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一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讀作yī。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其本義為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後引申為相同的,無二至的、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等。 [3-4] 
中文名
拼    音
[4] 
部    首
五    筆
GGLL
鄭    碼
A
字    級
一級(編號0001) [1] 
注音字母
平水韻部
入聲四質 [5] 
總筆畫
1+0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統一碼
4E00
倉頡碼
M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一”的甲骨文(圖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號“”既代表最為簡單的起源,也代表最為豐富的渾沌整體。文字一至四橫劃表示數字一至四,是原始記數符號。“一”字本義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數。《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數之始也。”又表示序數,指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金文(圖2)、篆文(圖7)承續甲骨文字形。春秋戰國以後,“一”字又可寫作“弌”(圖9)或“弌”(圖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種繁化寫法。後世這種繁化寫法均被廢棄。 [2-3] 

詳細釋義

字詞理解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數詞
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one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詮言》
抱一而天下試。——《老子》
故一人有事於四方。——《書·君奭》
一境、一絲
序數的第一位。
first
一戰而舉鄢、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一甲、一品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數以外的零頭。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
一腳、丈一
表示動作一次或短暫。
single
一至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初一交戰。——《資治通鑑
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一時半霎
某一個。
certain
一旦騎龍來遊亭下,語云馮伯昌孫也。——劉向《列仙傳·騎龍鳴》
一次、一夜
每;各。
each
一人一個火把。——《三國演義
一桌十人
全;滿。
whole
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陽樓記
歡動一城。——高啓《書博雞者事
通訂一舟。——魏學核舟記
一生、一路平安
另;又。
another

蟬一名知了
形容詞
相同、一樣。
same
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孟子·離婁下》
一同、一理
齊一、聯合。
combined
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明矣。——《戰國策·秦策一》
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以畔秦。——《史記·蘇秦列傳》
一繳過兒
統一。
unified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覬覦之望。——《子謙全傳》
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
一正、一匡
專一。
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勸學》
一德無暇
純一不雜。
pure
故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管子·水地》
一青、一純
獨。
single

一目、一取
副詞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記·貨殖列傳》
乃卜三龜,一習吉。——《書·金縢》
一劃、一回
很,甚。
very
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鍾,其足乎?——《晏子春秋·諫上九》
一無性天
始終。
straight
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而況一不信者乎!——《淮南子·説林訓》
一向、一直
一經。
once
誠一開口。——《史記·魏公子列傳》
俗之一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黃鶴一去不復返。——崔顥黃鶴樓
一膺新命
猶一一。
one by one

一略數
名詞
初次,第一次。
begin
我一來時,曾與他講過。——《西遊記
一見如舊
漢字筆形之一,稱“橫”。



姓。




助詞
表示加強語氣。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管子·霸形》


連詞
與“便”或“就”連用,表示兩種動作時間上的前後緊接。

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

(參考資料: [6-8] 

變調提示

  1. 單用或在詞句末尾前讀陰平,如“一、總論”“第一”“感情專一”等
  2. 在去聲字前讀陽平,如“一半”“一定”“一望無際”等。
  3. 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時讀去聲,如“一般”“一齊”“一手遮天”。
  4. 作序數的“一”讀陰平。“一排”指第一排時讀yīpái;指一整排時讀yìpái。“一把手”指領導班子裏的第一負責人時讀yībǎshǒu;指能幹的人讀yìbǎshǒu。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弌,古文一。 [10] 

説文解字注

【卷一】【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從一。
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凡雲凡某之屬皆從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註假借。《倉頡》、《訓纂》、《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為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韻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韻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説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既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説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弌,古文一。
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后王、尊漢制,以小篆為質,而兼錄古文、籀文,所謂:今敍篆文、合以古、籀也。小篆之於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籀也,故不更出古、籀,省改則古、籀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即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古文:弌。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説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又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為齊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後漢·陳蕃傳》:尺一選舉。注: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叁。《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叁以防奸易。
又《韻補》:葉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姜匯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葉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4]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五質
真A
開口呼
全清
於悉切
ʔjet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清
益悉切
ʔjet
韻略


入聲





益悉切

增韻


入聲





益悉切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葉以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入聲
二質


全清
益悉切
ʔiə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6]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
  • 3.      .象形字典[引用日期2018-12-23]
  • 4.    “一”字的基本信息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3]
  • 5.    平水韻 四質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23]
  • 6.    「一」詳細解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2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4月:1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1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37
  • 10.    姜軍主編.説文解字: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06:1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上:鳳凰出版社,2015.07:1
  • 12.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
  • 13.    字源字形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3]
  • 14.    【一】書法字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23]
  • 15.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