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門羣島

鎖定
龍門羣島旅遊區位於美麗茅尾海南端,距離欽州市區約25公里。主要景點有仙島公園、七十二涇茅尾海、龍門島、亞公山、青菜頭、綠島、五馬歸槽等景點。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勝地。
中文名
龍門羣島
距    離
欽州市區約25公里
屬    性
綜合性生態旅遊勝地
位    置
茅尾海南端

龍門羣島地理環境

龍門羣島 龍門羣島
龍門羣島是由100多個大小各異的島嶼鑲嵌在方圓約50平方千米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的欽州灣海面上而形成。景區內山環水繞,撲朔迷離,風光旖旎,奇特秀麗,享有“南國蓬萊”之盛譽。主要由仙島公園、七十二涇、茅尾海、龍門島、亞公山、青菜頭、綠島、五馬歸槽等景點組成。龍門島是龍門羣島中最大島嶼,為龍門鎮所在地,人口有八千餘人,大多數以捕魚為生,是著名的漁鄉。六十年代已和築堤與大陸相連續,可通汽車。龍門島位於茅尾海出口,是水上進出欽州的門户。龍門島是廣西沿海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亦為歷代兵家力爭之地。民國時期廣州江防司令申保藩曾駐紮於此。島上至今仍保存有清代修築的炮台遺址及民國時期修建的“將軍樓”。

龍門羣島仙島公園

又稱逸仙公園,位於欽州港龍門羣島七十二涇景區入口處的龜島上。始建於1995年9月,是欽州市委、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規劃建設“南方第二大港”—欽州港而建造。公園與欽州港中心廣場遙相呼應,配套建成了環島路、遊樂碼頭、風輪台、今鼎壇、聚英台。風輪台內矗立一座於1926年製作的孫中山紀念牌,為方體尖形花崗岩結構,高3.4米,四面皆有碑文,正面是“孫總理逝世週年紀念碑”,左右兩面分別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總理遺訓,後面是“欽縣軍政農工商學各界敬立”。聚英台矗立一尊全國最大的孫中山銅像,銅像高13.88米,重30餘噸,基座為15.8米的花崗岩結構。銅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創作設計。1996年12月建成。銅像基座四周每幅長11.36米、高3.6米的漢白玉浮雕構成。分別為《方略篇》、《風雲篇》、《決策篇》、《共建篇》,畫面精雕細刻、栩栩如生。1999年4月,紀念碑和銅像被欽州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羣島七十二涇

又名龍涇還珠,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北起欽江出海口—沙井港,南至欽州灣內灣的門户—三墩。自清明以來七十二涇一直是欽州八景之一,自古有“南國蓬萊”之美稱,今人稱之為“小澎湖”。景區內,100多個大小各異的島嶼鑲嵌在波平如鏡的海面上,島與島之間是無數曲折奇詭的水涇,其中主要水涇有七十二條,因而得名“七十二涇”。進入七十二涇,涇涇相連,島島相望,山清水秀,曲徑通幽,如入迷津。儼然一個世外桃源,彷彿人間仙境。涇內還生長着一大片被譽為“海底活化石”的紅樹林。

龍門羣島茅尾海

茅尾海是個富饒美麗的半封閉的內海,面積約136平方公里,盛產欽州四大海產品大蠔、對蝦、青蟹和石斑魚。茅尾海美在“海闊、浪靜、涇幽”,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鑲嵌在北部灣的北端。航行在茅尾海上就像盪漾在巨大的湖中,壯觀的海景、秀麗的小島、旖旎的水涇交融一處,風光之美,與西湖有異曲同工之妙。

龍門羣島龍門島

是龍門羣島中最大的島嶼,為龍門鎮所在地,人口有8000餘人,大多數以捕魚為生,是著名的漁鄉,離市區一個小時的車程。位於茅尾海出口,是水上進出欽州的門户。龍門島是廣西沿海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亦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民國時期廣東江防司令申葆藩曾駐紮於此。島上至今仍保存有清代修築的炮台遺址和民國時期修建的“將軍樓”及欽州古八景之一“玉井流香”。

龍門羣島亞公山

是七十二涇中頗具特色的島嶼。位於茅尾海與欽州港的交接地,有“中流砥柱”之稱。又是北部灣植物種類最豐富的海島,被譽為“海島植物園”。亞公山因清康熙年間島南懸崖上海棲息着大羣水鳥,日落歸巢時煞是壯觀。島上還有一棵許願樹,飄舞的綵帶寄託着漁民祈求平安富足的美好願望。

龍門羣島綠島

位於七十二涇西南角,原名六墩島。遠遠望去,酷似一條穿越碧波暢遊大海的小青龍。島上沙灘奇石紅樹林海菠蘿等,富有熱帶風情。往南可遠眺企沙半島和欽州灣外海,往北遠望則可見欽州港全景,別有一番景緻。島上度假木屋、酒吧、亭台樓閣鱗次櫛比,是一個別有情調的度假小島。

龍門羣島五馬歸槽

位於七十二涇中央的名為頭坡、二坡墩……五坡墩等五個島嶼恰似五匹在海中奔騰的駿馬,前後有序地馳向棲息之地—龍門港。 [1] 
參考資料