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29年

鎖定
公元229年, 農曆己酉年(雞年) ,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七年,吳大帝孫權黃龍元年。
諸葛亮派遣部將陳式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孫權稱帝,蜀漢遣使來賀東吳,締結吳蜀同盟,建立”中分天下“的盟約,孫權遷都建業。
中文名
公元229年
外文名
Two hundred and twenty-nineyears
農    曆
己酉
事    件
孫權稱帝
世    紀
1世紀

229年歷史紀事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七年(229)春天,諸葛亮遣陳式(一説陳戒)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主力軍向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臨,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佔領二郡。之後,諸葛亮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然後留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因成功奪取二郡,劉禪再次恢復諸葛亮為丞相。至冬天,諸葛亮徙府營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築漢、樂二城,加強漢中防守。
春季,蜀漢諸葛亮派遣部將陳式攻打武都、陰平二郡,率領州刺史郭淮領兵前去相救。諸葛亮親自抵達建威城,郭淮退去,諸葛亮於是攻下二郡回師,後主又委諸葛亮為丞相。
孫權稱帝
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七年四月丙申,孫權武昌(今湖北鄂州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史稱東吳大帝。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第22世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建安五年(200),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時年18歲。建安十三年(208),孫權與劉備聯盟,於赤壁擊敗曹操,遂使天下三分之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孫權呂蒙率東吳大軍攻佔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得到大大增加。魏文帝黃初三年、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二年(222),孫權吳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魏明帝曹叡太和三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七年(229),於武昌(今湖北鄂州鄂城)稱帝,正式建立吳國。九月,遷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三國鼎立正式形成,中國真正進入到了“分裂”的三國時代。
蜀漢遣使來賀東吳
蜀漢派陳震來賀孫權,締結吳蜀同盟,建立”中分天下“的盟約。
陳震(? -235),字孝起,荊州南陽人氏。原為袁紹手下謀士,曾為劉備聯絡關羽袁紹死後,投奔劉備

229年逝世

趙雲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蜀漢著名武將。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228),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病逝。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後主劉禪景耀四年追諡其為順平侯。
陳脩
陳脩(?-229),三國東吳將領,陳武之子。

229年《資治通鑑》記載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三年(己酉,公元二二九年)
春,漢諸葛亮遣其將陳戒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建威,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漢主復策拜亮為丞相
夏,四月,丙申,吳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吳主歸功周瑜。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吳主追尊父堅為武烈皇帝,兄策為長沙桓王,立子登為皇太子,封長沙桓王子紹為吳侯。以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陳表翼正都尉,而謝景、範懼、羊慎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太子使侍中胡綜作《賓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精識時機,達幽究微,則顧譚;凝辯宏達,言能釋結,則謝景;究學甄微,遊夏同科,則範懼。”羊道私駁綜曰:“元遜才而疏,子嘿精而很,叔發辯而浮,孝敬深而狹。”道卒以此言為恪等所惡,其後四人皆敗,如道所言。
吳主使以並尊二帝之議往告於漢。漢人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丞相亮曰:“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伏與吳盟,皆應權通變,深思遠益,非若匹夫之忿者也。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已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僭逆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衞尉陳震使於吳,賀稱尊號。吳主與漢人盟,約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漢,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張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户。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後漢使來,稱漢德美,而羣臣莫能屈,吳主嘆曰:“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復自誇乎!”明日,遣中使勞問,因請見昭,昭避席謝,吳主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吳主辭謝焉。
元城哀王禮卒。
六月,癸卯,繁陽王穆卒。
戊申,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帝,夫人吳氏曰高皇后。
秋,七月,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正統而奉公義,何得復顧私親哉!漢宣繼昭帝后,加悼考以皇號;哀帝以外籓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時期,既尊恭皇,立廟京都,又宏籓妾,使比長信,敍昭穆於前殿,並四位於東宮,僭差無度,人神弗祐,而非罪師丹忠正之諫,用致丁、傅焚如之禍。自是之後,相踵行之。昔魯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國非度,譏在華元。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為戒,後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統,則當明為人後之義;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幹正統,謂考為皇,稱妣為後,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著於令典!”
九月,吳主遷都建業,皆因故府,不復增改,留太子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使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並掌荊州豫章二郡事,董督軍國。南陽劉廙嘗著《先刑後禮論》,同郡謝景稱之於遜,遜呵景曰:“禮之長於刑久矣;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君今侍東宮,宜遵仁義以彰德音,若彼之談,不須講也!”太子與西陵都督步騭書,求見啓誨,騭於是條於時事業在荊州界者及諸僚吏行能以報之,因上疏獎勸曰:“臣聞人君不親小事,使百官有司各任其職,故舜命九賢,則無所用心,不下廟堂而天下治也。故賢人所在,折衝萬里,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願明太子重以經意,則天下幸甚!”
張紘還吳迎家,道病卒。臨困,授子靖留箋曰:“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非無忠臣賢佐也,由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據自然之勢,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歡,無假敢於人,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離則有釁,巧辯緣間,眩於小忠,戀於恩愛,賢愚雜錯,黜陟失敍,其所由來,情亂之也。故明君寤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則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矣!”吳主省書,為之流涕。
冬,十月,改平望觀曰聽充觀。帝常言:“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斷大獄,常詣觀臨聽之。初,魏文侯師李悝著《法經》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蕭何定《漢律》,益為九篇,後稍增至六十篇。又有《令》三百餘篇、《決事比》九百六卷,世有增損,錯糅無常,後人各為章句,馬、鄭諸儒十有餘家,以至於魏。所當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餘言,覽者益難。帝乃詔但用鄭氏章句。尚書衞覬奏曰:“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縣命而選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敝,未必不由此也。請置律博士。”帝從之。又詔司空陳羣、散騎常侍劉邵等刪約漢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百八十餘篇,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
十一月,洛陽廟成,迎高、太、武、文四神主於鄴。
十二月,雍丘王植徙封東河。
漢丞相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城於沔陽,築樂城於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