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

鎖定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是2024年2月28日,自然資源部發佈的。《公報》顯示,2023年,自然資源系統圍繞“兩統一”職責,堅持“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工作定位,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可圈可點的新突破、新成效。 [2] 
中文名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
發佈單位
自然資源部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發佈信息

2024年2月28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公報內容

《公報》顯示,2023年,自然資源系統圍繞“兩統一”職責,堅持“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工作定位,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可圈可點的新突破、新成效。
自然資源概況方面,《公報》顯示,根據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全國共有耕地12758.0萬公頃、園地2011.3萬公頃、林地28354.6萬公頃、草地26428.5萬公頃、濕地2356.9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596.8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18.6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29.6萬公頃。截至2022年末,全國已發現礦產資源173種。2022年,我國地下水儲存量520985.8億立方米。
嚴守資源安全底線方面,《公報》顯示,全國耕地總量連續淨增長,實現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確定的18.65億畝耕地保護目標,守住了耕地紅線。2023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1105.0億元,新發現非油氣礦產地124處,圈定找礦遠景區112個,提交可供商業勘查找礦靶區102個。202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668起,全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27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524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方面,《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除2017年已獲批覆的北京、上海規劃外,所有省級規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均已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其中江蘇、廣東、寧夏等17個省級規劃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全國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和重點城市規劃實施情況年度體檢評估顯示,2023年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分別保持在18.65億畝和15.46億畝以上,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公報》顯示,2023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4.9萬公頃,同比減少2.1%。全年出讓國有建設用地25.5萬公頃,同比下降17.1%;出讓成交價款5.1萬億元,同比下降16.4%。截至2023年末,全國現有探礦權12173個,全年新立探礦權459個,其中以“招拍掛”方式出讓探礦權367個,佔探礦權出讓總量的80.0%。2023年,深入推進實施“十三五”以來部署的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70多萬公頃;支持沿海城市實施17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共整治修復海岸線1680公里,濱海濕地5萬多公頃。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截至2023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資金累計達3500億元。
維護資源資產權益方面,《公報》顯示,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有序推進,完成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和武夷山、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登簿。完成9個海域、164個無居民海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1個自然保護地、1個國際重要濕地、26個河流湖泊、1個礦區等共計49個重點區域首次實現登簿。2023年,全國頒發不動產權證書6933.8萬本,頒發不動產登記證明3020.2萬本。全國累計辦理帶押過户業務11.6萬件,涉及帶押金額1600多億元;1900多個縣市實施“交地、交房即交證”改革,已頒發520多萬本權證,惠及5.6萬個項目、1200多萬企業羣眾。
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方面,《公報》顯示,2023年,自然資源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推進,共發佈51項國家標準、156項行業標準,推動43項國家標準立項,下達198項行業標準計劃。科技成果登記工作穩步開展,2023年共登記1226項科技成果,比上一年度增加47.4%。申請受理專利3927項,同比增長40.2%,本年專利授權數3450項,同比增長22.7%,獲得科技獎項296項。自然資源和林草系統3人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新入選國家級科技人才計劃。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摘登)
2023年,自然資源系統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緊緊圍繞“兩統一”職責,堅持“嚴守資源安全底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維護資源資產權益”工作定位,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耕地保護“硬措施”不斷完善,全國耕地總量連續淨增加。加大用地用礦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服務經濟回升向好更加有效。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日益完善,支撐國家重大戰略落地更加有力。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推進,戰略性礦產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更加紮實。海洋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加快打造藍色發展新動能。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加快轉型升級,服務支撐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落實美麗中國建設重大任務,深入推進“法治自然”建設,健全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確權登記制度,持續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紮實推進地質和海洋災害監測防治,強化督察執法,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啓動實施和重點領域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不斷增強。
自然資源概況●土地資源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12758.0萬公頃、園地2011.3萬公頃、林地28354.6萬公頃、草地26428.5萬公頃、濕地2356.9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596.8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18.6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29.6萬公頃。
●礦產資源
截至2022年末,全國已發現礦產資源173種,其中能源礦產13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2022年,中國近四成礦產儲量均有上升。其中,儲量大幅增長的有銅、鉛、鋅、鎳、螢石、晶質石墨等。根據2023年全國油氣儲量統計快報數據,全國油氣勘查新增探明儲量總體保持高位水平,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4年穩定在12億噸以上,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合計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5年保持在1.2萬億立方米以上。
●森林資源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全國共有林地28354.6萬公頃。其中,喬木林地19680.8萬公頃,竹林地699.2萬公頃,灌木林地5835.8萬公頃,其他林地2138.8萬公頃。
2022年末全國林地結構 2022年末全國林地結構
2023年,全國完成造林399.8萬公頃,種草改良437.8萬公頃。
●草原資源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全國共有草地26428.5萬公頃。其中,天然牧草地21329.7萬公頃,人工牧草地58.7萬公頃,其他草地5040.1萬公頃。
●濕地資源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全國共有濕地2356.9萬公頃。其中,紅樹林地2.9萬公頃,森林沼澤220.7萬公頃,灌叢沼澤75.4萬公頃,沼澤草地1112.9萬公頃,沿海灘塗149.6萬公頃,內陸灘塗602.2萬公頃,沼澤地193.3萬公頃。
●水資源
2022年,地下水儲存量520985.8億立方米。
二、嚴守資源安全底線●耕地保護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為12758.0萬公頃,耕地總量連續淨增長,實現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確定的18.65億畝耕地保護目標,守住了耕地紅線。
●礦產資源安全保障
2023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1105.0億元。其中,油氣地勘投入904.3億元(含中央財政5.9億元、社會資金898.4億元),同比增長9.8%;非油氣地勘投入200.7億元(含中央財政46.2億元、地方財政85.0億元、社會資金69.5億元),同比增長7.7%。
2019-2023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變化情況 2019-2023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變化情況
全年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7萬平方千米、1:5萬礦產地質調查4.9萬平方千米、1:5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2.0萬平方千米、1:5萬生態地質調查0.9萬平方千米、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0.2萬平方千米、1:25萬生態地質調查7萬平方千米。完成海洋地質調查多波束測量1.2萬千米。完成航空物探1.7萬測線千米、機械岩心鑽探916萬米、槽探223萬立方米。初步統計,全國新發現非油氣礦產地124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96處,比2022年的85處同比增長12.9%。圈定找礦遠景區112個,提交可供商業勘查找礦靶區102個。
●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監管
2023年,自然資源部和地方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收到涉密基礎測繪成果資料使用申請7511件,批准5969件;收到對外提供我國涉密測繪成果申請3件,批准3件;收到永久性測量標誌拆遷申請178件,批准162件;收到地圖審核送審量為16521件,批准13762件。截至2023年末,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共有測繪資質單位21008家,比上年末增加2508家,同比增長13.6%。
●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災情及防治
202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668起,其中滑坡925起、崩塌2176起、泥石流374起、地面塌陷193起,地質災害死亡失蹤人數連年下降,總體保持低位。全國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計派出專家及技術人員175.9萬餘人次,排查巡查隱患點252.1萬餘處·次(重複計數),緊急處置各類地質災害險情或隱患10185處。全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27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524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成功預報26起,有效預警險情103起。初步統計,2023年全國共發生致災性海洋災害13次,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1億元,死亡失蹤8人,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口較前五年均值(2018-2022年)分別減少45%和70%。災害類型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2019-202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和涉及可能傷亡人員情況 2019-202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和涉及可能傷亡人員情況
三、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
截至2023年末,除2017年已獲批覆的北京、上海規劃外,所有省級規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均已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其中江蘇、廣東、寧夏等17個省級規劃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全國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江蘇、廣東、寧夏、海南、山東、山西、江西7省(區)共批准66個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江蘇、廣東、海南3省共批准114個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首個國家層面區域性國土空間專項規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2023年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分別保持在18.65億畝和15.46億畝以上,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全國105個大城市住宅用地佔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34.1%,較2009年提高2.0個百分點;交通用地佔比11.7%、公園與綠地佔比4.0%,分別較2009年增長28.5%、31.4%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加快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印發實施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全面推行彈性管理的針對措施;大熊貓、穿山甲、蘇鐵等300餘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成效明顯。
●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2023年,全國批覆建設用地預審項目17168個,涉及用地總面積32.9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15.3%和14.9%。其中,涉及佔用耕地12.1萬公頃,佔總用地面積的36.8%。分類型看,交通運輸、水利設施、能源和其他項目用地分別佔用地總面積的57.8%、4.2%、13.7%和24.3%。2023年,全國批准建設用地面積45.6萬公頃,同比下降0.9%。其中,佔用耕地12.7萬公頃,同比下降23.1%,佔總面積的27.8%。分類型看,批准單獨選址建設用地面積25.6萬公頃,同比下降1.0%,佔審批總面積的56.2%;批准城鎮村建設用地20.0萬公頃,同比下降0.7%,佔審批總面積的43.8%。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積極穩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指導各地嚴守底線規範實施356個部級鄉鎮試點,推進浙江寧波、廣州從化、廣西交通沿線、福建泉州等不同尺度試點。對全國各級各類1304個試點進行階段性評估總結,累計投入資金4488億元,完成綜合整治25.2萬公頃,實現新增耕地3.1萬公頃、減少建設用地0.8萬公頃,在優化農村地區國土空間佈局、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要素保障、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成效。
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國有建設用地供應
2023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4.9萬公頃,同比減少2.1%。其中,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供應面積分別為17.5萬公頃、2.6萬公頃、5.9萬公頃和49.0萬公頃,四類用地分別佔土地供應總量的23.3%、3.5%、7.8%和65.4%。其中,基礎設施用地同比增長7.2%,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同比分別下降11.9%、16.1%和26.1%。全年出讓國有建設用地25.5萬公頃,同比下降17.1%;出讓成交價款5.1萬億元,同比下降16.4%。
●礦業權出讓
截至2023年末,全國現有探礦權12173個,登記面積263.1萬平方千米,同比分別增長10.6%和10.6%。全年新立探礦權459個,同比增長26.8%。截至2023年末,全國現有采礦權30514個,登記面積33.2萬平方千米,同比分別下降1.3%和增長14.8%。全年新立採礦權1377個,同比下降0.5%。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
2023年,新增批准用海面積20.9萬公頃,同比增長7.4%。其中,批准填海造地用海面積3963公頃,包含批准新增填海769公頃和利用歷史遺留圍填海3194公頃。全年各海域使用類型新增批准用海面積為漁業用海18.3萬公頃、工業用海1.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海1.0萬公頃、旅遊娛樂用海599.1公頃、海底工程用海462.7公頃、排污傾倒用海27.9公頃、造地工程用海133.0公頃、特殊用海2142.1公頃、其他用海1646.4公頃。
●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供給
截至2023年末,地形級實景三維建設方面,累計完成覆蓋全國960萬平方千米10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重點區域約600萬平方千米優於5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完成約120萬平方千米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建設。城市級實景三維建設方面,採集30.6萬平方千米釐米級航空遙感影像數據,完成120餘個城市5.4萬平方千米城市三維模型快速構建、約4.5萬平方千米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建設。2023年,國家層面完成覆蓋陸地193.7萬平方千米的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並建成了新版數據庫,更新數據現勢性保持1年。省級層面完成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199.7萬平方千米、新測14.4萬平方千米。自然資源系統測繪成果管理部門全年對外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8.3萬張,“4D”成果數據924.4TB,測繪基準成果23.6萬點,航攝成果數據558.8TB,衞星影像數據5060.9TB,地理國情數據187.3TB。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新發布成果目錄494批次、98.6萬條,系統響應用户查詢173.6萬次,提供公眾版測繪成果在線下載5.1萬批次、數據量3.2TB。天地圖應用日益廣泛,截至2023年末,累計註冊用户達到95萬個,地圖服務接口工作日日均訪問量達10億次。
●生態保護修復
深入推進實施“十三五”以來部署的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70多萬公頃,2023年中央財政下達獎補資金142億元,提前下達2024年度獎補資金107億元。“十三五”以來,在重點區域流域部署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帶動全國累計修復治理面積32萬公頃;已支持沿海城市實施17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共整治修復海岸線1680公里,濱海濕地5萬多公頃。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截至2023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資金累計達3500億元。2023年新增支持7個山水工程,計劃修復面積55萬餘公頃;新增支持18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預計修復面積2.6萬公頃;支持新實施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預計整治修復海岸線125公里、濱海濕地1.3萬公頃。指導出台28個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建設。部署開展全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抽查檢查。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完成全國40餘個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牀典型分佈區域碳儲量調查,指導編制《温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紅樹林營造》,印發6項海洋碳匯調查監測技術規程、2項海洋碳匯項目開發技術指南和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增匯成效評估技術規程。全國紅樹林面積增至2.9萬公頃,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之一。
2023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結構 2023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結構
五、維護資源資產權益●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
有序推進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和武夷山、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登簿。完成9個海域、164個無居民海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1個自然保護地、1個國際重要濕地、26個河流湖泊、1個礦區等共計49個重點區域首次實現登簿。2023年,全國頒發不動產權證書6933.8萬本,同比下降11.5%。全年頒發不動產登記證明3020.2萬本,同比增長5.2%。積極推廣不動產“帶押過户”“交地、交房即交證”等改革舉措,全國累計辦理帶押過户業務11.6萬件,涉及帶押金額1600多億元;1900多個縣市實施“交地、交房即交證”改革,已頒發520多萬本權證,惠及5.6萬個項目、1200多萬企業羣眾。
●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
截至2022年末,全國全民所有土地總面積52360.5萬公頃,與2020年末基本持平。其中耕地1957.5萬公頃、園地239.3萬公頃、林地11261.0萬公頃、草地19740.5萬公頃、濕地2175.3萬公頃、建設用地1818.6萬公頃。2023年,全面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組織各地提煉試點典型案例200餘個。推動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初步形成2022年度編製成果。
●督察執法
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公開通報123個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集中約談28個問題突出地市主要負責人,會同農業農村部公開通報5起“大棚房”典型案例,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督察意見書督促地方整改查處。2023年,全國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0.9萬件,涉及土地面積8.8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28.4%、22.2%。2023年,土地違法案件立案4.6萬件,涉及土地面積3.0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7.8%、7.1%,土地違法結案2.5萬件,涉及土地面積2.6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34.7%、50.1%。全國查處收回土地違法用地面積4.8萬公頃,收繳罰沒款為139.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3.9%、增長10.9%。2019-2023年土地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全國礦產違法案件立案共2541件,同比下降17.8%。其中違法開採案件立案2446件,違法勘查案件立案65件,分別佔全國總量的96.3%和2.6%,同比分別下降18.3%和下降8.5%。礦產違法案件結案2488件,同比下降21.1%,收繳罰沒款6.4億元,同比增長56.1%。 [2] 
六、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
●科技成果
2023年,積極推動自然資源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發佈51項國家標準、156項行業標準,推動43項國家標準立項,下達198項行業標準計劃。自然資源部科技成果登記工作穩步開展,共登記1226項科技成果,登記總數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7.4%。申請受理專利3927項,同比增長40.2%,本年專利授權數3450項,同比增長22.7%。組織開展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地質找礦方向)推薦遴選工作,336個團隊(人才)入選。自然資源和林草系統3人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新入選國家級科技人才計劃。第39次南極考察實施了全口徑的考察工作,“雪龍”“雪龍2”考察船歷時163天,總航程逾6萬海里。實施第40次南極考察,羅斯海樞紐站建設全面啓動。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歷時78天,總航程1.5萬餘海里,我國科考船首次抵達北極點開展相關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完成首航。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衞星成功發射。組織實施深海大洋調查,綜合高效使用“大洋一號”船、“大洋號”船和“深海一號”船在東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完成4個航次共457天調查任務。
●國際合作
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海洋合作專題論壇。舉辦2023全球濱海論壇、第六次中歐海洋綜合管理高級別對話等。深度參與大洋、極地治理國際規則制定。紮實推進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建設。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倡議,成立自然資源部牽頭的“海洋十年”國家委員會,截至2023年,中國牽頭建立1個協作中心,獲批3個協作夥伴、15項行動(含5項大科學計劃)。啓動實施首箇中國主導的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參與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 ICDP、國際大洋發現計劃 IODP等國際科技計劃年度工作。成立中非衞星遙感應用、地學、海洋科學和藍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中心。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正式在華運行。成功舉辦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上合組織國家地學合作與礦業投資研討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續簽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協定。(本公報數據為2023年度初步統計數。國土變更調查、主要固體礦產儲量、水資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年度數據在次年下半年最終形成,這四部分數據採用2022年數據,實行隔年發佈。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公報內容解讀

一、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耕地總量連續淨增加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管好用好耕地始終是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自然資源系統持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監管,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全國耕地面積連續淨增加。按照聚焦穩住總量、優化佈局、壓實責任三項任務,抓好耕地保護工作嚴控新增、盤活存量、嚴格執法三個環節,全國耕地面積連續淨增長,實現了《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確定的18.65億畝耕地保護目標。
耕地保護制度建設穩步推進。堅決落實中央對耕地保護要把握好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要求,守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建立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機制,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推動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合二為一”,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堅持“以補定佔”,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
批准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比例進一步下降。持續落實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積極開展制度供給和實踐探索,緊盯源頭節約,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強化管控,優化選址,嚴格審查,切實做到不佔或少佔耕地。同時積極推動用地方式轉變,探索存量換增量、地下換地上、資金技術換空間,優化完善增存掛鈎機制,減輕耕地佔用的壓力。全國批准建設用地中耕地面積為12.7萬公頃,佔用耕地比例持續下降,由2019年38.0%降至2023年的27.8%。
二、要素保障政策精準發力,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保持高位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聚焦資源要素保障堵點難點,通過優化結構提高資源配置能力,保障資源要素供給質效。
進一步簡化建設項目用地用海審查批准程序,高效支持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印發《自然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優化建設項目用地審查報批要求。全國共批覆建設用地預審項目17168個,涉及用地總面積32.9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15.3%和14.9%。全年批准建設用地面積45.6萬公頃,同比下降0.9%,仍為近年來較高水平,其中報國務院批准面積約佔四成,高效保障重大項目及時落地開工。全年批准用海面積20.9萬公頃,較去年增長7.4%,漁業用海佔比為87.6%,同比增長14.0%,有力支撐水產養殖行業挺進“深藍”。
用地保障精準施策,統籌節約集約利用和資源要素持續供給。2023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面積為74.9萬公頃,同比減少2.1%,為近五年第二歷史高位。基礎設施用地供應面積連續四年持續攀升,佔供地總面積的比例持續增加,到2023年達到65.4%,為近五年來最大值,配合2023年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9%的增長,持續發揮穩定經濟大盤的作用。公佈首批258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名單。選取10個省份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試點,制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推動構建覆蓋所有在產礦山涉及125個礦種的“三率”標準體系。累計建設11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推動海上風電向深水遠岸佈局,加強新增項目用島用途管控,發佈《海港節約集約用海標準》《温排水節約集約用海標準》,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及時出台“三大工程”配套政策,助力構建房地產行業發展新模式。受房地產行業下行影響,與之相關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佔比明顯縮減,兩者合計佔比較上年回落3.5個百分點,處於歷史低位。為適應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重大變化新形勢,研究出台《關於切實做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分類調整完善住宅用地有關政策的通知》《關於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關於統籌做好“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國土空間規劃和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積極支持保障“三大工程”項目規劃和用地需求。
三、持續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地方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邁出實質性步伐
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統籌謀劃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實施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推動“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取得新進展,為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支撐。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全面落實,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逐步明晰。全國所有省級規劃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空間規劃均已編制完成並上報國務院,6成以上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全國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江蘇、廣東、寧夏、海南、山東、山西、江西7省(區)共批准66個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江蘇、廣東、海南3省共批准114個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首個國家層面區域性專項規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覆實施。
完善“三區三線”動態管理,鞏固國家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穩定在315萬平方公里以上。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組織全國683個城市基於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在標準化的城市化統計區範圍內,首次精準確定城區實體地域總面積7.8萬平方千米。
四、地質勘查投入實現三連增,新立採礦權生產規模同比增長
出台“一攬子”政策,進一步降低探礦權取得門檻,延長探礦權保留期限,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支持生產礦山開展深部和周邊“就礦找礦”,助力繁榮礦業市場。
地勘投入持續達到千億元以上規模。全國地質勘查投入1105.0億元,同比增長8.0%,實現三連增。其中油氣地勘投入904.3億元,同比增長9.8%,非油氣地勘投入200.7億元,同比增長7.7%。通過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找礦行動,全年社會資金投入達967.9億元,佔投資總額的87.6%。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推進。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四年穩定在12億噸以上,天然氣、頁岩氣、煤層氣合計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五年保持在1.2萬億立方米以上,深層煤層氣勘探開發取得顯著進展。新發現非油氣礦產地124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96處,同比增長12.9%。圈定找礦遠景區112個,提交可供商業勘查找礦靶區102個。
礦產資源設計生產規模和新立探礦權數量同比增長。全國登記採礦權30514個,設計生產規模193.98億噸/年,同比增長12.3%。新立採礦權1377個,與去年基本持平,設計生產規模17.2億噸/年,同比增長18.7%,其中,戰略性礦種採礦權184個,設計生產規模1.76億噸/年。新立探礦權459宗,勘查面積3.01萬平方千米,同比增長26.8%、111.5%,其中,戰略性礦種231個,勘查面積2.85萬平方千米。
五、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新增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
推動構建從山頂到海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強化源頭保護和全過程修復治理,持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
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推進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十三五”以來,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770多萬公頃。2023年,下達獎補資金142億元,提前下達2024年度獎補資金107億元。2023年新增7個山水工程,計劃修復面積55萬餘公頃。
積極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十三五”以來,在重點區域流域部署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帶動全國累計修復治理面積32萬公頃。有效改善了礦區生態狀況和周邊人居環境。2023年新增支持18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預計修復面積2.6萬公頃,新增中央補助資金36億元。
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十三五”以來已支持沿海城市實施175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共整治修復海岸線1680公里,濱海濕地5萬多公頃。2023年新實施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撥付中央財政資金49億元。紮實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全國紅樹林面積增至2.92萬公頃,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之一。
六、測繪地理信息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產品與服務供給大幅增長
強化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要素保障和信息賦能,服務支撐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現勢性逐步提高,實景三維建設紮實推進。國家層面完成覆蓋陸地193.7萬平方千米的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持續更新並建成了新版數據庫,更新數據現勢性保持1年。省級層面完成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199.7萬平方千米、新測14.4萬平方千米。地形級實景三維建設累計完成覆蓋全國960萬平方千米10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重點區域約600萬平方千米優於5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完成約120萬平方千米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建設。城市級實景三維建設採集30.6萬平方千米釐米級航空遙感影像數據,完成120餘個城市5.4萬平方千米城市三維模型快速構建、約4.5萬平方千米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建設。
規範涉密基礎測繪成果管理和地圖審核。下放審批權限,縮短審批時間,規範涉密基礎測繪成果管理。部、省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收到涉密基礎測繪成果資料使用申請7511件,批准5969件;收到永久性測量標誌拆遷申請178件,批准162件。修訂發佈《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規範公開地圖審核和內容表示。部、省和設區市等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全年共收到地圖審核送審16521件,批准13762件。
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提速,數據成果廣泛應用。截至2023年年末,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共有測繪資質單位21008家,同比增長13.6%。其中甲級單位有2076家、乙級單位18932家,同比分別增長12.1%、13.7%。全年對外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8.3萬張,數字成果數據924.4TB,測繪基準成果23.6萬點,航攝成果數據558.8TB,衞星影像數據5060.9TB,地理國情數據187.3TB。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新發布成果目錄494批次、98.6萬條,系統響應用户查詢173.6萬次,提供公眾版測繪成果在線下載5.1萬批次、數據量3.2TB。天地圖應用日益廣泛,累計註冊用户達到95萬個,地圖服務接口工作日日均訪問量達10億次。
七、積極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極地大洋科考能力增強
持續開展極地考察和大洋科考,不斷提升極地大洋認識保護能力,助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極地考察圓滿完成任務。全面完成第39次南極考察,“雪龍”號、“雪龍2”號考察船歷時163天,總航程逾6萬海里,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實施了全口徑的考察工作。啓動第40次南極考察,建設中國南極秦嶺站。完成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歷時78天,總航程1.5萬餘海里,完成環境關鍵要素長期觀測和洋中脊調查等工作,首次抵達北極點開展相關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拓展了調查範圍,填補了我國北冰洋考察的數據空白。
深海探索取得新進展。深海調查船舶製造能力不斷增強,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完成首航。組織實施深海大洋調查,綜合高效使用“大洋一號”船、“大洋號”船和“深海一號”船在東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完成4個航次共457天調查任務。聯合全球39個國家的64家機構共同發起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於2023廈門國際海洋週期間正式啓動。
八、科學構建防災減災體系,提高自然災害防禦能力
自然資源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提升地質和海洋災害監測防治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帶來的人民羣眾生命財產損失。
系統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災防治專業優勢持續顯現。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計派出專家及技術人員175.9萬餘人次,排查巡查隱患點252.1萬餘處次,緊急處置各類地質災害險情或隱患10185處。持續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綜合遙感識別,通過使用自主研發的低成本普適型監測預警設備,彌補羣測羣防體系的不足,不斷提升防災能力,全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27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524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0億元;普適性監測預警設備成功預報26起,有效預警險情103起。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效果持續顯現,地質災害死亡失蹤人數連年下降,總體保持低位。
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海洋災害預報和防災減災水平不斷提升。持續推進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繼續實施海洋預報“芯片”工程,自主研發的“媽祖”系列預警報模式實現業務化運行,基本形成三級聯動機制和全國“一張網”的海洋網格化預報產品。發佈風暴潮、海浪警報288期,啓動海洋災害應急響應18次,成功預測45次海洋災害過程。組織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等措施,築牢海上安全“藍色防線”,促進海洋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提升沿海抵禦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能力。全國共發生致災性海洋災害13次,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1億元,死亡失蹤8人,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口較前五年(2018-2022年)均值分別減少45%和70%。
九、確權登記業務提質增效,“帶押過户”便利高效
紮實開展不動產登記隊伍作風常態化建設,持續夯實確權登記工作基礎,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增進人民福祉。
登記服務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全年頒發不動產權證書6933.8萬本、登記證明3020.2萬本,同比分別下降11.5%和增長5.2%。1900多個縣市實施“交地、交房即交證”改革,已頒發520多萬本權證,惠及5.6萬個項目、1200多萬企業羣眾。
推動做好不動產“帶押過户”服務。2023年3月,自然資源部聯合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協同做好不動產“帶押過户”便民利企服務的通知》,推動常態化開展“帶押過户”服務,進一步提升便利化服務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國累計辦理帶押過户業務11.6萬件,涉及帶押金額1600多億元。
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2023年9月,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家登記機構開展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也是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的國際重要濕地首次實現登簿。全年,包括東灘國際重要濕地、武夷山、大熊貓國家公園等49個重點區域首次實現登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