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21北京榜樣

鎖定
2021北京榜樣全年共推選產生周榜人物131名、月榜人物61名、特別獎團體3組,覆蓋了各個羣體、各行各業,最終產生“2021北京榜樣”年榜人物:張禮、童朝暉、容易、杜兵建、楊倩、李寧、馬裏、張景怡、史曉剛、李永樂;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聯合黨委、香山革命紀念館紅色歷史講解員羣體、北京冬奧宣講團獲得年度特別獎,王冠軍等49名榜樣獲得提名獎。 [1] 
中文名
2021北京榜樣
頒獎時間
2022年1月

2021北京榜樣獲獎名單

  • “2021北京榜樣”年榜人物(10名) [1] 
張禮:從教70餘載 用講台延續一生所愛
容易:“容易”來自艱辛追索 巾幗女傑航天報國
楊倩:00後清華女孩奪得奧運首金
童朝暉: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刻不容緩
杜兵建:人民至上 不負生命的千鈞重託
李寧:文明引導禮讓斑馬線 為建黨百年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馬裏:好書記善解民憂 開拓社區治理新路徑
史曉剛:90後科技創新 研發核心技術成行業領軍
張景怡:付百姓真心實情“接訴即辦”落地有聲
李永樂:“網紅”老師用善舉改變社會
  • “2021北京榜樣”年度特別獎(3組) [1]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聯合黨委
香山革命紀念館紅色歷史講解員羣體
北京冬奧宣講團
  • “2021北京榜樣”提名獎(49名) [1] 
敬業奉獻類
王冠軍,男,1987年1月出生,京東快遞員。
劉 安,男,1965年6月出生,生前系公安豐台分局蒲黃榆派出所社區高級警長。
金黎平,女,1963年4月出生,中國農科院蔬菜所馬鈴薯研究室副主任。
李德良,男,1957年4月出生;劉秋榮,女,1957年10月出生;二人均為昌平區流村鎮林業工作站西峯山瞭望員。
張 建,男,1978年11月出生,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經偵支隊探長。
印 奇,男,1988年1月出生,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羅其花,女,1982年8月出生,北京市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蜂業站站長。
鮑 碩,女,1992年8月出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
劉行行,男,1993年1月出生,通州區消防救援支隊梨園消防救援站特勤分隊分隊長。
龔雙情,男,1987年10月出生,平谷區劉家店鎮江米洞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陳國韜,男,1977年11月出生,大興區城市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
秦 朗,女,1990年12月出生,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教師。
馬 璵,女,1932年2月出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返聘專家。
田 雪,女,1986年9月出生,北京市第二兒童福利院護理部副主任。
王少傑,男,1970年5月出生,北京鐵路公安處北京站派出所所長。
石 宇,男,1990年7月出生,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客户服務中心職員。
馬恆祥,男,1970年9月出生,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瞻仰接待處處長。
劉博雄,男,1986年5月出生,北京世紀星滑冰俱樂部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北京市冰雪項目運動隊總領隊。
曹玉勝,男,1983年2月出生,北京市郵區中心局郵件處理中心火車押運員。
龐星火,女,1959年9月出生,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傅 勇,男,1982年8月出生,北京空港航空地面服務有限公司總運行控制中心黨總支副書記。
邱 玲,女,1973年4月出生,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王鐵牛,男,1950年12月出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白 華,男,1984年3月出生,石景山區文旅局執法隊三隊隊長,2018年至2021年掛職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扶貧辦副主任。
吳汝川,男,1962年11月出生,北京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 桓,男,1980年11月出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員。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千人獻詞團,由1068名少先隊員、共青團員組成。
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克冠行動”工作團隊,於2020年1月28日成立。
熱心公益類
趙祥泉,男,1932年8月出生,首都鐵路衞生學校退休老師。
唐瑩瑩,女,1976年7月出生,阿牛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
國 鑫,男,1981年5月出生,延慶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城鄉環境辦公室科員。
吳學芳,男,1941年8月出生,大興區高米店街道鬱花園二里社區居民。
李增軍,男,1950年2月出生,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原黨支部書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義務講解員。
師雪起,男,1952年2月出生,東城區委宣傳部退休幹部、東城區老幹部宣講團團長。
劉春芝,女,1940年12月出生,昌平區興壽鎮桃林村原黨支部副書記,桃林烈士陵園“義務守陵人”。
唐 燕,女,1962年12月出生,通州區張家灣唐人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繼英,女,1962年11月出生,北京新納電子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北京市僑商會常務理事。
王廣發,男,1957年10月出生,北京法政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王府學校校長。
蘇 暢,女,1986年9月出生,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副教授。
助人為樂類
俞武松,男,1981年2月出生,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工作人員。
見義勇為類
齊元成,男,1968年4月出生,大興區黃村鎮前辛莊村居民。
程 昕,男,2001年12月出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2019級本科生。
勤儉節約類
宋大我,男,1975年7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委員、後勤集團總經理。
孝老愛親類
肖連發,男,1969年1月出生,懷柔區九渡河鎮團泉村村民。
自強不息類
王奕鷗,女,1982年1月出生,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創始人。
閆 卓,女,1992年4月出生,北京輪椅冰壺隊隊員。
姚登峯,男,1979年11月出生,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歷 蒙,女,1989年3月出生,通州區宋莊鎮管頭村村民。
誠實守信類
王 冬,男,1971年1月出生,北京東方陽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

2021北京榜樣人物事蹟

  • 張禮 從教70餘載 用講台延續一生所愛
張禮(1925年1月-2023年2月11日),男,中國共產黨黨員、理論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 [3] 
24歲即開始在大學任教的張禮參與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創建,他主編的教材被評為國家重點教材、論文被國際公認為奠基性文獻。他從教72年,依然活躍在講台,是清華大學年齡最長的教授,為國家培養人才無數。疫情中96歲高齡的他在搭檔配合下挑戰在線教學,深受學生喜愛。 [1] 
  • 容易“容易”來自艱辛追索 巾幗女傑航天報國 [2] 
容易 容易
容易,女,1978年10月出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載人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作為總設計師的容易已全程參與載人航天工程交會對接和空間試驗室的六次發射任務。多年來她率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系列進展,從源頭提高了重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創新性設計了重型火箭系列化總體方案,對準確診斷故障、確保航天員安全增強了保障。
  • 楊倩 00後清華女孩奪得奧運首金
楊倩,女,2000年7月出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清華大學射擊隊、中國射擊隊隊員。
楊倩11歲即進入寧波體校訓練,2016年加入清華射擊隊在清華附中就讀,“愛國奉獻追求卓越”沁入心靈,參加奧運為國爭光成為夢想。她在學業之外刻苦訓練,常常一站上靶位就是一下午,重複練習一個十環動作;終於在2021年7月24日摘得東京奧運會首金,併成為中國射擊隊在同屆奧運奪得兩金的第一人。
  • 童朝暉 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刻不容緩
童朝暉,男,1965年4月出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從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30多年,童朝暉率團隊建立了國內最完備的呼吸支持體系。2020年抵達武漢後他兩天就把危重症患者摸查一遍,白天在ICU奔波晚上開會寫方案分享給同行。他參與國家診療方案撰寫、指導武漢20家醫院救治危重症患者2000多人次,後又轉戰哈爾濱、吉林、青島、石家莊等地,北京新發地疫情期間又在地壇醫院指導危重症患者搶救工作,連續抗疫226天。
  • 杜兵建 人民至上 不負生命的千鈞重託
杜兵建,男,1955年4月出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特聘應急救援首席專家。
指導煤礦救援,被困109小時的12名礦工全都獲救創下奇蹟;石膏礦坍塌,他通過生命保障孔讓4名被困者歷經36個晝夜後重見天日;金礦救援他及時糾偏11名被困者幸運重生。18年來杜兵建始終鑽研新技術新工藝並應用於搶險救援,他參與主持科研項目11項、指導礦難營救20多次、救出一百多名遇險礦工。
  • 李寧 文明引導禮讓斑馬線 為建黨百年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李寧,男,1982年5月出生,市公安局交管局西城支隊廣安門大隊副大隊長。
他20年如一日路口執勤引導禮讓斑馬線,每天糾正不文明行為100多人次、帶領崗組勸阻喊話400多次,路口秩序井然,事故發生率大大降低。在2021年慶祝建黨百年天安門廣場演練期間,李寧帶領黨員突擊隊多次在重要崗位連續安保執勤36個小時,保障百姓出行,維護首都核心區交通秩序。
  • 馬裏 好書記善解民憂 開拓社區治理新路徑
馬裏,男,1979年4月出生,延慶區百泉街道湖南社區黨委書記。
他完成室內管道改造讓兩棟樓實現室温達標;在社區安裝6個公共充電樁方便又安全;帶領社區成立五支志願服務隊,關懷老殘困和青少年羣體、倡導綠色環保。馬裏還考取了心理諮詢師等多項國家職業資質,疫情期間為居民疏導緊張情緒哪怕至夜深。曾經的髒亂街已被治理成網紅打卡地,成為北京精品街巷之一。
  • 史曉剛 90後科技創新 研發核心技術成行業領軍
史曉剛,男,1990年11月出生,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技術總負責人。
曾是華為工程師的他響應國家號召創新創業,6年來帶領團隊取得AR增強現實技術核心專利45項,研發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航空等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提升了我國AR產業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確立了行業領軍地位。2021年研發的AR產品應用於全國兩會上獲到好評。研發的智能測温系統,實現大人流無接觸體温檢測,為疫情防控貢獻科技力量。
  • 張景怡 付百姓真心實情“接訴即辦”落地有聲
張景怡,女,1987年9月出生,大興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市民服務熱線科科長。
12345熱線升級為“接訴即辦”後,張景怡率隊迅速完成流程再造率先出台“六步工作法”,併到各屬地單位講課培訓9000多人次。2021年初她申請“疫情服務專線”,20天內接聽羣眾來電6300多件,耐心為羣眾做心理疏導。兩年來她組織編髮數據分析報告600多期,聯合推動4000多件市民留言問題的解決。
  • 李永樂“網紅”老師用善舉改變社會
李永樂,男,1983年9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
2014年起李永樂開始上傳視頻課程包括各種難題解析,全部免費向學生開放。2018年起他嘗試借熱點科普,至今已錄製視頻四百多條涵蓋初高中多學科,粉絲量2000多萬、累計播放數十億次。他還聯合其他志同道合的教師公益錄製精品系統課程,讓偏遠山區也能享受優質教學,並多次實地考察探索改變貧困地區的教育面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