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53年

鎖定
公元253年, 農曆癸酉年(雞年),曹魏嘉平五年;蜀漢延熙十六年;東吳建興二年。東吳太傅諸葛恪伐魏,兵敗而回,被孫峻所殺,孫峻成為東吳權臣。蜀漢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第六次北伐,第一次率領數萬人北伐,曹魏徵西將軍和雍州刺史陳泰盡起曹魏西北軍應戰,姜維最後糧盡而退。詳見姜維北伐
中文名
公元253年
農    曆
癸酉年
事    件
諸葛恪攻魏合肥新城
性    質
時間

253年基本概況

公元253年, 農曆癸酉年,嘉平五年,延熙十六年,建興二年。
吳太傅諸葛恪不顧諸臣勸阻,發兵二十萬攻魏。兵敗而回,被孫峻所殺,自此孫峻專吳國政。姜維第六次北伐,糧盡而退。
253年,瓦勒良任命兒子伽裏恩努斯為共治者,授予其“凱撒”頭銜,分別統治帝國的東、西部地區。 [6] 

253年歷史紀事

諸葛恪攻魏合肥新城
吳建興二年、魏嘉平五年(253)三月,吳太傅諸葛恪不顧諸臣勸阻,發兵二十萬攻魏。四月,至淮南郡(今安徽壽縣)。五月,依諸將計,還軍圍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揚州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守新城逾月,死者過半,城將陷,偽許次日降,吳兵退。張特連補缺修牆,次日堅守不降,吳人大怒,攻之,不能拔。時正值炎署,吳士兵疲勞,疾疫流行,病者大半,死傷塗地。諸葛恪恥城不下,遷怒部將,士卒皆怨。魏太尉司馬孚援軍二十萬趕至新城,知吳兵已疲,乃進兵。七月,諸葛恪引軍還。吳軍傷亡慘重,而恪晏然自若,由是吳人怨恪。
姜維第六次北伐
蜀延熙十六年(253)四月,衞將軍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魏南安(今甘肅隴西東)。魏令徵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盡起關中兵和雍涼兵十餘萬解南安之圍。陳泰進至洛門(今甘肅武山、甘谷間),姜維糧盡退兵。 [1] 
吳孫峻殺諸葛恪
吳建興二年(253)十月,武衞將軍孫峻以吳人多嫌怨諸葛恪,乃構恪欲為變,與吳帝孫亮設謀,置酒請恪,伏兵帷帳內。散騎常侍張約、朱恩密信與恪,謂當日張設非常,疑有他故。恪以信示滕胤,胤勸恪還,恪道:“峻小兒何能為,恐借酒食毒人耳。”乃帶劍入。飲自帶酒。峻稱有詔收諸葛恪,乃於座中刀殺之。夷其三族。恪時年五十一歲。屬外甥都饗侯張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諸葛恪(203—253),字元遜,諸葛瑾長子。少聰慧知名,孫權見而稱奇,對諸葛瑾説:“藍田生玉真不虛也。”拜騎都尉,遷中庶子轉左輔都尉。吳嘉禾三年(234)諸葛恪自請鎮壓山越,三年還,得兵四萬,因功拜威北將軍、封都鄉侯。陸遜卒,恪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今湖北鄂縣)。孫權臨卒,召恪為太子太傅,使統軍國大事。恪被殺後,葦蓆裹身,投之建業城南之石子崗,後為原部吏收葬。
孫峻專吳國政
吳建興二年(253)十月,以孫峻為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封富春侯。自此孫峻專吳國政。
吳改年為五鳳元年
吳建興二年(253)十一月,在春申(今地不詳,或即今上海西部)五次出現大鳥,吳遂改年為五鳳元年。

253年文化紀事

韋誕卒
韋誕(179——253),字仲將,京兆人。魏書法家、文學家。漢建安(196——220)中,為郡上計吏,特拜郎中,稍遷侍中中書監。魏太和(227——233)中,曾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遷大鴻臚卿,以光祿大夫遜位。韋誕有文才,善辭章,孔融稱其“懿性貞實,文敏篤誠”。誕書法精妙,尤善篆書,魏室寶器銘題,皆誕所書。有集三卷,已佚。今存《敍志賦》、《景福殿賦》及《皇后親蠶賦》等文。另有《筆方》一文,敍述製作毛筆的文法,頗為後世所重。

253年雜譚逸事

郭修刺殺費褘
蜀延熙十六年(253)正月初一,大將軍費褘與諸將大會於漢壽(今四川劍閣東北嘉陵江東岸),歡飲沉醉,被魏降將郭修(一作偱、循)刺殺。郭修(?——253),字孝先,原為魏中郎將。蜀延熙十三年冬姜維攻魏西平(今青海西寧),被擒降蜀,蜀以其為左將軍。魏詔追封修為長樂鄉侯。費褘(?——253),字文偉,江夏黽(今河南羅山西南)人。初任蜀太子舍人,遷庶子。劉禪即位,褘為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重。以詔信校尉使吳,孫權亦甚重之。還遷為侍中。累遷參軍、中護軍、司馬。諸葛亮卒後,褘為後軍師,代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蜀延熙七年,假節領兵在興勢(今陝西洋縣)大敗魏軍。封成鄉侯,領益州刺史。費褘為蜀“四相”(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之一,為官清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於常人。但因為壓制姜維北伐,導致蜀漢失去北伐良機, [2]  253年後,即便有“時蜀官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和“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聞名”的姜維拼盡全力也回天乏術 [3]  ,從上帝角度看,費禕可是曹魏滅蜀漢的第一功臣。卒諡敬侯。費褘被刺殺的幾年前,張嶷曾經寫信給費褘,勸説他不要待人過於寬厚,不加防備,以免重倒古人來歙和岑彭被刺的覆轍,但費禕卻沒有把這件事放到心上,致使有如此下場。 [4] 
吳廢齊王孫奮為庶人
吳建興二年(253)十一月,齊王孫奮聞諸葛恪死,於南昌 移住蕪湖,欲至建業觀變。傅相謝慈等諫奮,奮殺之。廢孫奮為庶人,徙章安縣(今浙江椒江)。

253年出生逝世

諸葛恪為孫和妃張氏之舅。恪秉吳政,使人傳言張妃,謂當使勝他人。此言泄露。諸葛恪又有遷都武昌之意,民間或傳言恪欲迎孫和為帝。吳建興二年(253)十一月,諸葛恪被殺,丞相孫峻因此奪孫和長沙王璽綬,徙和於新都(今浙江淳安西北),又遣使者追賜死,張妃亦自殺。孫和(224——253),字子孝、孫權第三子。以兄孫登孫慮早卒,於吳赤烏五年(242)立為太子。後因與同母弟魯王霸不合,致朝臣分黨,孫權遂殺孫霸,徙孫和於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吳太元二年(252)正月,封南陽王。吳永安七年(264),和子皓即帝位,追諡父和為文皇帝,改葬明陵。 [5] 
嵇紹出生,字延祖,譙國銍縣人(今安徽宿州),晉朝大臣,官至侍中,其父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