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龐貝的末日

鎖定
《龐貝的末日》是俄國畫家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於1827—1833年間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作品,現收藏於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
該畫作表現的是龐貝故城在狂暴自然力襲擊下而歸於毀滅的慘象。整個畫面籠罩着火山爆發時的騰騰烈焰,高大的建築物轟然倒塌,精美的雕像從屋頂上墜落。而被死亡威脅的人們在驚慌失措中尚未忘記扶老攜幼。畫家通過這一作品揭示了舊世界在滅亡過程中給予人們的迫害,同時指出了人們應該在死亡面前要表現出相互關心的崇高的道德品質。
該畫作是一幅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種創作手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作品。畫面宏偉,構圖複雜,採用多重組合的人物關,環境的渲染淋漓盡致,火光閃閃電閃雷鳴,人仰馬翻,建築物搖搖欲墜,整個畫面呈現動感效果。 [1] 
中文名
龐貝的末日
外文名
последний день помпей(俄)
作    者
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
尺    寸
縱465.5釐米,橫651釐米
作品別名
龐貝城的末日
作品別名
龐貝末日
畫作類型
油彩畫
材    質
亞麻布
創作時間
1827年—1833年
現收藏地
俄羅斯博物館

龐貝的末日畫作內容

全圖 全圖
該畫描繪的是維蘇威火山噴發、龐貝古城即將被吞沒時的發的瞬間場景。畫面中天崩地裂,火山灰夾着岩漿如傾盆大雨一般從天而降,宏偉的建築即將潰崩,雕像將從屋頂傾落,喪魂落魄的人羣忙於逃命,背景的火山噴發着閃電般的猙獰火焰,吞食着周圍的一切。 [2] 

龐貝的末日創作背景

龐貝,是公元前6世紀興建在意大利的一座背山面海的古代城市。然而,在公元79年8月24日,由於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龐貝慘遭全部埋沒。1738年以來,考古學家們不斷對龐貝城進行發掘,一位名叫繆拉的法國人從1808年一直髮掘到1815年。
而布留洛夫於1822年赴意大利學習,於1827年,隨建築考古隊赴龐貝遺址考察,站在龐貝城這座廢墟上,布留洛夫想到動盪的俄羅斯,在19世紀30年代,俄國十二月黨人正經歷着孕育起義與起義失敗,這使人們產生了希望破滅的思想情緒,布留洛夫亦對沙皇尼古拉專制統治下的現實懷有強烈的憤滿之情,於是產生了創作該畫的構思。其後,他用了6年時間,到有關的博物館進行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和研究工作,並反覆推敲構圖,數易其稿。最後,布留洛夫採用古典主義的形式和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於1833年完成了該畫作。 [3]  [4] 

龐貝的末日藝術鑑賞

龐貝的末日主題

畫家意在通過對“末日”這種驚心動魄的主題的描繪,揭示了人們在禍害降臨時所表現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一互相幫助和關懷。畫家從古典主義創作方法出發,吸收現實主義因素:虛構的場面、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矯揉造作的人物組合。畫家將這一切自然地安排在一個真實可信的環境之中。畫中沒有主角,所有人物都是歷史的參加者,所有登場人都強烈地感覺到不可避免的歷史變遷和震盪。
畫家表面上畫的是龐貝末日,實際上暗示着俄國的歷史變遷,為了表明這不是歷史上的悲劇,而是俄國社會現實,他有意將自己的形象畫在左面亮區一組人物當中,頭上頂着油畫箱的年輕人正是畫家自己,表明俄國的社會動盪正是畫家親身經歷的事件。
同時,畫家着重想要表達自然災害面前人的“強大”,這樣的“強大”是通過對更為強大的自然災難的反擊實現的。人在自然災難面前何其渺小,但是在相互依偎、相互幫助、直面生死而不做鳥獸散的人類面前,災難卻不曾強大過,是靈魂之愛與精神之愛成全了人們看似無能為力的強大。 [3]  [5] 

龐貝的末日形象

局部
局部(3張)
該畫以裸體形象來再現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熔漿吞沒全城前的那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畫中宏偉的建築正在毀墜,一尊尊大理石雕像墜落下來,火山正在噴發着可怕的奇光和烈焰,閃電、雷光、烈火……瀰漫着整個古城。而畫中的人們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驚恐萬狀,東奔西竄,他們個個心理絕望,表情恐怖,動作緊張,企圖逃避而又無法抵抗這一巨大的災禍。畫中人物的痙攣性動作、瘋狂的表情以及絕望的情緒,都強調了畫中的悲劇性激情,表達了人類在“末日”臨頭時的恐懼和精神狀態。
另外,儘管龐貝城的居民都掙扎在死亡線上,但是畫中的他們仍然扶老攜幼、相互支持和關切,其中有兒子揹着老父,母親用身體護衞着幼小的兒女,丈夫保護妻兒。三十多個人物形象情態各異,他們被畫家分成好幾組,同時又巧妙地用互相提攜的手把各組人物緊密地連成一氣。左面一組人物,一個母親正擁抱着自己的親人,抬頭向右上角的天空凝望,露出驚恐無奈的神色。偏左的一對,女的向前奔逃,男的衞護着她,伸着手,在呼喚着。右下一角一組,一個老人跌倒在地,有個年輕的正去攙扶。不論哪一組,都體現了人與不可抗拒的命運搏鬥的崇高思想和互助的道德精神。同時在該畫中,頭頂畫筆和顏色盤的畫家也在人羣中,因為他是創建人類精神之愛過程中的一員。 [3]  [6]  [2] 

龐貝的末日技法

該畫作是一幅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種創作手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作品,表現的是龐貝故城在狂暴自然力襲擊下而歸於毀滅的慘象。畫家以誇張的色彩呈現了雷電轟鳴、天崩地裂時的情景,嘶叫的馬匹和正在下墜的大理石雕像加強了畫面的戲劇色彩,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緊張。
畫家以古典主義手法,描繪了意大利古城因火山爆發而陷入滅頂之災的場景。畫面宏偉,構圖複雜,同時環境的渲染淋漓盡致,火光閃閃電閃雷鳴,人仰馬翻,建築物搖搖欲墜,整個畫面呈現動感效果。充滿動感的構圖,構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的光,強調了畫中的悲劇性激情。畫家雖尚未擺脱古典主義繪畫手法的約束,但已明顯地增加了浪漫主義因素,給人們以強烈的藝術震撼。 [6-7] 

龐貝的末日作品評價

俄國作家尼古萊·瓦西裏耶維奇·果戈理:(這幅作品是)過去長期處於半沉睡狀態的繪畫的復甦。(創作的思想)屬於我們世紀的最完善的趣味。 [8] 
俄國文學家、詩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龐貝的末日》是)俄羅斯畫壇的初日。 [8] 
俄國哲學家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龐貝的末日》它是)非常自然地在俄羅斯畫家的心靈中成長起來的。 [4] 

龐貝的末日重要展覽

1834年,《龐貝的末日》在意大利米蘭油畫展首次公開展出。 [8] 

龐貝的末日作者簡介

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俄國畫家,學院派的代表。生於聖彼得堡,1819年公費出國深造。1822年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古代藝術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成就影響了他的創作活動。在1825—1828年間,他不斷臨摹拉斐爾等古典藝術家的作品。1852年6月11日卒於意大利羅馬附近。代表畫作有《龐貝的末日》等。 [2] 
參考資料
  • 1.    田本相主編;崔慶忠著,世界藝術史 繪畫卷,東方出版社,2003.02:第246頁
  • 2.    苗廣娜主編,世界名畫彩色速查手冊,萬卷出版公司,2007.11:第243頁
  • 3.    甘蘇慶編譯,西方油畫600年 8 19世紀俄羅斯油畫藝術,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03:第15-17頁
  • 4.    劉亞蘭,劉迅編譯,十九世紀初期俄羅斯畫家卡·巴·布留洛夫,朝花美術出版社,1956.06:第2頁
  • 5.    曉陽著,名家名作中的為什麼 文藝卷 繪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第219-220頁
  • 6.    劉玉成主編,世界人體名畫全集 4,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04,第481頁
  • 7.    楊憲金、徐恩存編著; 世界傳世名畫 下,西苑出版社,1998.10:第295頁
  • 8.    吳克禮主編,俄羅斯社會與文化 教師用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10: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