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昌榮

(重慶籍革命烈士)

鎖定
龔昌榮(1895—1935),苗族。出生於後壩新建村一個貧農家庭,讀私塾三年。1933年由“神兵”(後稱“聯英會”)首領轉變為紅軍戰士,1934年任黔江紅軍遊擊大隊長。後不幸被俘,壯烈犧牲。 [1] 
中文名
龔昌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35年
出生地
後壩新建村
性 別
龔昌榮(1895—1935),苗族。出生於後壩新建村一個貧農家庭,讀私塾三年。1933年由“神兵”(後稱“聯英會”)首領轉變為紅軍戰士,1934年任黔江紅軍遊擊大隊長。後不幸被俘,壯烈犧牲。
青年時代的龔昌榮,家境貧窮,生計艱難,受盡封建勢力和土匪團閥的壓迫和欺凌,曾三次被土匪抓作人質,勒索錢財。時逢鄂西“神兵”興起,龔昌榮決心組織“神兵”,以擺脱困境。1927年,龔從鄂西請“神兵”首領錢善統到板夾溪、大路壩、兩會壩、西泡等地建立“神壇”,龔昌榮自任“代教”(神壇首領)。由於“神兵”成員多系貧苦農民,對懲治邪惡,抗捐抗税,確有一定的進步作用,神兵組織很快發展到5000餘人,人多勢眾,聲威日增,給官府、團防和官軍以有力的打擊。1928年,龔昌榮聯合13個“神壇”的神兵,在黔江與咸豐交界處的大路壩伏擊川軍郭汝棟部一個旅,斃敵200餘人,繳槍200餘支。其後,黔江神兵又打垮範海清家族,打死石會鄉惡霸地主楊善成,趕走川軍穆瀛洲部。1931年,龔昌榮、餘海川等人率眾千餘,襲擊縣城,捕殺貪官,城內居民沿街設壇叩拜,香煙燭光籠罩全城,閲時三日。
黔江“神兵”,由於成分複雜,迷信過深等原因,終歸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分化、瓦解和打擊,龔昌榮也感到前途渺茫,對“神兵”失去信心。1933年8月,龔昌榮帶領30多名“神兵”到湖北宣恩投奔紅軍。紅三軍將龔昌榮與黃丁山兩個投奔紅軍的“神兵”,收編為紅三軍第二特科大隊,任命龔昌榮為大隊長,黃丁山為副大隊長。1933年12月,紅軍攻打黔江縣城,龔昌榮領導的特科大隊擔任前鋒,利用地熟、人熟的優勢,衝鋒在前,勇猛善戰,為紅軍順利攻佔縣城立下戰功。
1934年4月,紅三軍結束在黔江境內的轉戰活動,奔赴新的戰場。第二特科大隊在咸豐縣活龍坪改組為紅軍遊擊大隊,龔昌榮任大隊長,堅持游擊戰爭。當時紅軍遊擊大隊有隊員80多人,70多支槍,在龔昌榮領導下,活動於板夾溪、兩會壩、西泡一帶。打土豪,沒收地主糧食分給貧苦農民,取消租課和高利貸,抗捐抗税。同時,還平定範海清、楊捧客匪患,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關心照顧紅軍和游擊隊家屬,養護紅軍撤走時留下的40多名傷員,使他們及時歸隊,堅決打擊向紅軍家屬和羣眾進行反攻打算的敵人。龔昌榮平易近人,關心戰士.和大家同甘共苦,紅軍遊擊大隊紀律嚴明,不拿羣眾一針一線,深得廣大羣眾擁護和愛戴,不到一年,隊伍增加到200多人。1935,川軍二十一軍三十七團和黔江民團共5000多人,在虎家埡圍攻紅軍遊擊大隊,紅軍遊擊大隊與敵人激戰一天,最後撤至黃泥埡。戰鬥中,龔昌榮左腳受傷。缺醫少藥,疼痛不能走路,隱藏在八面山的巖洞裏,後怕久住被敵發現,由貧農管光和揹着躲進雞公山。同年,縣政府四處張貼布告,懸賞大洋1000元,捉拿龔昌榮父子。龔昌榮在雞公山裏躲了一個時期,又轉移到鳥釵坪(今後壩鄉新建村)的巖洞裏,其姐夫郭煥章去探望,説軍隊和民團要搜山,要龔昌榮去雞泡寨(今新建村5組)。同年8月19日,即龔昌榮去雞泡寨的第二天,川軍和民團1000多人追至雞泡寨搜山,管興和揹着龔昌榮,帶上龔佩榮(龔昌榮之子,9歲)轉移,龔昌榮知道跑不了了,要管興和帶着龔佩榮逃走。龔昌榮不幸被捕後,敵人擔心在押送途中出事,便收買痞子李紹興將其殺害,時年40歲。 [1] 
參考資料
  • 1.    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編纂委員會編,黔江縣誌,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10,第664-6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