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龐雄飛

鎖定
龐雄飛(1930年8月1日—2004年3月25日),廣東佛山人,昆蟲學家,生態學家,高等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是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1]  [6] 
龐雄飛195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1955年—1959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進修;1961年任華南農學院講師;1977年任華南農學院教授;1983年—1989年任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3月25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6歲。 [1-2]  [6]  [22] 
龐雄飛長期從事昆蟲學、生態學和害蟲防治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 [6] 
中文名
龐雄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廣東佛山
出生日期
1930年8月1日
逝世日期
2004年3月25日
畢業院校
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龐雄飛人物生平

少年龐雄飛 少年龐雄飛
1930年8月1日,龐雄飛出生於廣東佛山。
1942年,從博愛小學畢業;後入讀於南海縣第一中學。
1947年,畢業於華英中學。
1949年,考入中山大學農學院蠶桑系,後轉到病蟲系。
1953年,從中山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
195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1959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進修;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
1959年,任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研究室;後調至華南農學院任教。
1961年,任華南農學院講師。
青年龐雄飛 青年龐雄飛
1965年—1966年,到古巴支援教育和經濟建設。
1977年,任華南農學院教授。
1982年—1983年,在美國做高級訪問學者。
1983年—1989年,任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
1984年,任華南農業大學昆蟲生態研究室主任。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3月25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5歲。 [1-2]  [6]  [22] 

龐雄飛主要成就

龐雄飛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龐雄飛觀察玉米害蟲生態防治情況 龐雄飛觀察玉米害蟲生態防治情況
龐雄對害蟲生態控制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長期研究工作。改進和發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種羣控制指數作為定量研究各類因子作用的“算子”,建立害蟲天敵及其與其他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方法,建立適應於種羣控制研究的狀態空間方程,打下了種羣生態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礎。在天敵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中,系統整理中國的瓢蟲科,描述瓢蟲、赤眼蜂和纓小蜂100多個新種,對其中的重要天敵的利用進行了研究。 [1]  提出植物免害工程和植物保護劑概念,開創了植物保護學的全新研究領域。通過對中國南嶺地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育和環境保護的論證,促成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6] 
1984年,龐雄飛規劃建立了華南農業大學昆蟲生態研究室;1989年組織建立了農業部昆蟲生態、毒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6] 
  • 學術論著
截至2004年3月,龐雄飛共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8部,代表論著有《害蟲種羣系統控制》《系統科學在植物保護研究中的應用》 [6]  《中國經濟昆蟲(二)瓢蟲科》《系統科學在植物保護研究中的應用》《中國經濟昆蟲志小蜂總科》《天敵昆蟲圖冊》《水稻害蟲天敵圖説》《全國瓢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等。代表論文有《南嶺山地生物羣落簡史》等 [13]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86年11月
國際第二屆赤眼蜂學術討論會 [27] 
廣州
2000年
國際植物害蟲生防學術討論會 [26] 

2000年11月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討論會 [24] 

2003年
海南熱帶生物資源的保護與持續利用諮詢項目考察與研討會 [4] 
海南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5年
以生物防治為主的水稻害蟲綜合防治研究 [18]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89年
系統工程在害蟲控制中的應用成果 [6] 
廣東省系統工程優秀成果一等獎
1989年
系統工程在害蟲控制中的應用成果 [6] 
廣東省系統工程優秀成果二等獎
1989年
水稻害蟲天敵圖説 [17]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
瓢蟲科小毛瓢蟲亞科分類及利用 [16] 
農業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8年
重要小蜂類羣的分類學和系統發育研究 [15]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1年
《害蟲種羣系統的控制》 [6] 
廣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1年
《中國經濟昆蟲志(瓢蟲志)》 [14]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龐雄飛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2000年,龐雄飛在學術討論會上作報告 2000年,龐雄飛在學術討論會上作報告
龐雄飛與趙善歡、劉秀瓊等學科骨幹一起,規劃建設了華南農業大學昆蟲學科,龐雄飛併成為學科帶頭人。昆蟲學科於1984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點,198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2002年和2007年繼續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6] 
  • 編著教材
1998年,龐雄飛與學生們合影 1998年,龐雄飛與學生們合影
龐雄飛主編參編的教材有《昆蟲羣落生態學》《昆蟲學通論》《害蟲生物防治》《農業昆蟲學》等。 [13] 
  • 培養成果
截至2004年3月,龐雄指導培養博士生29名,碩士生35名,他們已成為各自工作單位的骨幹 [6]  ,如華南農業大學教梁廣文 [19]  ,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黨向利等 [25] 

龐雄飛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6]  [21] 
國家科委
1985年
部屬院校優秀教師 [6]  [21] 
農業部
1990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6]  [21] 
國家教委、國家科委
199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 
國務院
1999年
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 [6]  [21] 

2001年
全國模範教師 [6]  [21] 

2001年
廣東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23] 
廣東省人民政府

龐雄飛社會任職

擔任職務
農業部昆蟲生態、毒理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6] 
農業部昆蟲生態、毒理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6] 
教育部農藥與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6] 
國務院學科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6] 
國務院學科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6] 
廣東省第一屆學科委員會委員 [6] 
中國昆蟲學會常務理事 [6] 
中山大學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6] 
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7] 
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8] 
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9] 
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五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10] 
中國生態學學會第六會理事、常務理事 [11]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 [22] 
廣東省昆蟲學會名譽理事長 [22]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 [22] 
中山大學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2]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2] 
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2] 
農業部昆蟲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2] 
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22] 
廣東省農業害蟲綜合治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2] 
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2]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2] 
廣東省林業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22] 
廣東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組主任委員 [22] 
廣東省第一屆自然保護區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2] 
昆蟲天敵》主編 [22] 
昆蟲學報》編委 [22] 
生態學報》編委 [22] 
動物分類學報》編委 [22] 
應用生態學報》編委 [22]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編委 [22] 
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22] 
安徽農業大學名譽教授 [22] 
新疆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22] 
揚州大學兼職教授 [22] 
河北大學兼職教授 [22] 
瀋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22] 

龐雄飛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2004年,全家合影留念 2004年,全家合影留念
龐雄飛出身於教育世家,父親龐之鑑,母親盧慕媧同為小學教師。家族自曾祖父以下有30人從事教育工作,母親更是終身從事小學教育。龐雄飛在兄妹3人中排行第二。1939年,龐雄飛父親病逝,母親一人挑起了辦學和養家的重擔。龐雄飛與兄長在上學的同時,租田耕種幫助母親養家。 [6] 
  • 婚姻家庭
龐雄飛的妻子李麗英曾任廣東省科學院廣東昆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等職。龐雄飛夫婦育有一子一女,兒子龐志,女兒龐虹。龐虹繼承了父母的事業,已成長為昆蟲學家。 [6] 

龐雄飛人物評價

龐雄飛(左1)和同事在生態村合影 龐雄飛(左1)和同事在生態村合影
“龐雄飛為科學和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華南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評) [12] 
“龐雄飛在害蟲生態控制和天敵物種多樣性及其利用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昆蟲分類學報》編輯部評) [20] 
“龐雄飛學術造詣深厚、成就卓著,他在多個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重要貢獻,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華南農業大學評) [6] 

龐雄飛後世紀念

  • 豎立雕像
龐雄飛雕塑 龐雄飛雕塑
2009年11月,華南農業大學院士雕塑廣場落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8名曾伴隨着華農成長的院士塑像,永久“落户”華南農業大學,龐雄飛雕像位列其中。 [3] 
  • 基金命名
“龐雄飛院士基金”由華南農業大學在2010年設立,每年從中國國內45歲以下的昆蟲生態學和農業昆蟲學研究或推廣示範作出貢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推選出一位獲獎者,每兩年頒獎一次,旨在推動昆蟲學研究與害蟲防治科技發展,表彰昆蟲學與害蟲防治領域政治思想、科學道德和學風好、做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