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龜湖鎮

鎖定
龜湖鎮,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轄鎮,是泰順縣的南大門,位於泰順縣的最南端,東北與泰順縣仕陽鎮毗鄰,西、南與福建省的福安市柘榮縣隔溪相望;西北與泰順縣垟溪社區接壤,是一個兩省、三縣(市)交匯的邊貿集鎮。
中文名
龜湖鎮
所屬地區
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
面    積
52.7 km²
電話區號
0577
人口數量
10200人
著名景點
龜湖廊橋公園
泰順石文化主題公園
浙南“U”型彎大峽谷
方    言
蠻講話、閩南語、畲語
資    源
葉臘石、泰順石、“泰上黃”茗茶
美    譽
世界蠟都、中國石雕小鎮

龜湖鎮資料

1994年龜湖撤鄉建鎮 [1]  ;2011年撤消龜湖鎮併入仕陽鎮,設立龜湖社區;2016年恢復龜湖鎮建制。全鎮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2460户,10200人。
造物主將兩樣寶貝賜給龜湖,一樣是銀礦,另一樣是葉蠟石。據史料記載,明代泰順建縣前是浙江重要的產銀區,而龜湖一帶規模最大,七門洞就是當時温州最大的白銀礦場,民謠“四千打銀人,三千過往客”,形容的就是龜湖當年的採銀盛況。龜湖葉蠟石的資源儲量很大,已探明5000萬噸,實際儲量一億噸以上,被譽為“世界蠟都”,而伴生在葉蠟石礦牀中的工藝雕刻石料——泰順石,其量不可估,其價不可量。

龜湖鎮鄉鎮建設

泰順石文化創意街 泰順石文化創意街
2017年,龜湖鎮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經濟、民生、社會穩定、重大項目工程推進等多重領域的困難和挑戰,全力加快旅遊主業化轉型發展步伐,穩步推進“茗石”特色小鎮建設,聯創省市衞生鄉鎮、高分通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驗收、獲評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創成温州市學前教育強鎮。 [2] 
龜湖鎮 龜湖鎮
龜湖鎮 龜湖鎮
龜湖鎮 龜湖鎮

龜湖鎮鎮區景點

龜湖小長城 龜湖小長城
龜湖廊橋公園、泰順石文化主題公園、泰順石文化創意街、禳神文化廣場、浙南“U”型彎大峽谷。
大峽谷 大峽谷
龜湖雲海 龜湖雲海
龜湖天星巖(母子巖) 龜湖天星巖(母子巖)
泰順石主題公園 泰順石主題公園

龜湖鎮自然資源

龜湖葉臘石礦區 龜湖葉臘石礦區
造物主對龜湖很公平,將它安排在偏僻山旮旯的同時,將兩樣寶貝賜給龜湖,一樣是銀礦,另一樣是葉蠟石。據史料記載,明代泰順建縣前是浙江重要的產銀區,而龜湖一帶規模最大,七門洞就是當時温州最大的白銀礦場,民謠“四千打銀人,三千過往客”,形容的就是龜湖當年的採銀盛況。龜湖葉蠟石的資源儲量很大,已探明5000萬噸,實際儲量一億噸以上,被譽為“世界蠟都”,而伴生在葉蠟石礦牀中的工藝雕刻石料——泰順石,其量不可估,其價不可量。

龜湖鎮泰順石

泰順石 泰順石
據探測,龜湖葉臘石礦脈長5580米,儲量1億噸以上,礦石質量上乘。該鎮每年開採量達80萬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因此龜湖鎮具有“世界蠟都”之美譽。據統計,2004年至2005年龜湖鎮工業總產值為2億多元,其中葉臘石行業產值1.5多億元,出口交貨值5000多萬元,是龜湖鎮的重要經濟支柱。
泰順石 泰順石
泰順石,學名葉蠟石,由有氧化鋁,氧化硅,氧化鐵,石英等多種硅酸鹽成份組成,因而形成不同的色彩和質地。泰順石温潤似玉、顏色豐富,種類繁多,石質細膩、紋理精美。國內雕刻市場上,比較享有聲譽的泰順石主要品種有:狀元紅、鳳凰黃、牛角凍、彩霞紅、紫藤玉等等。
龜湖葉蠟石品質高、品種全、儲量大、用途廣、易開採,近年來,隨着自身突出的地位和特點,隨着在工業行業尤其是工藝美術行業的廣泛應用,龜湖葉蠟石豐富和提升了自身文化內涵,漸漸被文化界人士冠名為獨具代表性的“泰順石”。

龜湖鎮龜湖廊橋

龜湖廊橋 龜湖廊橋
龜湖廊橋是由浙江省泰順縣龜湖鎮當地百姓自發集資建成的多風格式廊橋,主要由龜湖廊橋、繞山‘長城’和馬仙宮組成。在2012年12月30日正式落成,還處於不斷的擴建之中。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是慶元縣的明代蘭溪橋,單孔跨度為36.8米。龜湖廊橋的順利建成刷新了這一記錄。
龜湖廊橋 龜湖廊橋
龜湖廊橋坐落在貫穿在龜湖鎮的一條河流兩側,在兩岸分別有建有馬仙宮與“繞山長城”。其中馬仙宮為歷史保留,每到春節,這裏聚集了當地居民、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員以及周邊慕名而來的遊客,此時的馬仙宮香火旺盛,摩肩接踵,頗為熱鬧。 對岸的“繞山長城”實則為繞山石階與高台亭子,為當地百姓的俗稱。站在高台或者亭子內部,可以看到對面的福建,甚至可以看到浙江與福建的交界線"交溪"。在最高處的高台,能夠遠眺龜湖鎮的標誌性自然景觀“神龜望月”,因形狀頗似一隻石龜昂頭仰望星空,故因此得名。亭子內部或者高台石欄也注有古代詩句。
總體而言,龜湖廊橋屬於綜合式的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相結合的景點。當地百姓花了不少心思來建造、裝飾、完善此景觀,在不久的將來,它會成為周圍片帶的著名建築。

龜湖鎮文化節

龜湖“禳神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泰順縣龜湖鎮的先民們為祈求保佑風調雨順、穀物豐收的禳神接福習俗,主要有迎神、巡街、祭祀等活動。2008年,“禳神節”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順龜湖鎮從2012年舉辦第一屆禳神文化節以來,通過禳神鼓、龍舞、獅子舞、馬燈等民俗表演,傳承了“禳神節”文化,也讓四方遊客大飽眼福。
龜湖禳神文化節 龜湖禳神文化節
2017年禳神文化節,龜湖鎮推出禳神鼓體驗、“福氣印”大放送、泰順石石展、“泰上黃”展銷、“萬人福宴”、泰順石印鈕雕刻培訓班開班儀式、大戲下鄉、暢遊龜湖和馬仙歸宮儀式等九項特色活動,供遊客觀光、體驗,藴意“九九歸一”,至此將“禳神節”推向了新的高度。 [3] 
龜湖禳神文化節 龜湖禳神文化節
龜湖禳神文化節 龜湖禳神文化節

龜湖鎮銀礦遺址

聖旨拓印 聖旨拓印
龜湖銀礦遺址坐落在泰順縣龜湖鎮白銀村一處叫“五桐洋”的山場,始採於明朝初年(約1368年),鼎盛於明景泰至成化年間(1450-1487年),是當時浙閩境內的大銀礦,開採規模極大,為朝廷採銀的主產區之一。因此,朝廷在當地設立太監府用以監督和管理白銀開採。龜湖民間流傳“三千打銀工、四千來往客”的諺語更形象描述了當年採銀業鼎盛時期的繁榮景象。後銀礦因局部山體被掏空,不負山脊承載重壓,發生了塌頂式坍塌礦難,導致數千人遇難,堪稱史上最慘烈的一次重特大礦難。相傳,坍塌後的數月時間裏,還能隱約聽到洞內榔頭叮噹響的自救聲和礦工的呼救信號。此次滅頂之災後,明嘉靖皇帝頒發聖旨勒令禁止開採,白銀礦區就此廢棄。如今礦區崖壁上仍保留着該道聖旨的石碑。 [4] 
龜湖銀礦遺址 龜湖銀礦遺址

龜湖鎮文福公路

文福公路三貫溪隧道 文福公路三貫溪隧道
文福公路改建工程(仕陽至龜湖段)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文福公路(仕陽至龜湖段)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長13.74公里,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部分路段40公里/小時),路基寬10米(部分路段8.5米),隧道淨寬10米,隧道712米/2座,橋樑2365米/12座。
該工程的建設對提高龜湖鎮對外交通通行能力,完善縣域公路路網,改善沿線投資環境,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旅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