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52年

鎖定
公元252年,農曆壬申年(猴年),該年是農曆閏年,閏四月。
吳國孫權去世,孫亮繼位。諸葛恪孫弘,徙吳諸王。諸葛恪會眾築東興大堤,東興之戰,打敗魏軍。
中文名
公元252年
農    曆
壬申年
事    件
諸葛恪孫弘
性    質
時間

252年中國紀年

252年 農曆壬申年,蜀漢延熙十五年,吳太元二年、神鳳元年、建興元年,魏嘉平四年。
孫權去世,孫亮繼位。諸葛恪孫弘,徙吳諸王。諸葛恪會眾築東興大堤,東興之戰

252年歷史紀事

  • 吳改元神鳳
吳太元二年(252)二月,吳改是年為神鳳年,大赦。
  • 吳行世襲領兵制
孫權統治東吳期間(200——252),為換取世家大族支持,逐漸形成了世襲領兵制。他允許將領握有私兵,並且還不斷將士兵賜給將領。諸將皆世襲,父死子代,兄終弟及。這種士兵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士兵奉將領為主人,將領視士兵為私屬。這些士兵最初用來作戰,後逐漸演變為戰時作戰,平時為將領從事生產的人半生產奴隸。故在吳國,領兵多少成為地位象徵,授兵成為一種賞賜。搜剿山越所得兵員,常在諸將間進行分配。這種逐漸形成的制度,至吳亡後(280)結束,史稱“世襲領兵制”或“世兵世將制”。
  • 吳行復客制
孫權統治東吳期間(200——252),為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時常把一定數量的編户農民和屯田農民賜給有功將領,所賜人户不給國家繳租服役,依附於被賜將領。逐漸成為吳國的一種常例,稱為“復客制”。吳亡後(280),被西晉“蔭客制”所取代。
  • 諸葛恪殺孫弘
吳神鳳元年(252)四月,孫權卒,吳中書令孫弘素與諸葛恪不合,恐恪害己,乃秘不發喪,欲矯詔殺諸葛恪。侍中孫峻以此事告恪。恪乃請孫弘議事,於座中殺之。
  • 孫亮即位,改元建興
吳神鳳元年(252)四月,大帝孫權少子孫亮即吳皇帝位,年十歲。大赦,改是年為建興元年。
  • 諸葛恪除校官等
吳建興元年(252)閏四月,吳帝孫亮以諸葛恪為太傅,滕胤為衞將軍,呂岱為大司。諸葛恪乃命罷除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專事“視聽”之校官,廢除關税。吳人皆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 諸葛恪徙吳諸王
吳建興元年(252)閏四月,太傅諸葛恪因吳諸王有居沿江軍事重鎮者,乃自武昌徙齊王孫奮至豫章(今江西南昌),自虎林(今安徽貴池西)徙琅邪王孫休至丹陽(今江蘇南京)。孫奮不肯徙,諸葛恪以魯王霸被誅事戒之。奮懼,乃移南昌。
  • 吳築東興大堤
吳建興元年(252)十月,太傅諸葛恪會眾築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大堤,左右兩端結山築城,以將軍全端、都尉留略各領千人分駐西、東兩城,以防魏兵。
  • 東興之戰
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252)十二月,魏大將軍司馬師採納鎮東將軍諸葛誕之策,令徵南大將軍王昶攻吳南郡,鎮南將軍毋丘儉攻吳武昌,以牽制長江上游吳兵;然後以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率眾七萬攻吳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吳太傅諸葛恪率兵四萬,晝夜兼行往救。魏軍至東興,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不下。時天寒下雪,胡遵等正置酒高會,吳冠軍將軍丁奉率所部三千兵趕到。見魏前部兵少,丁奉謂士卒:“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遂使兵解甲,去長兵器矛、戟,但頭盔刀盾,倮身沿堤前進。魏兵望之,大笑之,不加防備。吳兵登堤,鼓譟而前,攻破魏前營。吳將呂據等繼至。魏兵驚擾散逃,前部督韓綜、樂安(今山東博興西南)太守桓嘉皆戰死,傷亡數萬。吳獲牛馬騾驢各以千數,資器堆積如山。韓綜原為吳將,其父韓當卒後,叛降魏,孫權常切齒恨之。諸葛恪乃命以其首祭告孫權廟。次年正月,王昶、毋丘儉聞胡遵等敗,皆燒營退兵。
  • 郭循謀刺後主
當初,蜀漢的姜維進攻西平,俘獲了中郎將郭循,蜀漢任命他為左將軍。郭想要刺殺漢後主,卻沒接近的機會。他常常借上壽之機,一邊跪拜,一邊往前靠近,卻被左右侍衞所遏止,刺殺的目的未能達到。

252年文化紀事

  • 康僧鎧譯經
魏嘉平四年(252),西哉康居沙門康僧鎧(一説為天竺僧)至洛陽,譯出宣傳在家居士學出家之戒的《鬱伽長者經》(又名《在家出家菩薩戒經》)一卷、宣傳西方彌陀淨土信仰的《無量壽經》二卷。後者被後世佛教淨土宗奉為“淨土三大部”經典之一,影響較大。
  • 吳潘後被害死
吳潘皇后性剛戾。吳神鳳元年(252)二月,孫權病,潘後使人問中書令孫弘呂后專制故事。諸宮人不勝其虐,伺其侍疾疲勞,昏睡時共縊殺之,託言中惡。後事泄,坐死者六七人。潘後,會稽句章(今浙江餘姚東南)人。父為吏,坐法死。潘後與其姊俱輸織室為婢,孫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宮,生子孫亮。死後與孫權合葬蔣陵。

252年出生逝世

252年孫權卒

吳神鳳元年(252)四月,吳帝孫權病卒,年七十一歲。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漢長河太守孫堅次子,吳侯孫策第。年十五,即為陽羨(今江蘇宜興南)長,曾隨兄孫策攻劉勳、黃祖。漢建安五年(200)孫策卒,權繼領其眾,拜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據有江東六郡(會稽、丹揚、吳郡、豫章、廬陵、廬江)。在張昭、周瑜等輔佐下,安撫將卒,聘求名士,討叛逆,平山越,穩定東吳局勢。漢建安十三年,與劉備聯合,赤壁一戰,大敗曹操,鞏固了孫吳政權。不久,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南郡,佔有三峽以東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夷陵一戰,大敗蜀軍,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吳黃武元年(222),孫權自稱吳王,改元黃武。吳黃龍元年(229)權稱帝,國號吳,都建業。孫權在位期間,依靠江東顧、陸、朱、張四大世族,施行世襲領兵制和復客制,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搜剿山越,在其地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卒諡大皇帝,廟號太祖,葬蔣陵(今江蘇南京梅花山)。

252年應璩卒

應璩(190——252),字休璉,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應易弟。歷仕魏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為散騎常侍。曹芳時遷侍中、大將軍長史。曾作詩諷諫曹爽,多切時要。復為侍中,掌著作。璩博學能文, 善為收牘,工詩。曾作五言詩百餘篇,多亡佚。《百一詩》為其代表作。今存《與侍郎 曹長思書》、《與從弟君功君胄書》、《與滿公琰書》、《與方川長岑文瑜書》等書信。原有集十卷,已佚,有《應休璉集》輯本。

252年杜恕卒

杜恕(198——252),字務伯,京兆杜陵人,魏尚書僕射杜畿子。太和(227——233)中以大臣子,擢拜散騎侍郎,遷黃門侍郎,出為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太守,數年後轉趙國(今河北高邑西南)相,以病去官。復為河東(今山西夏縣東北)太守,遷淮北都督護軍,復以病去官。不久,拜御史中丞,以與朝臣不諧,出為幽州刺史,加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桓校尉。魏嘉平元年(249),州斬殺鮮卑大人子從人一,未上表奏告,被劾奏,下廷尉依法當死,以其父杜畿因公淹死,免為庶人,徙章武郡(今河北大城)。卒於徙所。著《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今存《考課非世要疏》、《勿令州郡典兵疏》等奏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