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龍(拼音:ló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條飛騰的巨龍。“龍”是古代傳説中的一種神異動物,能興雲佈雨,善於變化,並掌管天下的水系。後來龍被作為帝王的象徵,封建時代有關帝王的事物也用龍作修飾語。“龍”在現代也指古生物學中那些已滅絕的巨大的爬行動物。 [14] 
中文名
拼    音
ló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DXV(86);DXYI(98) [2] 
倉    頡
IKP [2] 
鄭    碼
GM [2] 
筆    順
橫、撇、豎彎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221) [3] 
平水韻
上平聲·二冬 [4] 
統一碼
9F99 [2] 
異體字
竜、龒、㡣、䮾、𢅛(其餘見擴展圖冊)
注音字母
ㄌㄨㄥˊ
筆畫數
5(部首5,部首外0)
四角碼
4301₄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象形字。龍的本義指神話傳説中的一種神異的動物,體長有角,有鱗有爪,能上天入水,興雲佈雨。龍並不是一種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動物,它完全是人們憑想象構思出來的一種動物。甲骨文中的“龍”字,早期和晚期的字形不盡相同。而在其早期的甲骨文字形也有兩種。較早的甲骨文作圖A、圖B,其原型暫且沒有定論,但是猜想得出這是龍的“真實”狀態的描繪。晚一些的甲骨文(圖1、2),形體大為簡化,龍的身體變細了,頭頂上還有“辛”字飾物。金文和甲骨文的形狀相似,只是龍口形狀中多出尖牙。 [15] 
戰國文字(圖5、6)和小篆(圖7)則變化比較大,變得更加繁複,分為左右兩個部件,甲骨文、金文像龍頭龍嘴的部分變作了“月”,即“肉”,右邊是增添的部件。角依然用“辛”字表示。漢隸(圖8)字形在小篆基礎上將字形方塊化,成為繁體的“龍”字。隋代以後的俗字把“龍”寫作“尨”,據原字右邊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寫作兩撇。《簡化字總表》進一步省為一撇,簡作龍。 [1]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也是華夏民族的象徵,華夏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龍”在中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吉祥、活力和勇敢。龍在封建時代被作為皇帝的象徵。《呂氏春秋·介立》中記載有:“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這裏的“龍”是人君的代稱,即晉文公。從歷史古蹟中,尤其是皇宮庭院中可以看到,龍是皇帝的象徵,也是隻有皇帝可以擁有的飾物,如龍袍、龍座、龍牀等等,故宮有一塊九龍壁,就是天子的象徵。
“龍”也可被用來比喻不凡之士、英雄豪傑,如諸葛亮就曾被稱做“南陽一卧龍”,而成語“龍蟠風逸”就用來比喻才能卓越超羣而未為世所用的人。古人還常以“龍”喻“駿馬”。如《周禮·夏官》:“馬八尺以上為龍。”又如李商隱《過華清內廄門》詩:“至今青海有龍孫。”其中的“龍孫”,不是“龍的子孫”,而是一種駿馬的名字。
在現代漢語中,一些詞語中的“龍”字也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動物神的本義,而穿上了修辭的外衣。如“水龍頭”就因形似會噴水的龍而得名,“龍捲風”就因形狀和威力與龍相像而得名,而常説的“一條龍”並不是指一條動物龍,而是指那些配套好了的一系列設施、行為等。 [14]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óng
名詞
中國古代傳説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dragon;
loong
《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元·王舉之《折桂令·三茅山行》:“飛膏雨龍歸洞口,弄晴雲鶴舞山頭。”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龍王;蛟龍;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畫龍點睛葉公好龍
封建時代作為君主或皇帝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使用的東西
emperor
《呂氏春秋·介立》:“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日:‘有龍于飛,周偏天下……龍反其鄉,得其處所。’”
唐·杜甫《哀王孫》詩:“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魯迅《風波》:“七斤慢慢地抬起頭來,嘆一口氣説,‘皇帝坐了龍庭了。’”
龍顏;龍體;龍袍;龍廷;龍子龍孫
比喻出眾的人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
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序》:“丞尉等並衣冠之龜龍,人物之標準。”
形狀像龍的或裝飾有龍的圖案的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江之脊。”
龍燈;龍舟;龍旗;龍車;火龍;車水馬龍
古生物學上指某些巨大的爬行動物


駿馬
horse
唐·王勃《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鳥案多而無辯鳳,馬韋雜而不分龍。”
唐·韓愈《元和聖德詩》:“駕龍十二,魚魚雅雅。”
宋·蘇軾《次韻錢穆父》:“便須置酒呼同舍,看賜飛龍出帝閒。”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稱蒼龍,簡稱龍

《左傳·桓公五年》:“龍見而雩。” 孔穎達疏:“天官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

星名。指歲星,太歲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蛇乘龍。” 杜預注:“龍,歲星。”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龍有三名》:“王莽《銅權銘》‘歲在大梁,龍集戊辰’者,以歲為歲星,龍為太歲也。”

古代傳説中的官名

《左傳·昭公十七年》:“大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由龍捲風形成的積雨雲

唐·張籍《雲童行》:“雲童童,白龍之尾垂江中。”

古代煉丹術士稱水或汞
water(or)mercury
唐·李鹹用《送李尊師歸臨川》:“塵外煙霞吟不,鼎中龍虎伏初馴。”

龍泉劍的省稱,泛指精良的劍

唐·施肩吾《贈邊將》:“玉匣鎖龍鱗甲冷,金鈴襯鶻羽毛寒。”

水草名,即葒草。也作“蘢”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

《左傳·成公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

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龍姓



chǒng
形容詞
通“寵”,榮耀
honor
《詩經·小雅·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lǒng
名詞
通“壟”。山岡

《孟子·公孫丑下》:“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通“壟”。墳墓

《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死即復甦”郭璞注引《淮南子》:“后稷龍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中為魚。”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龍部】力鍾切(lóng)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註釋】徐鉉等注:象宛轉飛動之貌。 [5] 

説文解字注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注:四句一韻。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注:二句一韻。《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即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髮》同。謂龍為邕和之叚借字也。
“從肉”注:與能從肉同。
“A肉飛之形”注:A肉二字依《韻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B,飛省也,從及謂C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
“童省聲”注:謂䇂也。力鍾切,九部。 [2]  [10] 
《説文解字注》中無法顯示的漢字(從左至右:A-C)

廣韻

力鍾切,平鍾來 ‖ 龍聲東部(lóng)
龍,通也。和也。寵也。鱗蟲之長也。《易》曰:“雲從龍。”又姓,舜納言龍之後。力鍾切。九。 [11]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龍部】 龍;部外筆畫:0
古文:竜、𦱉、𢅛、𠊋、㰍、𥫈、龒、䰱
(lóng)《唐韻》《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並音籠。《説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昇天曰蟠龍。《本草》注: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
又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為蒼龍之宿。又《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又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誌》。
又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注: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又《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又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又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禮·月令》:駕蒼龍。
又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又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又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又姓。漢有龍且。又複姓。夏關龍逢,即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即劉累之後。
又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
又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又《廣雅》:龍,君也。
又《廣韻》:通也。
又《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又《玉篇》:和也,萌也。
又《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lǒng)又《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máng)又《集韻》《韻會》並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注:謂雜色,非純玉也。
又葉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葉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
《説文》: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F99;下:U+9F8D) 字形對比(上:U+9F99;下:U+9F8D)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龍”字首筆橫居上偏左。長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乚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第四筆撇從橫中線起筆。末筆點在右上角。 [8]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次濁
力鍾切
ljuo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次濁
盧(力)鍾切
lioŋ
平聲
上平四江
開口呼
次濁
莫江切
mɔŋ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次濁
魯勇切
lioŋ
禮部韻略

平聲





盧容切

增韻

平聲





盧容切


平聲





莫江切


上聲





魯勇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撮口呼

次濁

l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驢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次濁
盧容切
luŋ

平聲
十七陽


次濁
謨郎切
muaŋ

上聲
一董


次濁
力董切
luŋ

上聲
一董
穿


次清
醜勇切
tʃ‘yu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uŋ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w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u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ung
西漢



東漢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o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冬鍾江

jwo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i̯woŋ
隋唐
王力系統

l
ǐwo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juo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iuo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jwo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ǐuŋ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uo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o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əŋ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o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o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oŋ
31
陽平
文讀
liɛ
31
陽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l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l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l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li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lʊ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ʊ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ɔŋ
24
陽平
文讀
liŋ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yŋ
52
陽平
文讀
lei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œy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3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8]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1-28]
  • 4.    平水韻 二冬 龍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28]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50
  • 6.    漢語大字編輯典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119-5120
  • 7.    龍 音韻彙集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8]
  • 8.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40-84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24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640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3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08
  • 15.    王元鹿著.漢字中的符號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47-148
  • 16.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08:253-2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