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達發

鎖定
龔達發(1951年12月17日-2020年5月23日), 高級記者,男,漢族,湖北省洪湖市人,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退休幹部。 [1] 
2020年5月23日7時37分,龔達發同志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69歲。 [1] 
中文名
龔達發
外文名
Gongdaf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1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
2020年5月23日 [1] 
職    業
記者
出生地
湖北省洪湖市
職    稱
高級記者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1] 

龔達發人物生平

龔達發,1975至2013年1月先後任人民日報社辦公廳幹部、教科文部記者,人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記者,人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記者部、地方部主任,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 [1] 
龔達發 龔達發
1969年2月參加工作;
197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69年至1975年12月先後在福州軍區、湖北洪湖中嶺公社、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工作學習;
1975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人民日報編輯部工作;
1978年參與籌建人民日報科教部(教科文部),任編輯;
1981年初派駐人民日報駐湖北記者站;
1992年任站長;
1999 年被評為高級記者;
2005年任人民日報記者部主任,是人民日報歷史上駐站時間最長的記者之一。
2013年1月退休。 [1] 
2020年5月23日7時37分,龔達發同志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69歲。 [1] 

龔達發記者生涯

站長龔達發 站長龔達發
龔達發同志採訪深入,作風紮實。他一直堅信腳板底下出新聞, 他要求記者"不到現場不發稿,不是自採不署名",並身體力行,帶頭實踐,堅持深入現場,蒐集第一手資料,不輕信第二手資料。1996年,為報道優秀信訪局長吳天祥,他和吳天祥一起上下班,走街串户,走訪"窮親戚",把報道對象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吳天祥的名言"端誰的碗,服誰管",在黨和人民羣眾之間架"連心橋"等都成為他做人做事的準則。在報道武漢百步亭社區時, 他一連幾個晚上蹲在社區,深入普通居民家中座談採訪,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準確信息,使報道不僅生動感人,而且站得高、立意遠。98年抗洪期間,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洪湖等重災區採訪兩個多月,和同事一道寫出大量生動感人的報道,他帶領的採訪集體被評為中直機關"抗洪先進黨支部"。他參與了三峽工程論證、施工建設全過程的報道活動,對工程和建設者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大江截流,他帶領人民日報採訪組在工地住了一個多月,住工棚、吃盒飯、鑽隧道、趟江底,足跡遍及三峽工地15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同事一道寫出上百篇三峽報道。去年他到雲南採訪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深入到德宏、麗江、怒江等人跡罕至的村寨,走訪納西、普米、基諾、德昂、獨龍、傣族、怒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家庭;在採寫《長征從這裏開始》時,他帶領採訪組冒着8月酷暑踏訪廣昌、瑞金、于都等老區縣市,採訪數以百計的老區幹羣和紅軍老戰士。
20多年的記者生涯,他一直把人民當成衣食父母,與人民同歡樂,共愛憎。他不同意記者是"無冕之王"、"見官大三級"的説法,他牢記毛澤東的教導,甘作人民的小學生。無論是到工廠車間、村民小組,他都虛心求教,不擺架子。他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對黨和政府幫忙不添亂。他經常做上訪羣眾的思想工作,幫助化解矛盾,解疑釋惑。他認為,黨報記者是職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能傳播正確的思想,不能為錯誤的東西當傳聲筒。他具有較強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他認為批評報道的目的是為了弘揚正氣,批評腐朽,促進工作,而不是為了記者個人出名。1981年中秋,他突然接到報社電話説,湖北孝感有一個女青年揚言要殺人,要他去了解情況。他連夜坐火車、轉汽車,在當地婦聯幫助下,深夜12時找到這位女青年,和她談了整整一天。終於弄清她因為戀愛受挫,要殺人報復。通過交談和深入的思想工作,使她放棄了極端想法,重新振作。臨行前,地方婦聯和當事人都希望不要報道。龔達發信守諾言,放棄了一個大好社會新聞題材,卻保住了一個人的名譽,挽救了一個生命。在採訪工作中,他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總是滿腔熱忱地幫助分析矛盾、總結教訓,促進問題解決,對那些沒有普遍意義的事件一般不作公開報道,以免激化矛盾。
作為記者,他有很強的正義感,在熱情謳歌黨和人民的同時,對腐敗現象嫉惡如仇,決不姑息。1989年1月2日,一艘油輪在武漢附近長江水域爆炸,消防人員冒死搶救,多人犧牲,但也有少數官員貪生怕死, 臨陣退縮。龔達發拍案而起,飽含激情寫出長篇通訊《烈火中曝光》,在社會產生了巨大反響,他因此承受很大壓力,但他義無反顧,一連寫出近10篇連續報道。《曝光》被人民日報授予當時最高獎 --總編輯特別獎。 [2] 

龔達發代表作品

《二汽在改革開放中走向世界》(1987.9.13,頭版頭條,消息),較早向世界展示二汽在改革中克難奮進,大展宏圖的事蹟,被讀者稱為"經濟報道的一個重要創新"。
《在烈火中曝光 》(1989.1.6,一版通訊,獲報社總編輯特別獎),在熱情謳歌消防戰士英雄精神的同時,無情鞭撻了在事故面前貪生怕死的官僚主義行徑,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反響。
《優秀信訪幹部吳天祥》(1996.3.26,一版頭條長篇通訊,獲報社好新聞一等獎、首屆精品提名獎),為全國樹立了一個"講政治、愛人民"的楷模。
《武鋼轉變經營戰略》(1995.12.1,頭條消息)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三峽工程:一部民族史詩》(1997.11.6,頭版頭條長篇通訊),熱情歌頌了偉大的三峽工程及其建設者,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真理,被中國記協等評為三峽報道好新聞一等獎。
《百步一亭 温馨家園》(2001.4.22,頭版頭條長篇通訊),為全國樹立了一個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的典範,如今已成為湖北家喻户曉的品牌,成為全國社區服務的一面旗幟。擔任記者部主任以後,在參與策劃、組織重大報道的同時,他靠前指揮,帶頭寫稿。2006年採寫的《雲南加快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2006.7.12,頭條消息)、 《長征從這裏開始》(2006.9.8,頭條通訊),雙雙獲得報社好新聞一等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