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鎖定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
中文名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外文名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on1955
報告日期
1955年7月5日至6日
審議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報告人
李富春
報告地點
人民大會堂

目錄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會議

1955年7月5日至6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向大會作《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文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1955年7月5日至6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李富春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目錄

一、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概要
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若干問題
(一)關於工業和運輸業的基本建設問題
(二)關於工業的生產問題
(三)關於農業的增產問題
(四)關於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
(五)關於保證市場的穩定問題
(六)關於培養建設幹部問題
(七)關於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問題
(八)關於厲行節約問題
(九)關於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同我國建設的關係
四、為完成和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鬥

195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正文

各位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向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提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議案,我現在代表國務院向本次大會作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毛澤東主席的直接領導下編制完成的。一九五五年三月間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並基本通過。黨的中央委員會根據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的意見作了修改之後,把這個計劃草案提交國務院。國務院會議對這個五年計劃草案加以討論並一致通過,現在請求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予以審議和通過。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國民經濟已經恢復的基礎上開始實行的。全國解放之前,我國國民經濟受到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掠奪和嚴重破壞,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人民的大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把原來由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壟斷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和鐵路等經濟命脈變成全民的財產,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就使我國人民有可能來迅速地創造自己的新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三年中間,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在勞動戰線上的高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依靠全國人民在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進行“三反”“五反”等各個戰線上的勝利,依靠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確的經濟政策的領導,同時還由於偉大的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支援,我們勝利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在一九五二年,即我國結束經濟恢復階段的這一年,我國工業農業總產值(包括工業、手工業、農業和農村副業的全部產值,這種產值都是按一九五二年的不變價格計算的,下同),比一九四九年增長了百分之七十七點五,其中:現代工業增長了百分之一百七十八點六,農業(包括農村副業)增長了百分之四十八點五。一九五二年,工業和農業的主要產品的產量,除個別的以外,都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由於現代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比較快,它的產值在工業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十七上升到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點七。在工業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同時,運輸和郵電有了相應的恢復和發展。國家在平衡財政收支和穩定物價這些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對於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顯著的作用。
在恢復時期中,我們已經開始進行了國民經濟的改造工作。社會主義經濟成份逐步地加強了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在這個時期,公私工業都有發展,但國營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私營工業,私營工業中的一部分已經轉變為公私合營,因而國營、合作社營和公私合營的工業的產值,在工業總產值(包括現代工業和工場手工業的產值,不包括合作化手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十六點七上升到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一,而私營工業的產值所佔的比重,則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六十三點三下降為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同時期內,農業的互助合作運動也有了初步的發展。一九五二年,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營商業在國內商業批發中的比重達到百分之六十三,在社會零售中的比重達到百分之三十四,對外貿易已由國家管制。總的説來,社會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作用和領導地位,隨着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日益鞏固,已經在恢復時期大大地加強起來,因而也就大大地為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開闢了道路,並需要我們着手製定發展國民經濟的長期計劃。
蘇聯的真誠的、無私的、兄弟般的援助,是我國能夠迅速地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重要條件。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幫助我國設計新企業和供應我國建設所需的設備,以及對我國的其他一系列的援助,表現了最偉大的和最崇高的國際主義。正如斯大林所説的:“問題不僅在於這種幫助是極度便宜的,技術上是頭等的。問題首先在於這種合作的基礎,是互相幫助和求得共同經濟高漲的真誠願望。”
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期間是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這個計劃草案的編制工作,在一九五一年就已經開始,中間經過多次的補充和修正,到一九五五年二月,即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了兩年之後,才編制完畢。這是由於我國資源缺乏調查,統計資料也很少,有多種經濟成份同時並存,我們又沒有編制長期計劃的經驗,建設工作的經驗又很不夠。而且,從國家的整個情況來説,一九五○年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底才實現了停戰。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一百五十六個工業單位中的主要部分——第二批九十一個單位,也到一九五三年五月才確定。所有這些,都説明了過去兩年,只能一面進行建設,一面編制長期計劃。雖然如此,但由於我國在一九五二年已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們已經能夠每年編制和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年度計劃,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第一批五十個單位,早在一九五○年就已經確定並陸續施工,所以我們在建設方面並沒有喪失時間。而且正因為我們進行了許多準備工作,在執行兩個年度計劃的過程中又取得了不少的經驗,這就使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更加接近實際,更加能夠保證它的勝利完成。
現在,我謹對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作如下的説明。
一、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
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亦即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而制定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的任務,是由工人階級領導人民大眾,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這個任務已經勝利地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的基本結束和中國革命第二階段的開始。中國革命第二階段的任務,就是要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説,無論在什麼國家,社會主義社會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建成的,無產階級在推翻了反動統治、取得革命勝利以後,到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之前,都要經過一個過渡時期。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之後,必須利用自己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來解決社會主義的經濟任務。要解決社會主義的經濟任務,就不僅要發展以重工業為基礎的工業體系,而且要把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轉移到大生產的技術基礎上來,把包括多種經濟成份的國民經濟改變成為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
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根據列寧關於過渡時期的學説,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經驗,在一九五二年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共產黨中央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一九五四年已經被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所接受,列入了我國的憲法,作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憲法序言規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憲法第四條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是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的,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兩個必要的組成部分,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大工業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列寧一再地指示説:“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沒有大工業我們就不可能過渡到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來改造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
大家知道:我國曾經是一個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國家,經濟是很落後的。在解放前,我國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只佔很小的比重,而且主要是一些輕工業,這些輕工業很多還是依賴於外國進口原料的加工工業,至於重工業的基礎則更加薄弱,雖然也有某些重工業,大多隻是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機械修理廠,或者只是為帝國主義國家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礦山和工廠。我國這種因為缺乏重工業的基礎而造成的國民經濟十分落後的狀況,使我國百餘年來國弱民窮,受盡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中國二十多年,極大地加深了我國這種落後的狀況。他們只顧窮兇極惡地掠奪人民,沒有建立起什麼工業。他們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曾經大肆吹噓要建立一個什麼年產十萬噸的鋼鐵廠,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他們的家族越來越驚人地富了,但是結果連一個這樣小規模的鋼鐵廠也建立不起來。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全國除東北外每年只生產鋼四萬噸左右,而且都是滿清末年和北洋軍伐統治時代所建立的鋼鐵廠的產品。日本帝國主義在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以後,特別是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三年,為了掠奪資源,擴大侵略戰爭,曾經在那裏擴建了一些鋼鐵工業,那些當然是附屬於日本本國工業系統的純粹殖民地式的工業,而且許多工廠和礦山在以後又被國民黨反動派所嚴重地破壞了。事實正如毛澤東主席在一九四五年“論聯合政府”一書中所説的:“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掌握了政權,這樣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新中國出現了,一個工業化的新中國也就在望。這樣的新中國是中國人民在工人階級領導下長期流血鬥爭得來的,因此,國家工業化的道路只能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只有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才能克服我國現在先進的政權和落後的經濟之間的矛盾,而把貧弱的中國變成真正富強的中國。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我們國家在過渡時期的中心任務,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環節,則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只有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即建立起現代化的鋼鐵工業、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燃料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基本化學工業等等,我們才可能製造現代化的各種工業設備,使重工業本身和輕工業得到技術的改造;我們才可能供給農業以拖拉機和其他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供給農業以足夠的肥料,使農業得到技術的改造;我們才可能生產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如火車頭、汽車、輪船、飛機等等,使運輸業得到技術的改造;我們也才可能製造現代化的武器,來裝備保衞祖國的戰士,使國防更加鞏固。同時,只有在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顯著地提高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不斷地增加農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生產,保證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是使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的政策,實行這個政策,將為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強大的物質基礎。有人認為: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不同於蘇聯革命勝利後的情況,我們現在有了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何必急於工業化呢?我們認為這種説法是錯誤的。我們在國內面對着國民經濟的落後狀態,在國外還有兇惡的帝國主義的包圍,不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就不僅不能使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並且有使我國不能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不能保持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獨立的危險。由此可見,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國民經濟,是中國人民自己應該擔當的責任;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對我國的幫助,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有利條件,我們在這種條件下只應該更加努力建設,為加速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而鬥爭。
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解決小農經濟同社會主義工業化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不可能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而只能建立在大工業經濟和集體大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社會主義工業化要求農業從分散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轉變為集體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在集體化和機械化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糧食和工業原料,同時也要求個體手工業走向合作化的道路。廣大的農民要最後擺脱貧窮和痛苦,也必須離開過去長期所走慣了的小生產的舊道路,而轉向集體化和機械化的社會主義農業的新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對農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即根據憲法第八、第九兩條規定,鼓勵個體農民根據自願的原則組織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鼓勵個體手工業者和其他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根據自願的原則組織生產合作和供銷合作。有人認為:中國農民在改革土地制度以後,已經分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很高,何必實行合作化呢?我們認為這種説法也是錯誤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這還只是農民解放的第一步,因為他們仍然分散地耕種着小塊土地,不能使用現代化的農業機器,就不能進一步發展生產和抵禦自然災害,也就不能避免城鄉資本主義的剝削,當然更不用説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和發生意外的事故了。只有使農業和手工業從個體經營逐步地轉變為集體經營,並在這個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起來的時候,才能大大地發展農業的生產力,擴大農業的再生產,提高生產量,以適應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要求,也才能限制以至消滅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永遠擺脱貧窮和痛苦,而得到普遍富裕的生活。
建設社會主義,當然必須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同社會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妨礙着我國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同社會主義經濟的有計劃發展是互相對立的。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實現計劃領導,資本主義經濟同社會主義經濟之間的矛盾就更加顯著和尖鋭起來。因此,我們必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即根據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國家通過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國營經濟的領導和工人羣眾的監督,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限制它們的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消極作用,鼓勵和指導它們轉變為各種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資本家所有制。”有人希望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長時期地在一個國家裏並存,希望對資本主義工商業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或者現在還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們認為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相反的生產關係,在一個國家裏互不干擾地平行發展是不可能的。不走社會主義的路,就要走資本主義的路,而後面這條路,是中國人民所決不許可的。走社會主義的路,是我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我國目前的政治和經濟的具體條件下,經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形式來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使之逐步地轉變為社會主義企業,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已經由過去五年的實際經驗所證明。
上述種種,説明我國為着建設社會主義,必須積極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但是,是不是説,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事業,我們可以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全部完成呢?不是的。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説,應該把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看做是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是一個大國,情況是複雜的,國民經濟原來又很落後,有一億一千多萬農户的小農經濟,有很大數量的手工業,而且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很艱鉅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完成這個過渡時期的總任務,除了恢復時期的三年以外,大概還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即大概需要三個五年計劃。正如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我們經過十五年左右的緊張工作和刻苦建設,可能在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要建成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幾十年的努力,譬如説,要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都應該按照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逐步地實現。在工業建設中,必須根據資金和技術力量的可能,貫徹重點建設的方針來進行建設,那種不分輕重緩急,認為要建設就應該處處大規模和樣樣現代化,這種想法和做法,對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有害的。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重工業企業,一般都要有五年左右的時間,要進行一系列的繁重的工作,要有各個方面的配合;我們要建設起很多用現代技術裝備起來的工業企業,才能達到工業化,哪能希望在一個短時期內,不費什麼力氣就建設成功呢?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輕易完成,這是關係到幾萬萬農民和成千萬手工業者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革的大事情,要使勞動農民和手工業者徹底擺脱個體的小生產的道路,而轉向一條新的社會主義發展大道,這就必須經過相當長期的艱苦工作,通過一些必要的過渡形式,才能逐步地完成。實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不僅需要整個經濟發展能夠幫助農業和手工業,也不僅需要農民和手工業者有文化知識,而且還需要有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親身經驗,所有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同樣也應該通過一些必要的過渡形式逐步地完成。
我們已經贏得了一個新中國,我們必須加緊努力進行經濟建設來保護和鞏固這個新中國,這個建設主要的就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設。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夜曾經對俄國人民指出:“或是滅亡,或是把本身命運信託於最革命的階級,以便最迅速地和最急進地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方式。”在中國,問題也是這樣。毛澤東主席在解放前説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我們不能只是依靠落後的小農經濟過生活,我們也必須拋棄使廣大羣眾傾家蕩產的資本主義的道路。解放了的中國人民,要避免在自己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危險,只有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事業,並在這個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逐步地改造我國的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過渡時期,我們就是要解決這種任務,而根據我們在恢復時期和五年計劃前兩年所已取得的成就,我們是有充分信心來解決這樣的任務的。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概要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概括地説來,就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一百五十六個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六百九十四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實現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一個重大的步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規模是很大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
在五年內,全國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支出總數為七百六十六億四千萬元,摺合黃金七萬萬兩以上。用這樣大量的資金來進行國家建設,這在中國的過去歷史上,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政府,才可能來這樣做。
在五年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支出總數中,屬於基本建設投資的是四百二十七億四千萬元,佔支出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八。其他的百分之四十四點二,即三百三十九億元;一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所需要的資源勘探、工程勘測、工程設計和器材儲備等;一部分用於發展工業生產和運輸交通,如設備大修理、技術組織措施、新種類產品試製、零星固定資產購置等;一部分是各經濟部門的流動資金;再有一部分是經濟和文化教育各部門的事業用費和培養專業幹部用費。
五年基本建設的投資四百二十七億四千萬元,是這樣分配的:
工業部門為二百四十八億五千萬元,佔百分之五十八點二;
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門為三十二億六千萬元,佔百分之七點六;
運輸和郵電部門為八十二億一千萬元,佔百分之十九點二;
貿易、銀行和物資儲備部門為十二億八千萬元,佔百分之三;
文化、教育和衞生部門為三十億八千萬元,佔百分之七點二;
城市公用事業建設為十六億元,佔百分之三點七;
其他為四億六千萬元,佔百分之一點一。
從上列的基本建設投資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投資的重點是工業。同樣可以看出,投資的分配也已照顧到工業以外的其他各部門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業方面國家投資的比例不算大,這是因為五年內農業還不可能廣泛地實現機械化,更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林業建設也還不可能全面展開;同時,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門的基本建設投資額並沒有包括農村救災費、農業貸款等項,更沒有包括農民自己投入生產的資金。如果把這幾筆錢都算進去,則五年內為發展農業的資金總數將接近於工業的投資數字。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運輸方面的投資比例也不算大,但在基本上可以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初期的需要。
五年內我國工業基本建設的新建和改建的單位,包括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一百五十六個單位在內,在限額以上(注)的有六百九十四個,加上農業、林業、水利方面的二百五十二個,運輸交通和郵電方面的二百二十個,文化、教育、衞生方面的一百五十六個,城市公用事業方面的一百十八個,其他方面的一百六十個,全部限額以上的基本建設單位共有一千六百個。除了限額以上的基本建設單位以外,還有限額以下的建設單位六千多個,其中工業方面約有二千三百個。限額以上的建設單位,能夠在五年內建設完成的,工業方面有四百五十五個,加上其他方面共有一千二百七十一個;限額以下的建設單位,絕大多數可以完成。這些建設單位的完成,就將大大地提高我國工業的生產力,推動農業的發展,增長運輸能力,擴大文化教育事業。
(注)國家為着便於管理和掌握重大的基本建設單位,按照我國的具體情況,規定出各類基本建設單位的投資限額。凡一個建設單位,不論其為新建、改建或恢復,它的全部投資額大於限額者,即是限額以上的建設單位;小於限額者,即是限額以下的建設單位。例如,在工業中,各類工業基本建設單位的投資限額規定如下:鋼鐵工業、汽車製造工業、拖拉機制造工業、船舶製造工業、機車車輛製造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一千萬元;有色金屬工業、化學工業、水泥工業的投資限額為六百萬元;電站、輸電線路和變電所、煤炭採掘工業、石油開採工業、石油加工工業、除交通機械以外的機器製造工業、汽車和船舶的修配工業、紡織(包括印染)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五百萬元;橡膠工業、造紙工業、造糖工業、捲煙工業、醫藥工業的投資限額為四百萬元;陶瓷工業、除製糖以外的食品工業、其他各項輕工業的投資限額為三百萬元。
以工業説,包括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的建設單位在內,其主要工業品的建設規模和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的數字如下列:
鐵: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五百七十五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二百八十萬噸。
鋼: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六百一十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二百五十三萬噸。
電:全部建成後增加的發電能力將為四百零六萬千瓦,五年內增加的發電能力為二百零五萬千瓦。
原煤: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九千三百一十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五千三百八十五萬噸。
冶金機械和礦山機械: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十九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七萬噸。
發電設備: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八十萬千瓦,五年內建成。
汽車:全部建成後的年產能力將為九萬輛,五年內達到的年產能力為三萬輛。
拖拉機:全部建成後的年產能力將為一萬五千輛,一九五九年建成。
化學肥料: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九十一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二十八萬噸。
水泥: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三百六十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二百三十六萬噸。
棉紡錠:全部建成後增加的紡錠將為一百八十九萬枚,五年內投入生產的紡錠為一百六十五萬枚。
機制紙: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十八萬六千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九萬五千噸。
機制糖:全部建成後增加的年產能力將為五十六萬噸,五年內增加的年產能力為四十二萬八千噸。
以運輸業説,五年內新建成的鐵路幹線和支線共四千公里以上,加上恢復鐵路、改建鐵路、新建複線、延長車站站線、工業和其他的專用線,則增加的鐵路總長度約為一萬公里。五年內修建公路一萬公里以上,新增加的通車裏程為七千一百公里以上。五年內新增輪船四十萬載重噸。
以農業和水利説,五年內將新建國營機械化農場九十一個,拖拉機站一百九十四個。五年內除建設十三個大型水庫外,修浚河道的土石方工程就有十三億立方公尺,並將開始進行黃河的治本工程。
五年內,包括工廠廠房、工人職員宿舍、學校、醫院等在內的房屋建築面積,約有一億五千萬平方公尺。
工業建設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而在蘇聯援助下的一百五十六個工業單位的建設,又是工業建設的中心。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一百五十六個工業單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施工的是一百四十五個單位,其他十一個單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進行勘察和設計,將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進行施工。這些工業建設單位,規模大,技術新,許多是我國工業史上完全嶄新的創舉。例如:
鞍山鋼鐵聯合企業在原有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年這八年時間內,將基本上完成以下四十八個主要工程的改建和新建:三個鐵礦,八個選礦廠和燒結廠,六座自動化的鍊鐵高爐,三個新式的鍊鋼廠,十六個軋鋼廠,十座煉焦爐,二個耐火材料車間。這些廠礦和車間的改建和新建,都將盡可能地利用蘇聯最新的技術成就。這個我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在改建完成以後,它的生產規模可以擴大到年產生鐵二百五十萬噸,鋼三百二十二萬噸,鋼材二百四十八萬噸。它所生產的各種規格的鋼材、鋼板和鋼管,可以基本上供應國內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初期製造火車頭、輪船、汽車、拖拉機等等的需要;它所生產的各種規格的鋼軌,每年可以用來鋪設三千多公里的鐵路。
在改建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的同時,將進行武漢和包頭兩個鋼鐵聯合企業的建設。
五年內進行建設的電站,發電能力在五萬千瓦以上的火力發電站就有十五個;豐滿水電站在改建完成後,發電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六萬千瓦以上。這些建設單位的完成,將大大地加強各地區的電力供應能力。
五年內進行建設的煤礦企業,設計能力(包括原有的生產能力在內)在年產煤一百萬噸以上的就有三十一個。其中五個最大的煤礦企業在一九五七年將達到的年產能力如下:撫順礦務局所屬煤礦為九百三十萬噸,阜新礦務局所屬煤礦為八百四十五萬噸,開灤煤礦為九百六十八萬噸,大同礦務局所屬煤礦為六百四十五萬噸,淮南礦務局所屬煤礦為六百八十五萬噸。
五年內建設並完工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在它發揮了生產能力以後,每年能夠出產載重汽車三萬輛,供應運輸業的需要。設計能力比第一汽車製造廠大一倍的第二汽車製造廠,也將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這兩個汽車製造廠將為我國建立汽車製造工業的基礎。
五年內開始建設的拖拉機制造廠,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完成後,我國將能夠每年出產五十四匹馬力的拖拉機一萬五千台,供應農業的需要。
五年內開始建設的二個重型機器製造廠(其中一個是蘇聯幫助設計的,一個是我國自己設計的),在建設完成後,按照設計能力,它們的產品每年可以裝備一個年產一百六十萬噸鋼的鋼鐵聯合企業,供應鍊鐵、鍊鋼、軋鋼和煉焦的全套設備。
五年內開始建設的製造發電設備的工廠,在它們全部建設完成後,我國就能夠製造每台容量一萬二千千瓦、二萬五千千瓦以至五萬千瓦的發電設備,供應國民經濟各部門建設電站的需要。
我國許多輕工業工廠是由國內自己設計和建設的,許多工廠的規模也是相當巨大的。例如在我國首都北京建設的三個棉紡織廠,共裝備紡錠二十三萬枚,織機七千多台。五年內進行建設的規模較大的紡織廠,共有三十九個。
不只是許多工業建設單位的規模是很巨大的,許多鐵路、公路、水利等等的建設單位的規模也是很巨大的。例如:
五年內進行建設的貫通甘肅和新疆的蘭新鐵路,貫通西北和西南的寶雞到成都的鐵路,貫通江西和福建的鷹潭到廈門的鐵路,連結我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蘇聯的集寧到二連的鐵路,不僅線路很長,而且它們或者要經過沙漠地帶,或者要穿過高山峻嶺,建設工程都是很浩大的。
五年內繼續進行建設並已在一九五四年通車的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長共有四千三百多公里,它們都是在人煙稀少的拔海幾千公尺的高山上開拓出來的,建設工程是特別艱鉅的。
五年內繼續進行建設的淮河根治工程,計劃建成南灣、薄山、佛子嶺、梅山等四個大型水庫,共可蓄水三十八億立方公尺以上;同時對洪河、汝河、濉河、北淝河等主要支流進行防洪排澇工程。在一九五四年已經建設完成的官廳水庫,可蓄水二十三億立方公尺,對免除永定河下游的水患將起重大的作用。
五年內將開始進行黃河的根治和綜合開發工作。黃河全長四千八百多公里,流經七省,流域面積七十四萬五千平方公里,在我國曆史上一直就是為害最嚴重的河道。根據黃河的綜合利用的規劃方案,在黃河中下游及其主要支流將修建水壩幾十座,在三門峽等五處將建設足以調節流量的巨大水庫,並建設巨大的水力發電站。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黃河的根治和綜合開發工作將完成流域規劃,並開始建設三門峽的水利、水力樞紐工程。
在蘇聯直接幫助下建設的國營友誼農場,將開墾荒地三十七萬五千畝。這個農場擁有由蘇聯贈送的大批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它將在我國今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道路上起重要的示範和帶頭的作用。
在蘇聯的直接幫助下,五年內我國將開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建設,使之為國民經濟服務。
上面所舉的一些例子,已經足以説明,我們正在做着為全國人民和後世子孫謀幸福的大事。完成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規定的工業建設和其他建設的任務,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並從而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面貌,無疑將起極其重大的作用。這種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代表着中國人民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和最高的利益。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原有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的發揮,加上新建和改建的工業企業投入生產,將使我國工業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到一九五七年,現代工業在工業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將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二十六點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六。
一九五七年比一九五二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將增長百分之九十八點三,即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四點七。其中,現代工業增長百分之一百零四點一,即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五點三。我國這種工業發展速度,無疑是比較高的,在資本主義國家是沒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
五年內,我國各種工業產品的產量都將有顯著的增長,主要產品在一九五七年的計劃產量比一九五二年的產量增長的情況如下列:
鋼:從一百三十五萬噸增加到四百十二萬噸,增長二點一倍。
發電量:從七十二億六千萬度增加到一百五十九億度,增長一點二倍。
原煤:從六千三百五十三萬噸增加到一億一千三百萬噸,增長零點八倍。
發電機:從三萬千瓦增加到二十二萬七千千瓦,增長六點七倍。
電動機:從六十四萬千瓦增加到一百零五萬千瓦,增長零點六倍。
載重汽車:達到四千輛(一九五二年還不能製造)。
水泥:從二百八十六萬噸增加到六百萬噸,增長一點一倍。
機制紙:從三十七萬噸增加到六十五萬噸,增長零點八倍。
棉布:從一億一千一百六十三萬匹增加到一億六千三百七十二萬匹,增長零點五倍。
機制糖:從二十四萬九千噸增加到六十八萬六千噸,增長一點八倍。
或者有人認為: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鋼的產量仍然不過四百多萬噸,不僅遠遠落後於美國和英國,而且也落後於日本,這和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這樣的地位相稱嗎?我們認為:這隻看到事情的一面,沒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美國、英國、日本這些國家,以及其他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它們工業發展的歷史已有一兩百年,少的也將近一百年,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比它們落後了一百多年,或者幾十年,僅僅在人民掌握了國家政權以後,才有可能有計劃地進行建設。我國在一九○七年,才建設起一個漢陽鋼鐵廠,當年的鋼產量只有八千五百多噸。到一九三三年,全國鋼產量也只有二萬五千噸。一九三六年全國鋼產量超過四十萬噸,但其中三十六萬四千噸是由當時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下的東北生產的。我國曆史上鋼鐵生產的最高年份是一九四三年,出產生鐵一百八十萬噸,鋼九十萬噸,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日本侵佔下的東北。由於蔣介石反動派的破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一年,即一九四九年,全國生鐵產量只有二十四萬六千噸,鋼產量只有十五萬八千多噸。由此可見,我們承受的是舊中國極其可憐的遺產。在全國解放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才把改變中國經濟和文化落後的艱鉅任務擔當起來,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並有一些發展,接着又將在五年時間內使工業生產提高一倍。我們沒有“封神榜”上那種呼風喚雨的本領,哪能用五年時間就趕上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斯大林曾經説過:“決不可把工業發展速度和工業發展水平混為一談”。我們工業發展的速度將是很快的,可是就工業發展的水平來説,在相當時期內,我們比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將還是落後的,因此,我們必須趕上去。我們可以確定地説,趕上它們,或者趕過它們的工業水平,並不需要一百年,有幾十年的時間就夠了。我們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趕過中國反動統治時代的幾十年,這樣的工業發展速度難道還慢嗎?
我國要實現的國家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是以蘇聯為榜樣並在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直接幫助下的工業化,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工業化,所以我國工業——特別是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就能夠有很高速度的發展。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規定,在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中,製造生產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八十八點八;製造消費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十一點二。同時,按照計劃,五年內生產資料的產值將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六點五,消費資料的產值則增長百分之七十九點七,因此,生產資料的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將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七到一九五七年上升為百分之四十五點四,消費資料的產值所佔的比重,將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六十點三到一九五七年下降為百分之五十四點六。
社會主義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生產增長的比例的變化,也表現着我國工業發展的社會主義的特點。五年內國營工業的產值增長將為百分之一百三十點一;合作社營工業和五年計劃前已有的公私合營工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私營工業的產值在五年內將有一半要轉變為公私合營。因此,到一九五七年,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合作社營(包括供銷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的加工工廠,不包括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公私合營的工業產值所佔的比重將上升為百分之八十七點八,私營工業產值所佔的比重將下降為百分之十二點二,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將接受國家的加工定貨,基本上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
第一個五年計劃對農業規定了適當的增產指標。五年內,農業及其副業的總產值增長百分之二十三點三,即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三。
按照計劃,主要農業產品一九五七年的計劃產量及其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的情況如下列:
糧食:達到三千八百五十六億斤,增長百分之十七點六。
棉花:達到三千二百七十萬擔,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點四。
黃麻、洋麻:達到七百三十萬擔,增長百分之十九點七。
烤煙:達到七百八十萬擔,增長百分之七十六點六。
甘蔗:達到二百六十三億斤,增長百分之八十五點一。
甜菜:達到四十二億七千萬斤,增長百分之三百四十六點四。
油料作物:以播種面積計算達到一億一千八百萬畝,增長百分之三十七點八。
克服農業的發展過分落後於工業發展的矛盾,是五年計劃的一個重大任務。我國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農業生產不僅沒有發展,相反地還受了嚴重的破壞。一九三六年的糧食產量是三千億斤,此後差不多年年下降,到一九四九年,糧食產量只有二千二百六十億斤,棉花產量只有八百八十多萬擔。解放以後,僅僅經過三年的時間,我國在一九五二年的糧食產量就達到三千二百七十八億斤,棉花產量達到二千六百萬擔,都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年產量。五年農業計劃又在一九五二年的基數上再提高到上列數量,這在我國目前的具體條件下,農業發展的速度是不能算很低的,應該努力完成並爭取超額完成。
農業生產合作社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農業增產的基礎,也是改造小農經濟的必由之路。到一九五七年,參加現有的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户,在全國農户總數中的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適應於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對交通的需要,運輸和郵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也將有相應的發展。到一九五七年,鐵路貨物週轉量將達到一千二百一十億噸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一倍;旅客週轉量將達到三百二十億人公里,增長百分之五十九點五。內河輪駁船貨物週轉量將達到一百五十三億噸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三點二倍;旅客週轉量將達到三十四億人公里,增長百分之七十八點七。沿海輪駁船貨物週轉量將達到五十七億五千萬噸海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一點九倍;旅客週轉量將達到二億四千萬人海里,增長將近一點四倍。公路汽車貨物週轉量將達到三十二億噸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三點七倍;旅客週轉量將達到五十七億人公里,增長將近二倍。民用航空貨物週轉量將達到八百零五萬噸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二點三倍。郵路總長度將達到一百九十七萬公里,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分之四十五點二;其他郵電業務,也將有相當的發展。
在上述工業農業發展以及各種比重變化的基礎上,一九五七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將達到四百九十八億元左右,比一九五二年增長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國營商業約增長百分之一百三十三點二,合作社營商業約增長百分之二百三十九點五。原有私營商業在五年內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將有半數上下轉變為各種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的商業和由小商小販組織起來的合作形式的小商業,這兩部分商業和私營商業的零售額合併計算,在五年內仍將有所增長。到一九五七年,在社會零售總額中,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營商業將佔百分之五十四點九,各種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的商業和合作形式的小商業將佔百分之二十四,私營商業將佔百分之二十一點一。
五年內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事業將有相當的發展。一九五七年同一九五二年比較,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的人數將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七,在一九五七年達到四十三萬四千人;高級中學在校學生的人數將增長百分之一百七十八,在一九五七年達到七十二萬四千人;初級中學在校學生的人數將增長百分之七十八點六,在一九五七年達到三百九十八萬三千人;小學學生的人數將增長百分之十八,在一九五七年達到六千零二十三萬人,即佔全國學齡兒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五年內科學研究事業將有較大的發展,只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研究機構即將增加二十三所,研究人員將增加三千四百人。在出版、廣播、文學藝術、電影、社會文化等方面,五年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比較快的發展。
五年計劃對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了適當的規定。五年內,就業人數共增加約四百二十萬人,工人職員的平均工資以貨幣計算約增長百分之三十三;國營企業和國家機關所支付的勞動保險基金、醫藥費、福利費和文化教育費將共達五十億元以上;國家撥款為工人職員建築的住宅,將約達四千六百萬平方公尺。五年內,農村人民的生活將逐步地得到改善,隨着生產的發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購買力將增長近一倍。國家將撥付一定數量的款項,救濟因受災而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發生困難的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人民保健事業有較大的發展,五年內病牀將增長百分之七十七,醫師人數將增加百分之七十四,中醫師的力量將被髮揮。
誰都能夠看到,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將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重大的變化。五年內,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迅速發展,將使我國的經濟面貌開始發生變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立初步的基礎。五年內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的迅速 發展,將為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初步的基礎。五年內資本主義工商業將經過公私合營、加工定貨、代銷經銷等等方式而被逐步地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為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基礎。這一切變化,無疑地將進一步地鞏固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進一步地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併為進一步地改善我國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創造條件。因此,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是關係着我國國家命運和人民幸福的大事情。可以説,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使我國繁榮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第一個計劃,這個計劃的實現,也將增強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力量。
我國在勝利地實現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後,當然還不可能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切方面的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建設的許多重要的建設工程,有的要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才能建成,有的要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才能在生產上起重要的作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終結的時候,在工業方面,我國機器製造的能力和水平都還不可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實行技術改造的需要,許多大型和精密的機器設備還不能製造,某些工業部門如石油工業的落後狀況還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變;同時,工業的地區分佈,雖然在內地建設了不少新的工業企業,但還不能完全克服原來偏集於一方和沿海的不合理狀態。在農業方面,對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只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農户中實現了初級形式的合作化,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還沒有開始,農業發展落後於工業迅速發展的狀況還不能完全改變。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只是實行了第一步,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在文化方面,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還落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還是不高的,並且還有相當大量的文盲存在。此外,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失業現象,也還不可能完全消滅,剩餘勞動力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繼續努力,加以解決。
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若干問題
(一)關於工業和運輸業的基本建設問題
現在我想就關於工業和運輸業的基本建設的以下問題作一些説明。這些問題就是基本建設的規模的大小問題,輕重工業投資的比重問題,大中小型企業的配合問題,工業的地區分佈問題,基本建設的標準問題,保證工程的質量問題。
第一,基本建設規模的大小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在五年計劃的編制過程中,我們曾經作過反覆的考慮和多次的研究。我們認為在目前條件下,已經確定的建設規模是適當的,是五年內應當而且可以爭取完成的。
有人懷疑過這樣的建設規模是否過大。他們的理由是:我國現在還是一個在經濟上很落後和很貧窮的國家,國家財力有限,技術力量不足,資源情況很多不明,在五年內進行這樣巨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是不能勝任的。因此他們覺得可以把這個建設規模加以縮小。他們説不要搞得這樣緊張,把任務減輕下來吧。他們又説“農民太苦”,慢一點搞工業化吧。我們不同意這樣的主張。我們的理由正象我們在前面已經説過的:擺脱我國在經濟上很落後的地位,除了加速工業的建設以外,並沒有別的出路。同時,我們工業化的建設,也正是為着使農民有可能擺脱貧窮的狀況。五年計劃已經確定的工業建設單位,都是必需的,如果削減,就將延緩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同時打亂國家的建設部署。
我們國家的財力是不是有可能來適應這樣的建設規模呢?我們答覆這是可能的。其所以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革命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以下的積累來源:
一、我國人民已經推翻了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的統治,帝國主義者已經不可能象過去那樣掠奪我國人民的大量財富,這樣就提供了我國建設的一個重要積累來源。
二、我國人民推翻了封建主義,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過去要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現在不再交納了,農民用勞動的所得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幫助國家的建設。
三、我國人民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把官僚資本家的財產變成了全民的財產,現在工人已經不為官僚資本家的利潤而生產,而是為國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產,這也是我國建設的重要積累來源。
四、在私營工廠做工的工人,現在雖然仍舊要拿出一部分勞動成果作為資本家的利潤,但是現在資本家只能得到法令所規定的適當的一部分利潤。資本主義企業利潤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或則繳納所得税,投入國家的建設;或則變為企業公積金,用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這在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條件下也是對於國家和人民有利的。
所有這些都證明:我國並不是沒有建設資金,而是以前大量資金都裝進了帝國主義者、地主、資產階級的腰包,只有人民革命勝利以後,我國人民才有可能把自己勞動所創造的資金,用於國家建設,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創造美好的將來。我們應該及時地和好好地來利用這種資金。
説到技術力量不足和資源情況很多不明,這是不錯的。可是難道我們不可以在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之下一面建設一面學習嗎?難道我們不可以在建設中逐步地學會本領、逐步地摸清情況嗎?毛澤東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著作中説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毛主席在這裏説的是關於革命戰爭。可是要做好任何的人民事業,都是必須在實際中去學習,這卻是普遍的真理。幾年來的事實證明:我們在實際的建設中已經學會了不少事情,對於資源情況比以前也知道得多了。顯然,等待並不能夠增加我們的本領和知識。認為一切都必須“先學好了再幹”,而因此主張削減五年建設的規模,打算減輕自己所應該擔當並且能夠擔當的責任,這種主張是不能採取的。
那末,基本建設規模能不能夠更加擴大呢?
按照我國的需要來説,無論是重工業、輕工業,無論是鋼鐵、有色金屬、化學肥料、石油、機器、紡織等工業,五年計劃草案規定的基本建設計劃和生產計劃,都還是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的。但是建設規模能否更加擴大,不但必須根據是否需要,而且必須根據是否可能。我們不是空想家,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我們所以認為五年計劃建設規模是適當的,削減它是不應該的,這就是因為按照我國現在客觀的條件,實現它是可能的。而且,我們認為:在年度計劃中,還可能適當地擴大一些必要的建設,例如煤礦、石油、鐵路等等,我們已經在準備這樣做。特別是我國的石油工業的產量很低,同需要的程度相差很遠,我們必須努力地去找尋更多的石油資源和研究發展人造石油工業的辦法,以便把石油工業的建設規模加以擴大。但這是不是説,我們可以不顧財政力量、技術力量和設備供應的各種可能的客觀條件,而任意地、無限制地去擴大一切建設呢?當然,事情也不可以這樣做。從財政力量方面説,五年內國家對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支出已經達到七百六十六億四千萬元。從技術力量方面説,五年計劃所已經規定建設的巨大的複雜的新企業都是蘇聯幫助設計的,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目前還缺乏條件來獨立設計這樣的新企業。從供應設備方面説,在我國機器製造工業目前還缺乏製造重要設備和複雜機件的能力的情況下,也難於增加很多設備的供應。根據這些條件,我們在五年內可能再擴大的建設,也還是有一定限度的。認為可以不顧可能的客觀條件而無限制地擴大建設的規模,或者不注意最合理地和最有效地利用物力、人力和財力,而無把握地去處處動手,這些都是錯誤的。
反對右的保守主義,也反對“左”的冒險主義。這就是我們關於基本建設規模大小問題的結論。
 
第二,輕重工業投資的比重問題。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重工業投資的比重特別大,而且比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重工業投資的比重還要大。前面説過,在五年內的工業基本建設的投資中,製造生產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八十八點八,製造消費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十一點二。而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製造生產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八十五點九,製造消費資料工業的投資佔百分之十四點一。我國重工業投資佔這樣大的比重,而輕工業投資佔較小的比重,這是否適當呢?是否可以減少重工業的投資,增加輕工業的投資呢?
大家知道,輕重工業的投資的比例關係,必須根據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理來決定。而在每個發展時期中,這種比例關係的具體規定,又應該照顧到當時的具體條件。我國現在的情況是:原有的重工業的基礎特別薄弱,需要我們積極地長期地去擴大重工業的基礎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國營和私營的輕工業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沒有使用的潛在力量,並且還有廣大的手工業可以做重要的補充。在我國,一方面許多輕工業品不能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許多輕工業設備還有空閒,原因就在於缺少原料。所以説,我國目前發展輕工業的問題,主要不是增加投資的問題,而是增加原料生產的問題。在輕工業的一些原料還不能大量地增產以前,增加輕工業的投資,是不能發揮投資效果的,因為原料供不上,即使工廠建成也不能開工生產。但如果農業豐收,輕工業原料有很大的增產,在現有的輕工業設備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年度計劃中考慮增加一些輕工業工廠的建設。因為輕工業工廠的建設比較容易,建設時間比較短,也就不致於拖延建設進度。
因字數限制,未盡全文見中國政府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