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龜峯巖

鎖定
龜峯巖,位於羅溪盆地中央的巖峯山(羅溪鎮地處泉郡鯉城北郊,東鄰仙遊縣,西毗南安市,南連馬甲鎮,北接虹山鄉,面積120平方公里。),因山形似靈龜汲水而得名。
中文名
龜峯巖
地理位置
羅溪鎮
佔地面積
120 km²

龜峯巖地理位置

廟宇建在巖山溪邊石崖上,三廟並峙,雄偉壯觀,獨具三教(儒、釋、道)兼容的泉州宗教文化特點。

龜峯巖歷史信息

龜峯巖始建於宋代開寶年間(968-976年)。初名“蓮花庵”,主祀觀音菩薩。到了宋鹹淳庚午年(1270年),鄉人在蓮花庵前修建新廟,奉祀三寶如來。元泰定元年(1324年),吳世清由仙遊入羅開拓,其時羅溪已有幾姓同時居住,時常為了水利、土地而糾紛械鬥。元泰定丁卯年(1327年),吳世清邀集五大姓在廟中結盟,入盟者誓不相侵,盟內有糾紛者,則同入廟懺悔以解;盟外相侵則合力以抗。從此以後,爭鬥平息,所以取廟名為“盟心堂”。堂廳聯曰:“盟後同心歸永好,心中無妄悟真空”。之後“蓮花庵”倒塌,庵中觀音佛祖移入盟心堂 [1] 

龜峯巖主要特點

好似正在汲水的神龜。
龜峯巖管委會黃容水説,龜峯巖海拔最高處也不過140多米,正好處在羅溪盆地裏。站在最高處遠眺,羅溪盆地盡收眼底。當地名為“雙溪村”,兩條東溪支流在龜峯巖附近交融。
黃容水形象地比喻,若有機會從天上俯瞰龜峯巖,地貌如正在汲水的神龜:低頭飲水時,龜身傾斜,尾巴翹起。當地人流傳一句俗語:“龜頭出聖佛,龜尾出人物”。意思是烏龜的頭部建有靈驗的宮廟,裏面供奉着關聖帝君;烏龜的尾部,因着好風水,不僅有黃氏祖先墓葬,而且明清時期還出過一文一武兩位進士。

龜峯巖文化故事

古今事見證村鄰友好。
3座寺廟中,居中的“盟心堂”,還見證了一段村民和諧的故事。
傳説在宋朝時,鄉中已有多個姓氏居住。因為耕作灌溉引發紛爭,各姓氏家族爭鬥不息。後來當地吳氏族人邀請五大姓的族長入廟結盟,入盟者誓不相侵,並約定以後有紛爭者必須入廟懺悔,如果有外來入侵的話,則應合力抵抗。從此以後,結盟的寺廟被稱為“盟心堂”。
鄉鄰友好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黃氏族人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破四舊”時期,要不是當地村民的竭力保護,關帝神像可能已經毀於一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