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21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白皮書

鎖定
2022年1月9日,由瞭望週刊社指導,瞭望智庫主辦的“第六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瞭望智庫與中國光大銀行聯合發佈了《2021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白皮書——金融消費者體驗與保護的道與術》(下稱《白皮書》)。 [1] 
中文名
2021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白皮書
發佈時間
2022年1月9日
內容解讀
《白皮書》對不同區域、不同年齡和不同身份的金融消費者進行調查分析,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現象,比如三線城市消費者最看重信用產品的授信額度,是“最缺錢一族”;“85前”最看重消費積分兑換,其兑換頻次和準時程度最高;特立獨行的“95前”年輕人,竟然不那麼重視新奇炫酷和自我表達,最看重的是資金安全和隱私安全,等等。
五個“首次”
與其他行業報告不同,《白皮書》從促進共同富裕的視角出發,系統性分析了消費金融行業長遠發展的關鍵——金融消費者體驗與保護。
第一,首次將金融消費者體驗與保護這個命題,置於共同富裕的藍圖中進行描繪。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金融消費者在享受便利化服務的同時,也面臨着財產風險、信息風險。課題組分析了共同富裕對這一羣體的深刻影響,並從消費者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角度,探討了金融機構應有的“道”與“術”。
第二,首次提煉出描繪金融消費者需求變化的“SHE模型”。課題組基於金融消費者對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雙重需求,從安全意識(Security)、科學消費(Healthy)、價值獲得(Entitlement)三個維度提煉出“SHE模型”,直指行業痛點、難點,期望為政企學研各方提供參考。
第三,首次探討了金融機構作為“國之重器”,推動人民精神富裕之“道”。課題組分析了我國個人借貸市場的現狀,提出金融機構可多管齊下來推動共同富裕。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對全社會構建科學消費觀、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等戰略工作,要有“大我”精神。
第四,首次將金融消費者體驗與保護作為系統性工程來研究,給出金融機構應有之“術”。課題組徵集了一批商業銀行與消費金融公司的實踐案例,分析其應對新形勢、達成新使命的戰略佈局和已有措施。建議金融機構同時抓好戰略、管理、技術、業務、品牌工作,與消費者共融共生。
第五,首次從宏觀、中觀、微觀分別對行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切實建議。課題組呼籲行業主管部門,宏觀上,應儘快落實金融消費者專項立法、建立常態化部門協同機制;中觀上,加快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微觀上,加強金融機構內控及自律機制,落實消費者承受力與風險匹配、打擊灰黑產等工作。
年齡層面,《白皮書》數據顯示,不同年齡層使用信用卡的需求有顯著差別。“85前”消費者較“85後”消費者更看重積分、安全和便捷,“95前”消費者更重視安全和優惠活動,“95後”作為新晉消費者還沒有對信用卡形成比較明確的偏好,但一部分已經開始使用花唄等信用產品。
三大需求
課題組對全國30多個城市的金融消費者開展調研,瞭解其關注焦點和需求變化。
首先,安全性是消費者的關注焦點之一,各年齡段消費者均如此。
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主要對信用卡被盜用盜刷、個人信息泄露、信用卡丟失等方面存在擔憂。其中,“80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較“90後”更強,且他們更關注境外用卡安全。
其次,消費者非常關注產品使用中的獲得感,比如授信額度、優惠活動、積分變動等。消費者期望在使用消費金融產品時獲得對美好生活的助力,包括通過較高的授信額度實現自如的消費甚至是超前消費,通過優惠活動獲得更多實惠等。其次,消費者還關心產品使用體驗,包括產品審批速度、產品使用便捷性、機構服務質量等。
再次,課題組調研發現,無論年齡、地域差異,消費者獲得實惠價值的需求是共通的。消費者對金融機構推出的活動是否“實惠”的判斷主要來自於:優惠力度是否足夠大;與日常需求是否匹配;活動參與難度;獲取優惠的便利性。實惠價值的獲得感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粘性和忠誠度。
年齡層面,《白皮書》數據顯示,不同年齡層使用信用卡的需求有顯著差別。“85前”消費者較“85後”消費者更看重積分、安全和便捷,“95前”消費者更重視安全和優惠活動,“95後”作為新晉消費者還沒有對信用卡形成比較明確的偏好,但一部分已經開始使用花唄等信用產品。
地域層面,不同類型城市的消費者需求也呈現明顯異同。相同的是,無論是一線、新一線還是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都很重視信用卡積分能帶來的權益和價值。不同的是,各類城市的消費者各有側重,如三線城市消費者更關注產品授信額度,而新一線城市消費者則認為安全、功能和優惠活動應該並重。
“SHE模型”
以上述三大需求為核心,金融消費者對精神富裕的需求越來越高,課題組因此提煉出在解決消費者體驗及保護痛點問題的“SHE 模型”。
S即Security,安全意識;H即Healthy,科學消費;E即Entitlement,價值獲得。此模型不僅可用於分析金融消費者的多維度需求,也能為金融機構應當具備的服務能力提供系統性參考。
安全意識層面:近年來,技術進步在帶來金融創新、服務升級的同時,也滋生了非法集資、非法盜用、非法採集信息等亂象,消費者在開展消費和參與金融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將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如此新趨勢、新秩序背景下,金融機構應結合最新出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完善金融安全管理流程,完善組織架構,從而更好地推動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系統性建設。
科學消費層面:課題組發現,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已不再是滿足剛性的生活需求,而是盲目從眾、慾望膨脹、互相攀比的非理性消費,年輕人的消費觀在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高速帶動下更是如此。因此,在全社會樹立科學消費觀迫在眉睫。一方面,鼓勵消費者合理分配收入支出,根據對自身未來收入的預期動態評估消費能力,合理靈活使用消費信貸,避免“信貸綁架”現象,進而避免造成全社會較大面積的信用損毀。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應加強對自身零售信貸結構、放貸偏好及流程的管理,避免不理性、不健康的產品廣告宣傳,防止全社會消費需求無序擴張。
價值獲得層面:主要涵蓋消費者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對消費滿意度、實惠度、新鮮感等層面的體驗。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要滿足消費者的獲得感,一方面要通過提供服務和減費讓利等方式,讓消費者在物質層面獲得看得到、摸得着的實惠和利益。另一方面要打造出包括健康、旅遊、文化等方面的“全場景服務生態”,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強其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從而推動民眾精神富裕的實現。
五個系統性工作
提升消費者體驗是一個動態且長期的過程,貫穿於金融機構經營始終。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金融機構提升消費者體驗面臨諸多新挑戰,亟待構建提升消費者體驗的系統性工作。
《白皮書》分析了金融機構管理機制的痛點與難點。一方面,消費者體驗存在動態性和長期性,消費者需求呈現分層和多樣化,且正在快速迭代和進步,因此提升消費者體驗必須長期堅持,跟蹤消費者需求不斷精進,才能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傳統組織結構也存在短板,造成了部門之間的聯動壁壘,並且短期經營指標和長期主義也存在矛盾,需要管理層充分平衡、解決。
《白皮書》給出了金融消費者體驗與保護的系統性工程架構圖,從五個層面着手進行系統性佈局:戰略層以“懂你”為宗旨,管理層全面再造管理能力,技術層建設數字服務能力,運營層加快構建敏捷組織,品牌層與消費者共生共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