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洞渠

鎖定
龍洞渠,自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起,乾隆四年(1739)十月告竣,因以龍洞、篩珠、瓊珠、鳴玉等泉水為水源,遂改稱龍洞渠。
中文名
龍洞渠
清    初
渠道工程漸次衰敗,效益鋭減
花費白銀
花費白銀5360餘兩
本縣境內
還有鄂山新保恆新渠遺蹟
清初,渠道工程漸次衰敗,效益鋭減。乾隆二年(1737),朝廷部分官吏及翰林院學士上書皇帝,陳述引涇問題,建議惟有修好渠堤防止涇水,堵絕廣惠渠口,引用泉水入渠,方能確保渠道之利。本縣知縣唐秉剛和淳化知縣汪碧奉命負責工程事宜。工期兩年,自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起,乾隆四年(1739)十月告竣。動用工日6萬餘個,石料18000餘立方尺,花費白銀5360餘兩。
龍洞渠不再引涇,因以龍洞、篩珠、瓊珠、鳴玉等泉水為水源,遂改稱龍洞渠。
此渠使用近200年,其灌溉面積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6.7萬畝,其中本縣佔5.7萬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減至3.9萬畝,惟本縣受益;至民國,僅剩2萬畝,王橋、橋底、雪河一帶最有保證。
除以上6條古渠外,本縣境內還有鄂山新渠、井渠及袁保恆新渠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