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2006年中國的航天

鎖定
《2006中國的航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白皮書,首次發表於2006年10月12日。
該書正文由五部分組成,回答了國內和國際上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關切,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高度關注,重申了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及和平探索、利用外層空間的願望。 [1] 
作品名稱
2006年中國的航天
外文名
China's Space Activities in 2006
作    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發佈時間
2006年10月12日
類    別
白皮書
字    數
約8000

2006年中國的航天內容簡介

該書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作了介紹和説明,指出中國將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發展,回答了國內和國際上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關切,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高度關注,重申了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及和平探索、利用外層空間的願望。 [1-2] 

2006年中國的航天作品目錄

前言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空間技術
空間應用
空間科學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發展目標
主要任務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主要活動
優先領域 [3] 

2006年中國的航天創作背景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了《2006年中國的航天》。 [3] 

2006年中國的航天作品思想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干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突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啓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於重要地位。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包括: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衞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衞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衞星通信廣播系統,衞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衞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衞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衞星和衞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白皮書指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是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啓動並實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衞星、海洋衞星、地球資源衞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衞星;開展立體測圖衞星等新型遙感衞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分辨率、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衞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研製併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衞星和電視直播衞星;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衞星系統,啓動並實施“北斗”衞星導航系統計劃。研製併發射新技術試驗衞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研製併發射“育種”衞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研製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衞星等衞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實現繞月探測,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衞星“嫦娥一號”等。
白皮書指出,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加強政策法規建設;保障航天活動的經費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以及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等。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過去五年,中國與許多國家開展雙邊國際空間合作,先後與13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6項國際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推動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及其應用領域的多邊合作及該地區空間合作組織化進程;參與了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支持國際空間商業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果。
白皮書最後強調: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發展。 [2] 

2006年中國的航天出版信息

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10月12日(星期四)發表《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並於當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 [5] 

2006年中國的航天作者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新聞辦)組建於1991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主要職責是推動中國媒體向世界説明中國,包括介紹中國的內外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科技、教育、文化等發展情況。通過指導協調媒體對外報道,召開新聞發佈會,提供書籍資料及影視製品等方式對外介紹中國。協助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採訪,推動海外媒體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廣泛開展與各國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與有關部門合作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