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鳴劍

鎖定
龍鳴劍(1877.5.14-1911),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骨珊,字顧三(顧山),別號雪眉、豐城,生於光緒三年(1877),四川榮縣五寶鎮人,龍鳴劍幼年在私塾唸書,後遊學嘉定(今樂山),19歲舉秀才。1905年進入成都優級師範學堂唸書。 [12]  1907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法政,在此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四川保路同志軍起義 [10-11]  [18]  。1911年11月病逝於宜賓鄉下,年僅三十四。遺有《雪眉詩集》。 [1-2] 
中文名
龍鳴劍
別    名
原名骨珊,字顧三(山),別號雪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光緒三年四月二日(公元1877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
1911年11月
職    業
革命家
主要成就
四川保路同志軍起義(辛亥首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出生地
四川榮縣五寶鎮
代表作品
《雪眉詩集》

龍鳴劍人物生平

1906年,以秀才考入成都師範學堂,因代表同學揭露學堂腐敗而受到斥退 [3] 
龍鳴劍半身照 龍鳴劍半身照
1907年,赴日本留學,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讀法政,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7年末,《四川》雜誌在日本東京創刊 [17]  。為吳玉章主辦的《四川》雜誌撰《黨禍論》一文,洋洋六七千言,伸張革命大義,“切中時弊”。 [13]  。次年法人得釀得勒著《吞滅四川策》 [14]  。龍鳴劍得知後遂在《四川》雜誌題詩道:“尚有漢家陵廟在, 蜀山休被五丁開。” [15] 
1911年“保路運動”興起。各路義軍集結攻打成都。民軍在仁壽秦皇寺與清軍遭遇,發生戰鬥。 [19]  為時十餘天,經歷大小戰鬥二十多,終於佔領仁壽縣城。11月初,聞秦載賡在井研遇害,口吐鮮血。 [4-5] 
1911年11月病逝於宜賓鄉下。遺有《雪眉詩集》。

龍鳴劍人物故事

龍鳴劍東渡

龍鳴劍,榮縣五寶鎮人,9歲喪父,其母丁氏持家勤儉,教子甚嚴。龍鳴劍幼年在鄉間私塾讀書,後遊學嘉定(今樂山),19歲舉秀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堂深造。在這裏,他開始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説和自然科學知識,對時政多有抨擊,因代表同學揭露學堂腐敗現象,觸怒校方而被開除學籍。 [3]  時龍鳴劍憤然寫道:“我更何心事吟詠,願提寶劍上燕台。”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龍鳴劍去北京考察政俗,沿途目睹清政府的腐敗,感觸加深。同年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政,對革命的信念與日俱增。他常憤慨地説:“吾國不革命,不可與新命!”遂加入中國同盟會,積極投身於推翻清廷的革命運動。是年(1907年)末,榮縣同盟會員吳玉章主辦的《四川》雜誌在日本東京創刊,龍鳴劍為《四川》雜誌撰寫《黨禍論》一文,洋洋灑灑六七千言,揭露清廷累興黨獄,殘殺進步人士,伸張大義,“切中時弊”。有人認為他的文字過於激烈,他坦然回答:“吾自盡吾論著之責爾。”

龍鳴劍奔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龍鳴劍回國開展革命工作。他遠涉南洋,途經越南,於這年冬天進入雲南境內。在雲南從事革命活動期間,常露宿溪邊山洞,以粗糲飲食充飢。宣統元年(1909年)春,龍鳴劍從雲南回到四川,在成都四聖祠街以創辦法政學堂為名建立了成都同盟會地下機關,積極進行革命活動。他廣泛聯絡四川會黨並發展川西、川南會黨首領秦載賡華陽縣人)、張達三(郫縣人)、羅子舟(雅安人)、王天傑榮縣人)等為同盟會員,共同從事反清活動。同年10月,四川省諮議局成立,龍鳴劍被推選為省諮議局議員。他和程瑩度等同盟會員,利用諮議局這個合法講壇進行反清鬥爭。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宣佈“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強收川漢、粵漢鐵路為“國有”,旋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財團訂立借款合同,公開出賣川漢、粵漢鐵路修築權。消息傳到四川,川民極為憤慨。6月17日,成都各團體兩千餘人在鐵路公司開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全川各地聞風響應,掀起了羣眾性的反帝、反清愛國熱潮。
龍鳴劍一面發動羣眾參加公開的合法鬥爭,一面聯絡會黨,組織羣眾,準備武裝起義。受成都同盟會委託,龍鳴劍於8月4日召集王天傑秦載賡、張達三、陳孔伯(井研縣會黨首領)等人,在資州羅泉井召開革命黨人和有四川各路哥老會首領參加的會議,即羅泉井會議,商定武裝起義方略。會議決定組織保路同志軍,由龍鳴劍、秦載庚主持川東川南的起義工作,張達三等人負責川西北起義事宜,並決定於農曆七月間在各地相機起義。會議結束後,龍鳴劍立即趕回成都,在四聖祠召開秘密會議,親自作報告,還派人到各地聯絡並督促起義。安排部署之後,龍鳴劍即冒着酷暑,奔走於成都與各地之間,動員組織武裝起義,僅成都與榮縣兩地,返達即達六七次之多。

龍鳴劍起義

同年9月初,四川保路風潮的聲浪越來越大,形成“萬眾附和”罷市、罷課的羣眾運動。四川總督趙爾豐於9月7日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起義時機已經成熟,應立即發動起義,但成都與外地的通信、交通中斷,消息無法傳遞。他急馳城南農事試驗場,與同盟會員曹篤(自流井人)、朱國琛(榮縣人),用木板數百片,上寫:“趙爾豐先捕蒲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塗上桐油,投入錦江。這“水電報”把成都發難消息迅速沿江傳到各地。當即龍鳴劍又晝夜兼程趕回榮縣,在縣城發表演講,號召羣眾起來革命。龍鳴劍的故鄉五寶鎮首先揭竿而起,數日內集結民軍1000餘人。
民軍在仁壽秦皇寺與清軍遭遇,與清軍轉戰於仁壽中興場、中和場、蘇碼頭、鐵莊堰、煎茶溪、秦皇寺等地,為時十餘天,經歷大小戰鬥20多,終於佔領仁壽縣城 [4] 秦載賡部,井研陳孔伯,威遠胡御階等部會聚仁壽,經過整頓、整編後 [5]  ,組成東路民軍總部。推舉秦載庚任東路民軍統領,王天傑任副統領,計劃兵分三路:秦載賡收仁壽、井研、犍為後直取嘉定;王天傑收榮縣、富順;陳孔伯為川東遊擊總指揮,收威遠後展開遊擊 [5]  秦、王、陳等所部轉戰於嘉定、宜賓之間,兩月中攻克資陽、簡陽、宜賓、犍為、井研、威遠、富順等縣。 [5]  期間井研仁壽威遠等四縣相繼宣佈獨立。
王天傑領部分民軍回榮縣,和吳玉章商議,決定在榮縣建立革命政權,以瓦解清王朝統治,於 1911 年 9月 28 日宣佈榮縣獨立。在異鄉得知榮縣獨立的消息非常高興。 [13] 
四川保路同志會’與‘保路同志軍’實為辛亥革命之始,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深受保路運動的鼓舞,加之湖北新軍主力入川,造成武昌空虛 [6]  ,遂發動了武昌起義,各省相繼爆發武裝起義。 [7] 

龍鳴劍病逝

龍鳴劍在嘉定險遭舊勢力暗殺,脱險後飛馬回榮縣。是時端方率鄂軍已至資州,令巡防軍據守自流井和貢井一帶,並將攻榮縣。龍鳴劍認為“自流井屬敍(府),敍防(軍)去(自流)井必空虛,搗敍,防軍必還救,榮(縣)圍必解。”為了保衞榮縣獨立,他決定行“搗敍救榮之計。”這時龍鳴劍已積勞成疾,身染重病。他在家鄉小住了幾天,帶病冒險突圍至宜賓地界,集聚民團數千人,分前後兩路,向敍府進發。龍鳴劍自督後路,當前路軍將抵敍府時,龍鳴劍得知清軍攻下離榮縣城 60 裏的程家場的訊息,甚為憂憤,躍然下榻,吐血數次,加上藥誤,致使病情更加惡化,於 1911 年 11月 26 日在宜賓縣徐場楊灣趙家大院含恨而逝。 [13] 
龍鳴劍入葬那天,榮縣、敍府兩地羣眾上萬人自發前往悼念,為其送行。龍鳴劍為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奮鬥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愧為吳玉章所説的:“像龍鳴劍這樣的人,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英雄。”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之際,我也深為這位故鄉的英烈感動不已,我敬獻給英雄小詩一首:
榮州獨立説三雄,白馬將軍本姓龍。
搗敍救榮人敬仰,英年碧血獻同盟。 [8] 

龍鳴劍社會評價

吳玉章賦詩《紀念龍鳴劍烈士》:錦江餞別發高音,舉座沉吟感慨深。智借急流傳警報,憤歸故里起民軍。出門拔劍誓除趙,病榻遺言速滅清。 畢竟英雄人敬仰,萬千父老哭忠魂。 [9] 
龍鳴劍墓碑 龍鳴劍墓碑
龍鳴劍護照 龍鳴劍護照

龍鳴劍紀念場所

龍鳴劍烈士墓 龍鳴劍烈士墓
龍鳴劍烈士墓地理位置: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五寶鎮鳳翔村 1 組,距五寶鎮鎮政府約 2000 米。北緯29°14,東經104°29,海拔高程339.1米。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鳴劍烈士墓修造於民國元年(1912年) , 墓坐北向南。建築面積56平方米。墓葬呈長梯56平方米。墓葬呈長梯形狀,整體長8.8米,墓頭寬5.9米,墓尾寬2.6米。墓家用土石壘成,墓頭正面嵌有石碑兩塊,一塊居中,上刻烈士生平事蹟簡介,另一塊居左,上刻“辛亥革命烈士墓”字樣。1993 年榮縣人民政府將該烈士墓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 年清明為烈士墓立碑刻寫了碑文,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