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051型驅逐艦

鎖定
051型驅逐艦(英文: Type 051 destroyer ,北約代號:Luda class destroyer,譯文:旅大級驅逐艦),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導彈驅逐艦。 [1] 
051型驅逐艦首艦1968年開建,1970年下水。後續艦由大連、上海、廣州三地的造船廠承擔建造,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建造了17艘,成為人民海軍的主力水面戰鬥艦艇。
中文名
051型驅逐艦
外文名
Type 051 destroyer
前型/級
鞍山級驅逐艦
次型/級
052型驅逐艦
研製時間
1968-1990年
服役時間
1971年12月31日(首艦)
北約代號(中)
旅大級驅逐艦
建造單位
大連、上海、廣州造船廠
首艦下水
1970年
首艦入役
1971年12月
艦艇類型
導彈驅逐艦
所屬國家
中國

051型驅逐艦發展沿革

051型驅逐艦歷史背景

中國092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 中國092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
在核威懾戰雲籠罩的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中國當時陸基戰略核導彈數量嚴重不足,且發射準備時間長和機動能力差,因此在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下,很難對威懾中國的核國家形成有效的威懾能力。基於這種嚴峻的形式,中國在60年代就開始研製戰略核潛艇,以形成潛基核反擊力量來保持足夠的反擊能力,威懾潛在核對手。
中國海軍62型護衞艇 中國海軍62型護衞艇
在60年代制定潛基戰略核力量的計劃時,中國海軍制海能力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尤其當時中國還沒有獲得黃海詳細的水文資料,因此核潛艇從基地穿越近1200千米淺海時,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深水海槽進入大陸架外的深海。對於中國海軍來説適宜的戰略就是取得這片淺水海域的戰時制海權,將敵對和其他國家的反潛力量驅離出去,才能保障潛基核戰略的順利實施。
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海軍基於國家現實經濟和科技狀況,奉行“空、潛、快”方針,即發展戰鬥機、潛艇、快艇。所以水面艦艇部隊大量裝備的是輕小型快艇、護衞艇,缺乏大型驅逐艦、護衞艦。在國家20世紀60年代海軍戰略調整後,為了有效保證核潛艇深海出航和遠程洲際導彈試驗遠海艦船部署的需要,中國將研製新型驅逐艦的任務提上議事日程。
現實壓力
中國07型鞍山級驅逐艦 中國07型鞍山級驅逐艦
中國海軍原有的戰鬥力最強大的是被稱為“四大金剛”的07型驅逐艦(“鞍山”級),此外還有4艘二戰前期英國和日本建造的老式驅逐艦。無論是數量還是艦載武器技術水平,都沒有能力保障核潛艇在領海線到大陸架之間廣闊海域不遭到反潛襲擊。因此中國建造第一代驅逐艦的主要宗旨是建立領海到第一島鏈的制海能力。
台灣海軍漢陽驅逐艦 台灣海軍漢陽驅逐艦
建立強大的制海能力的另一個戰略考慮就是取得對國民黨海軍水面艦艇的優勢。從1949年到建造“旅大”級驅逐艦之前的20年,在兩岸軍艦對比中中國海軍一直處於弱勢。國民黨有驅逐艦近20艘,解放軍海軍寥寥數艘老舊的驅逐艦無法抗衡。因此解放軍海軍驅逐艦通常只在近岸水域活動,在進入遭受國民黨海軍襲擊危險性很高的海區時,通常需要動用海岸雷達和航空兵進行戒備。鑑於上述情況,只有依靠本國的力量建造大量的大型水面艦只改變這種力量對比,才能徹底取得對國民黨海軍的優勢。
中國海軍037型獵潛艇 中國海軍037型獵潛艇
60年代中期,位於南海的多箇中國主權島嶼遭到南越和其他國家的侵佔。當時解放軍海軍缺乏控制這些邊遠領土和領海的能力。雖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獵潛艇用於南海巡邏,彌補承擔全國領海警戒巡邏的062型護衞艇噸位小和適航性差,也只能抵達西沙羣島海域,更遠的主權島嶼依舊處於失控狀態。1966年後,中國65型護衞艦開始服役,雖然適航性和1700噸的滿載排水量可以滿足南海邊遠海域的巡邏,但是武器系統只有火炮和反潛火箭深彈,在設計之初已經性能落後。解放軍海軍對65型護衞艦也僅僅作為一種嘗試和過渡型號,並未準備大批量建造。因此,只有裝備更大噸位的驅逐艦,才能進一步加強對南海的控制。

051型驅逐艦研製歷程

初步規劃
蘇聯科56型特林級驅逐艦 蘇聯科56型特林級驅逐艦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獲得了部分56型驅逐艦 (“科特林”級)技術設計圖紙資料。與此同時,海軍還成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驅逐艦研製方案的探討工作。1959年2月,海軍提出研製新型導彈驅逐艦的設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於當年年底完成了草圖設計,在此基礎上,海軍科研部提出了研製導彈驅逐艦的戰術技術要求。考慮該戰術技術要求較先進,一時難於研製出來,蘇聯56型艦動力裝置國內研仿工作已作安排,提出了驅逐艦的研製工作分三步走:(1)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技術設計艦體為基礎,加裝導彈發射裝置,總佈置作適當修改;(2)將現役07型艦艘兩門主炮、後魚雷發射裝置1座拆除,改裝導彈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試驗,以取得經驗;(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新型導彈驅逐艦 [1] 
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對驅逐艦的研製未能列入計劃。考慮到驅逐艦研製技術複雜,耗資也大,設備仿製週期長,對重大設備需作預先安排的特殊要求,海軍領導在多方支持下,徵得總參謀部同意,在國家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於1962年撥出800萬元經費用於驅逐艦關鍵配套設備的仿製。到1965年底,各項仿製設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1966年驅逐艦正式上馬奠定了基礎。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適應洲際導彈全程試驗海上護航、警戒的需要,中央軍委批准自行研製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潘鏡芙等主持設計工作。
1960年初,當國產導彈驅逐艦的設計方案剛剛提出時,恰逢中蘇關係惡化和三年自然災害,中國海軍只能以“四大件”(主機、主炮、鋼材、導彈)先行研製的方式,開始了國產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漫長研發之路 [2]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曾用舷號223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曾用舷號223
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審查、批准了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隨即全面展開了總體施工設計和設備研製。1968年,051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建造期間全國22個省、市,10多個工業部所屬的工廠和研究所承擔所需的732項材料,1240項配套設備,其中包括110餘項新研製設備的研製任務。
1968年12月,研究、設計部門會同大連造船廠在現役驅逐艦上臨時加裝艦對艦導彈。根據海軍的要求和通過多種方案的對比、優選,最終確定了“品字形”、三聯裝、直接吊裝導彈的方案,並由謝憲章、姚躍濱為主負責設計。同時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發射裝置與導彈裝填裝置分開設置的方式,選定了結構緊湊,佔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彈時間短的設計方案。
借鑑研製
對於一個從來沒有驅逐艦建造經驗的國家來説,有可以遵循的規範和先例是最能減小風險的途徑。在中國蘇聯關係破裂之前,兩國正在進行引進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56型驅逐艦)的洽談。當兩國關係徹底破裂,蘇聯開始撤走專家後,部分科特林級驅逐艦的技術圖紙已經轉給了中國方面。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設計“旅大”級驅逐艦時,這些技術資料成為了惟一的和最寶貴的借鑑,而事實證明中國並沒有完全抄襲“科特林”級艦。
海鷹-1反艦導彈發射 海鷹-1反艦導彈發射
“科特林”級驅逐艦是蘇聯海軍奉行近海防禦和掩護陸軍瀕海側翼為作戰使命的驅逐艦,因此在適航性和居住性上並不適應遠洋航行。中國海岸線沒有蘇聯那樣的浮冰帶和永久冰緣阻塞,是南北連綿緯度變化很大的不凍海域,從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緯42°以上,而且根據國家核戰略規劃,驅逐艦還有在北太平洋海區活動的需要。因此“旅大”級需要具備適合各種海區的性能。“旅大”級有一個比“科特林”級大很多的前後艦橋,以便能夠安裝更多的設備和有更大的艦體內部操作空間,避免各種氣候和海況對執勤的影響。後煙囱前的甲板室上佈置了備用艦橋和操舵室,防止主艦橋中彈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機構遭到破壞後,整艘艦失去指揮。此外“旅大”級比“科特林”級增大了排水量。以制海作戰為主要使命的051型“旅大”級驅逐艦確定海鷹-1反艦導彈系統。當1970年“旅大”級驅逐艦服役時,其反艦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20世紀40年代的戰列艦。艦上裝備的6枚射程達50千米的“海鷹”1型反艦導彈能夠在大口徑海軍艦炮射程2倍距離外,徹底摧毀所有類型的水面艦艇目標。
啓動建造
131艦 131艦
為適應洲際運載火箭海上試驗護航警戒任務的需要,1966年,國防科委、國防工辦根據中央軍委有關決定,組織六機部、海軍、有關工業部和研究院對051型驅逐艦進行型艦論證和設計研究。1967年4月,中央軍委第64次常委會批准了“海軍裝備科研‘三五’計劃”。從此,導彈驅逐艦及其各項配套設備的研製列入國家計劃,正式開展工作,並於當年完成總體技術設計及審查後的修改,最後形成了總體方案。該型艦對海攻擊能力強,續航力大,並有較強的反潛和防空能力。艦上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配備有導彈武器系統,火炮武器系統,反潛武器系統,以及聲納、雷達、通訊、導航設備和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等。這是當時中國研製的最大噸級的水面戰鬥艦艇。負責主持該艦設計工作的有701研究所李復禮潘鏡芙等。1967年完成技術設計後,同年5月開始施工設計。
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東海艦隊首艦131艦 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東海艦隊首艦131艦
1971年12月31日,051首制艦(即後來命名的105濟南號驅逐艦)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部隊,時任艦長為劉長庚。1971年,上海中華造船廠也開工建造東海艦隊用051型艦,總建造師為林鎮光,1977年交船。
在建造過程中,中華造船廠姚炎鑫等和711研究所合作改進艦用鍋爐,改善了熱力性能,增加了蒸發量,提高了蒸汽氣質,降低了燃油消耗。1975年4月,試航時航速達到和超過設計指標,高出已建造的同類型艦1.95節,達到創紀錄的37.95節的航速。
該型艦電站採用汽輪發電機組和柴油發電機組作電站動力,中華造船廠、701研究所和駐廠軍代表經研究後,試製了51監控裝置,有效地改變了發電機組自動並聯運行狀況。
131艦 131艦
中華造船廠對該型艦造水裝置作了改進,選用一個自動控制線路直接控制真空進氣閥,代替原真空手動控制閥,真空穩定差值提高了4倍,提高了造水產量和質量,達到55噸/日合格淡水,並超過了設計日產量,滿足遠航用水。
1975年,由708研究所、中華造船廠、701研究所組成7551密封填料函攻關小組,1977年,進行實船試驗澆注,密封性能良好。中華造船廠與704研究所共同為研製減搖鰭裝置,經150小時空載,100小時加載及各項專門試驗,性能良好。1982年1月,裝艦,於舟山海域進行6級海情消擺試驗,達到設計要求,各項技術性能指標均可與國外同類裝置不相上下。該廠對艦舵進行了改進,大大提高了使用可靠性,確保了航行的安全性,在同類艦中也屬先例,深受部隊歡迎。艦的塗裝,首先提高了噴丸除鏽質量,在艦外殼、全艦油水艙等關鍵部位用環氧富鋅底漆,全部達到技術標準。
1977年,中華造船廠又接受了另一型號的導彈驅逐艦。1977年12月上船台,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3月交付海軍使用。
1980年5月,該艦參加遠洋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擔任護航編隊指揮艦的任務,首航南太平洋。連續航行1個月,航程約1萬海里。
後續改進
051Z型驅逐艦132艦 051Z型驅逐艦132艦
上世紀80年代初,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對051型驅逐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並研製改進型。1983年,七院組織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進行051型導彈驅逐艦改進型艦載作戰系統的方案論證,701所為主要技術責任單位。改進型導彈驅逐艦的673型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的主要設備於1986年12月成功地進行了陸上對接聯調試驗,其後安裝於改進型導彈驅逐艦。724所突破雙波束平面陣列天線和全固態前向波發射機技術,並採用以計算機為中心的頻率捷變和數字動國標顯示,研製出381甲型相掃三座標對空警戒雷達,該雷達具有抗干擾能力強、功率大、效率高、信號適應能力強、結構緊湊等特點,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051型導彈驅逐艦的改進型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於1989年年12月交付海軍服役 [3] 
051驅逐艦早期裝備的25毫米雙管機關炮 051驅逐艦早期裝備的25毫米雙管機關炮
在此期間,中國軍方曾經打算與國外合作改造051型導彈驅逐艦,由於各種原因,此計劃未能實現,中央軍委決定將原擬用於與外國合作的專款轉撥給有關工業部門作為研製經費,國防科工委隨即向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各有關工業部門佈置了研製計劃,此即052型驅逐艦 [4] 

051型驅逐艦衍生型號

中國海軍根據051型驅逐艦服役後,發現的問題和新技術發展、作戰需求變化,在051型驅逐艦後續建造服役期間,對該型艦不斷進行改進改型和技術升級。051型驅逐艦在20多年的研製、生產過程中,形成了包括051基本型、051D型、051Z、051G等型號共17艘戰艦的驅逐艦家族,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水面艦艇的中堅力量。

051型驅逐艦051型

051型驅逐艦107號 051型驅逐艦107號
該型艦計有:濟南(105)、 西安(106)、 銀川(107)、 南京(131)、 廣州(160)、 長沙(161) 、南寧(162)。
051型驅逐艦基本型是建造的第一批次艦,由於海軍對051型需求數量較大,時間比較緊急,繼首制艦開工後在1970年相繼開工建造,由大連、廣州造船廠各建造3艘,上海中華造船廠建造1艘,於1970年代期間陸續建成服役。限於中國當時工業水平,051型首批次各艦建造過程中對設計不足與建造工藝進行了改進,部分雷達、電子設備研製沒有跟上造艦進度而沒有安裝,不能齊裝配套。部分設備未經定型裝艦,可靠性差,影響戰備使用。051型於1975年正式通過設計定型。

051型驅逐艦051D型

051型163號驅逐艦 051型163號驅逐艦
該型艦計有:西寧(108)、開封(109)、重慶(133)、遵義(134)、南昌(163)、 桂林(164)。
051型133號驅逐艦 051型133號驅逐艦
051D型驅逐艦是正式定型、並開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艦(D代表定型)。1976年以後,自108艦起,051D型艦先後共建造6艘,由大連造船廠建造4艘,廣州造船廠建造2艘。該型艦重點是糾正改進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問題。051D型最晚建成的164艦建造中加裝空調設施,改善了艦員生活條件 [5] 

051型驅逐艦051Z型

110號驅逐艦 110號驅逐艦
該型艦計有:合肥(132)、大連(110)。
1977年,為配合將於1980年進行的代號“718工程”的洲際導彈飛行試驗和遠洋測量任務,為了對測量船隊和護航編隊實施統一指揮,海軍決定研製051Z型指揮艦(Z代表指揮),指揮艦主要是要增強通信功能。增加了編隊指揮室,具有多路、超短波通訊能力。還解決油水補給設備改裝的問題。051Z型第一艘132艦1977年12月在上海中華造船廠開工建造,這艘艦作為指揮艦,1980年交付東海艦隊後,參加了為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測量船隊護航的任務,並擔任編隊的指揮艦。第二艘110艦於1981年9月下水,後曾因主機等設備不能按期交貨艦體在碼頭擱置了兩年,於1984年12月才交付北海艦隊,是首批配備此係統的中國海軍軍艦 [6] 

051型驅逐艦051DT型

109號驅逐艦 109號驅逐艦
051DT型艦:開封(109)。
109艦1980年代中期開始被選作測試新裝備的平台。中國於1987年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協議,購進了兩套法國湯姆遜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系統。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109艦在大連造船廠改裝。1990年代末,109艦再次進行改裝,改裝現代化的火控系統與電子設備。中國對幾艘艦況較好的051型驅逐艦進行中期升級,均按109艦標準一次性升級、改造。2002年110艦接受類似的一次性改裝。

051型驅逐艦051S型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曾有意購買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並進行仿製,因為預算問題放棄。後兩國協商後將改裝051S工程列為雙方軍事技術合作的重點。中國海軍最初設想只是為現役的6艘051型驅逐艦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裝,主要覆蓋了艦載武器、火控雷達、指揮、電子對抗設備和作戰指揮中心,重點在於提高艦隊和單艦的防空作戰能力。
然而進入談判以後,英方根據中方提供的051型驅逐艦設計資料以後,發現051艦的設計理念還停留在二戰的水平,在現有基礎上,必須對艦體進行較大的改建設計,包括增加設置現代化作戰指揮中心專用艙室等,這樣中英雙方對051型驅逐艦進行必要的重新設計達成了共識,這就是051S的來歷。該艦的具體設想是:採用高幹舷甲板船型,具有一定的海上編隊區域防空和較強的單艦防空作戰能力。該計劃中,中國考慮改裝兩艘051型艦,並新建6艘同型艦。但是在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中國內部出現不滿意42型驅逐艦的聲音,所需要費用超出預算,再加上中英兩國關係出現反覆,該計劃被擱淺。總體而言,如果051S型能夠及時服役,能夠解決當時中國海軍缺乏區域防空能力的局面。該局面直到計劃出台2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從俄羅斯引進現代級驅逐艦,才開始得到緩解。

051型驅逐艦051G1/G2型

166號驅逐艦 166號驅逐艦
051G1型:湛江(165);051G2型:珠海(166)。
在051S計劃失敗後,於1983年11月確定051G設計方案。165艦、166艦分別於1986年8月、1987年10月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重點改進作戰指揮系統的自動化和雷達、無線電設備的電磁兼容性,改善近程防空能力,提高反艦能力,總體作戰效能較051D型有大幅度提升,為下一代驅逐艦研製、建造積累了經驗。
051型109號艦 051型109號艦

051型驅逐艦服役動態

051型驅逐艦試驗護航

1980年5月,051型驅逐艦參與了東風5洲際導彈的發射試驗測量,打撈回收和護航任務。 [7] 

051型驅逐艦退出現役

2019年5月,北部戰區某驅逐艦支隊官兵在旅順某軍港整齊列隊,為4艘國產051型導彈驅逐艦舉行了退役儀式。這4艘驅逐艦分別為開封艦、大連艦、遵義艦和桂林艦,服役均超過30年,航跡遍佈祖國的萬里海疆。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