壬申,還宮。
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隴右諸監馬萬餘匹而去。
時屠禁尚未解,鳳閣舍人全節崔融上言,以為:“割烹犧牲,弋獵禽獸,聖人著之典禮,不可廢闕。又,江南食魚,河西食肉,一日不可無;富者未革,貧者難堪,況貧賤之人,仰屠為生,日戮一人,終不能絕,但資恐喝,徒長奸欺。為政者苟順月令,合禮經,自然物遂其生,人得其性矣。”戊午,復開屠禁,祠祭用牲牢如故。
參考資料
  • 1.    [宋]司馬光 編著;[元]胡三省 音注.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唐紀二十二·則天后久視元年(七〇〇).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