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依羣

鎖定
龔依羣,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曾用名龔亦羣。1913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一個書香門第。1937年11月,龔依羣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延安6年,龔依羣歷任魯迅藝術學院院長秘書、秘書處長、院教務主任、院黨委常委等重要職務。1946年夏,中原軍突圍後,中共中央任命龔依羣為東北人民大學教育長兼中文系教授。曾先後當選為河南省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河南省文學學會會長河南省美學學會理事、中國詩詞學會顧問、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顧問。1982年,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 [1] 
中文名
龔依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延安陝北公學
職    業
作家
出生地
湖南湘潭
曾用名
龔亦羣
人物生平
龔依羣,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曾用名龔亦羣。1913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一個書香門第。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酷愛文學。上湘潭高級中學時,受到中共地下黨員教師的革命影響,讀了不少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並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決心走文學創作道路,做一名無產階級文藝戰士,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1] 
1937年11月,龔依羣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黨組織根據他的志願派他到“安吳青訓班”專門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此期間他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隨後,黨又保送他到陝北公學深造。1938年夏,他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分配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達後,龔依羣在此精神的鼓舞下,主動深入到工農兵羣眾中去,連續創作出一系列短篇大眾文藝作品,發表在林山主編的《新道理》上。在延安6年,龔依羣歷任魯迅藝術學院院長秘書、秘書處長、院教務主任、院黨委常委等重要職務。整風運動開始後,中共中央任命龔依羣為魯迅藝術學院整風學習委員會常務委員,參與主編《整風參考文獻》一書,並親自向魯藝學員講授毛澤東《實踐論》和魯迅《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等著作,為延安魯藝的整風運動作出很大的貢獻。魯迅藝術學院併入延安大學後,龔依羣擔任延安大學文學教授。他是陝甘寧邊區培養出來的高級知識分子。 [1] 
1945年2月,中原解放區最高學府——豫鄂邊區建國公學在信陽四望山成立,中共中央調龔依羣南下擔任該校教育長,併兼授文學課程。9月,該校改稱“青年幹部研究班”,500名學員主要是來自祖國大西南各大學的進步學生。龔依羣教授親自擔任這批學員的輔導教師,他根據這批學員文化知識水平較高、而參加革命實踐較少的情況,密切結合中原解放區的實際講授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新民主主義論》《實踐論》等文章。 [1] 
1946年2月,中原解放區的第一所人民革命大學——中原民主建國大學在原青年幹部研究班的基礎上成立(校址羅山縣宣化店),龔依羣繼續擔任教授,併兼任中原軍區政治部副秘書長。 [1] 
1946年夏,中原軍突圍後,中共中央任命龔依羣為東北人民大學教育長兼中文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龔依羣教授熱烈擁護黨的教育方針,深切感到祖國將從此走向富強,百年樹人的文化教育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工作,更堅定了用畢生精力獻身黨的文化教育事業的志願。他相繼擔任吉林大學教務長和鄭州大學副校長等職務,在繁忙的教學行政工作之餘,他擠出時間從事文藝理論研究,撰寫專著和學術論文多種,主要有《青年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現實主義創作論》、《舊與新——學習列寧關於現代派的論述》、《生活美與藝術美——學習毛澤東美學思想札記》、《周恩來論文藝批評》等。 [1] 
“文化大革命”前,龔依羣被公認為河南省文藝理論方面最優秀的中年專家。1956年,他被評為二級教授。1975年4月,在飽受“文化大革命”的磨難之後,龔依羣教授調任河南大學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轉為副校長)。他曾開“文藝學引論”、“馬列文論”、“馬克思主義美學”、“毛澤東文藝思想概論“、“周恩來論文藝”、“鄧小平論文藝”等課程,舉辦““大魯藝’與‘小魯藝’”、“時代精神與革命現實主義——回憶延安文藝、延安文藝座談會與延安戲劇運動”、“魯藝——革命文藝千部的搖籃”等文藝理論講座。這期間,他發表了《唐代邊塞詩主題的多樣性》、《毛主席詩詞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的光輝典範》、《關於魯迅小説的幾個問題》、《繁榮文藝創作的指路明燈——學習周恩來同志關於文藝創作的部分論著》、《英雄人物不能神化——周恩來論怎樣寫英雄人物》等學術論文。 [1] 
由於他在文藝理論上的突出貢獻,他先後當選為河南省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河南省文學學會會長河南省美學學會理事、中國詩詞學會顧問、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顧問。1979年,龔依羣調離河南大學,就任新成立的河南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1982年,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他晉升為一級教授。他雖年過古稀,但仍奮力筆耕,發表了文藝理論方面的許多力作,如《我國當代文藝思潮中的哲學問題》、《意識流在中國》、《紀實文學的新花——關於新新聞主義》、《在抗戰烽火中成長的魯藝戲劇》等。他的名字多次被收入各種全國性的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 [1] 
參考資料
  • 1.    張放濤主編,羣星燦爛 河南大學名人傳 1,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08,第360-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