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463年

鎖定
中國紀年
1463年,明朝明英宗天順七年。天順七年(1463)三月十三日,英宗下詔,行寬恤之政。詔中説,天時違和,地理未盡,吾民衣食,何由自出。欲慰羣情,宜加寬恤,條示於後:內外法司,加速審理,具奏發落。停止銀場煎辦銀課,召回差遣官員。停抄造紙札三年。豁免被災租賦,蠲免天順四年以前拖欠税糧。禁鎮撫官科擾納賄。存恤流移失所之民。巡按官嚴糾貪酷官吏。詔書最後説:代天理物,爰推一念之誠,節用愛人,用錫萬邦之福。
中文名
1463年
外文名
fourteen sixty--three
中國紀年
明朝天順七年
相對朝代
明朝
大事記
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公國

1463年本年年表

1463年大事件

1、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築師索拉里兄弟於1463年開始修建。15世紀末由布拉曼特重修,聖瑪麗亞修道院牧師住宅的北牆上有達·芬奇於1495年至1497年間創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標誌着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位於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正月,洪江苗起事,歷時半年,後遭官軍鎮壓。後有上杭民起事, 廣西瑤攻梧州之戰, 赤溪、湳峒苗起事。
3、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公國,波斯尼亞被兼併。
4、波斯尼吏的最後一位團王斯蒂芬·託焉舍維奇( 1461 - 1463 年在位)被俘斬首。
5、濟美橋。又稱冷村大橋,位於武定縣東南30公里處的冷村,明朝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興建,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重修,橋一孔,長13.3米,寬6.6米,高6.6米。
6、2月2日,天象:月食,農曆戊申日,初虧2:36;食既3:59;食甚4:24;生光4:49;復圓6:12;月食時中國安陽地區月亮距天頂角度COSZ=0.65

1463年出生

1、王文素﹝1465年-1487﹞
字尚彬,其先汾州﹝今山西汾陽一帶﹞人,後移居饒陽﹝今河北饒陽﹞,經商之餘整理各家算數,成《通證古今算數寶鑑》,對明代算書和縱橫圓的記載彌足珍貴,亦曾涉及珠算。
2、何仕林(1463年--1525年)
排行13世惠18,字文盛,生活於明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間。他是南平公何景韶的長子長孫。
3、腓特烈三世(1463年——1525)
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侯。

1463年逝世

含山公主(1381—1463年)
明太祖朱元璋之女,母為高麗韓妃。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公主下嫁尹清。建文初年,尹清掌後府都督事,先公主而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逝世,明仁宗即位。公主因為地位尊崇,與寧國公主、懷慶公主、大名公主、南康公主、永嘉公主、汝陽公主、寶慶公主皆進稱大長公主。此後諸帝即位,公主進封長公主、大長公主形成了制度。含山公主逝世於明英宗天順六年(1463年),享年八十二歲。

1463年歷史大事

1463年兩廣瑤民起義

廣西瑤民起義,進攻雷、廉、高肇等地。天順七年(1463)九月十七日,英宗敕命廣東總兵官歐信、巡撫葉盛會同廣西總兵官泰寧候陳涇鎮壓兩廣瑤民起義。十月又命巡撫廣西僉都御史吳禎節制兩廣諸軍。十一月,廣西瑤民起義軍夜功梧州城,劫官庫,放罪囚,盡殺貪官污吏,並執副使周(王壽)為人質,使官軍數千人不敢發一矢,獲勝而去,聲勢漸次浩大。

1463年焦禮之死

焦禮(1382-1463),字尚節,蒙古人。襲其兄指揮同知之職,備禦遼東。宣德初,宣宗念其守邊之勞,別授管失奴指揮使,累進都指揮同知。正統中,積功至右都督。土木之變,英宗被擄,奉命充左副總兵,守寧遠。不久,也先逼京城,率師入京護衞。景泰四年(1453)再立戰功,進左都督。英宗復辟,以守邊功,封東寧伯,天順七年(1463)正月十四日卒於鎮,年八十二。贈東寧候,諡襄毅。焦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勝眾。守寧遠三十餘年,深得士卒愛戴,邊陲亦安寧無事。

1463年貢院大火

天順七年(1463)二月九日,會試,貢院發生火災。御史焦顯鎖其門,燒殺舉子九十餘人。英宗命下禮部左侍郎鄒幹、郎中俞欽、主事張祥、御史唐彬、焦顯於獄。詔命是年八月補行會試,並贈被焚之貢士皆賜進士出身。

1463年石璞致仕

石璞(-1469),字仲玉,臨漳人。永樂九年(1411)舉於鄉,入國學,選授御史。正統初,歷任江西按察使,善斷疑獄,風紀整肅,婦堅無不知其名。正統七年(1442)遷山西布政使。正統十三年(1448)召為工部尚書。景帝嗣位,以功兼大理寺卿。尋以罪出京署理大同軍餉,還朝加太子太保。又奉命兩次往治沙灣決口。景泰六年(1456)改任兵部尚書,與于謙辦理兵部事。天順四年(1460)冬改南京左都御史,這時璞已老聵,不能任事。天順七年(1463)五月十四日,為門達所劾,罷官歸裏,成化五年(1469)閏二月卒。

1463年馬諒罷歸

馬諒(1406-1482),字子諒,全椒人。宣德八年(1433)進士,觀政户部,授吏科給事中。正統九年(1445)遷山東右參議,景泰時召任應天府尹。天順元年(1457)八月遷南京户部左侍郎,後改京師户部。天順六年二月復還南京任原職。天順七年五月坐事罷歸,成化十八年(1482)十二月卒於家,年七十七。為人精敏,立朝三十餘年,清操雅節,始終不變。

1463年門達得寵

逯杲任錦衣衞鎮撫時,屢屢捕告謗訕,門達嫉恨。時論皆歸門達。待其繼逯任鎮撫,亦仿效逯杲希皇上意旨,百般討好,深得英宗寵信。有人向門達獻策,令其嚴防人臣。於是門達分遣官校,行緝中外,搜求隱私,吹毛批根,及於僚庶。英宗以為其幹練能事,甚為倚重。內外大事,皆予委任。天順七年(1463)六月二十六日,言官彈劾門達遣錦衣旗校以詐稱緝事,四出脅賄。門達事敗露,即向英宗謝罪,英宗免懲。
陳懋逝世
陳懋(1379-1463),字舜卿,壽州人。初以舍人從軍,立功為指揮僉事。累功進右都督。永樂元年(1403),封寧陽伯。永樂六年三月佩徵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善撫降卒。次年進為候爵。永樂八年從成祖北征,督軍左掖。又先後多次從北征,成祖冊封其女為麗妃。成祖死於北征途中,六軍在外,京師守備虛弱。仁宗召懋率精騎三千護衞京師,命其掌前府。宣德元年(1426),仍鎮寧夏。其在鎮時間久,威名震江北。英宗即位,奉命與張輔參預朝政,出為羌將軍,鎮守甘肅。又因罪為柴車所劾。正統十三年(1448),懋奉命佩徵南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福建,鎮壓鄧茂七起義。英宗北征被擄,景帝立,詔懋班師。加太子太保,掌中府,兼署理宗人府事。天順七年(1465)七月十六日卒,年八十五。贈浚國公,諡武靖,其胸次磊落,禮敬士大夫。

1463年王宇逝世

王宇(1417-1463),字仲宏,號厚齋,河南祥符人。正統四年(1439)進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特遷撫州知府。有治世之才,政績卓著。天順元年(1457),擢為山東右布政使,命撫卹山東饑民。天順二年(1458)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不久又奉命兼撫大同。石亨為其從子驕橫,在大同徵索甚劇。王宇抗疏論其奸,請置之於法,以直名震朝廷。遭喪,直復為大理寺卿,平反冤獄,有盛名。天順七年(1463)七月十七日卒,年四十七。

1463年徐恭致仕

徐恭(-1463),直隸和州人。永樂元年(1403)襲父職為燕山右衞指揮同知,不久遷金吾右衞指揮使,屢從朱棣北征。宣德三年(1428)改興州前屯衞。正統元年(1436)選調錦衣衞掌衞事。正統十四年遷都指揮僉事,充總兵官,往浙江金華等處征剿,以功遷都督僉事,再改總督漕立,鎮守淮安。天順元年(1457)遷右都督,仍舊總漕,七年十月卒。

1463年陳豫逝世

陳豫(-1463),字立卿,合肥人,初嗣平江伯。正統末,以副總兵隨從寧陽候陳懋分道鎮壓福建沙縣人民起義,進封平江候爵。瓦敕首領也先入犯,豫出鎮臨清,建城堡,練兵撫民,安靜不擾百姓。明軍召還回朝,百姓乞留,從之。景泰五年(1454),奉詔賑恤山東饑民。其後又任南京守備。天順元年(1457)召還北京,七年(1463)九月二十五日卒。追贈黟國公,諡莊敏。

1463年門達誣陷袁彬

袁彬與門達同掌錦衣衞獄。袁彬恃與英宗有舊恩,不屈為門達之下,門達忌恨,便誣袁彬有罪,並言其曾受曹吉祥、石亨之賄,終於鍛鍊成獄。有軍匠楊壎獨抱不平,為袁彬訟冤,疏言:駕在北庭,獨袁彬以一校尉保護聖躬,備嘗艱苦。現猝然付獄,我等誠然不解。乞皇上親審問。使其死無遺憾。並列門達種種不法情狀,擊登聞鼓以進,亦被逮治下獄。大學士李賢正被寵任,多次痛陳門達之罪,門達恨之入骨,欲一併除之,乃榜楊壎究其主使。楊壎知門達之用心,乃謬稱“此李學士教我”。門達大喜,即奏聞,請法司會鞫於午門外。英宗遣太監裴當監視,門達執李賢當面對質,裴當説:大臣不可辱。才未對質。審訊時,楊壎大聲説:我一小人,何由見李學士,是門錦衣教我。門達氣不能言。袁彬亦歷數門達納賄情狀。法司畏懼門達勢焰,不敢報告皇上,乃坐袁彬絞輸贖,楊壎論斬。英宗於天順七年(1463)十一月十三日調袁彬南京錦衣衞。不久,楊壎亦得釋。

1463年徐承宗逝世

徐承宗(-1463),鳳陽人。徐達曾孫,正統十三年(1448)襲兄魏國爵。當志讀書,以門第自重。天順元年(1457)奉命守備南京,廉謹自持,鎮靜不擾,不泛交接,不私役部下一人。天順七年(1463)初六日卒,子徐俌嗣爵。

1463年胡濙逝世

胡濙(1375-1463)字源潔,號潔庵,江蘇 武進人。生而發白,彌月乃黑。建文二年舉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永樂元年遷户科都給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