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11年中國的航天

鎖定
《2011中國的航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白皮書,首次發表於2011年12月29日。
該書是中國政府發表第三部航天白皮書,是對2000年、2006年兩部航天白皮書的繼承和發展。該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對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的主要進展與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做了介紹和説明。 [1] 
作品名稱
2011年中國的航天
外文名
China's Space Activities in 2011
作    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發佈時間
2011年12月
類    別
白皮書
字    數
約10000

2011年中國的航天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為前言、發展宗旨與原則、2006年以來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六個部分,對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活動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做了介紹和説明。 [1] 

2011年中國的航天作品目錄

前言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二、2006年以來的主要進展
三、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2] 

2011年中國的航天創作背景

為進一步增進世人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瞭解,介紹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活動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了《2011年中國的航天》。 [2] 

2011年中國的航天作品思想

白皮書説,中國政府把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航天活動在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白皮書指出,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白皮書強調,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自主發展、和平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原則。
白皮書顯示,2006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實現快速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空間技術整體水平大幅躍升,空間應用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取得創新性成果。
根據白皮書,未來五年,中國將加強航天工業基礎能力建設,超前部署前沿技術研究,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衞星導航定位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統籌建設空間基礎設施,促進衞星及應用產業發展,深入開展空間科學研究,推動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確保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中國政府制訂了發展航天事業的政策與措施,主要包括: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加強航天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推動衞星應用產業發展;加強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政策法規建設;保障持續穩定的航天活動經費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以及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
中國政府認為,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是世界各國都享有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促進包容性發展。
白皮書顯示,2006年以來,中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與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多項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參與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支持國際空間商業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
白皮書強調,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國航天事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將緊密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擴大開放合作,促進航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同時,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一個和平、清潔的外層空間,為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1] 

2011年中國的航天出版信息

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發表《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並於當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 [3] 

2011年中國的航天作者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新聞辦)組建於1991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主要職責是推動中國媒體向世界説明中國,包括介紹中國的內外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科技、教育、文化等發展情況。通過指導協調媒體對外報道,召開新聞發佈會,提供書籍資料及影視製品等方式對外介紹中國。協助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採訪,推動海外媒體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廣泛開展與各國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與有關部門合作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